“十五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也是打造“重要窗口”、市提出“三立三进三突围”发展路径的重要阶段。区将坚持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深层次融合,充分发挥文旅体发展在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重要作用,全面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根据国家文旅体改革发展规划的要求、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一、发展成就与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区积极推动文化强区建设,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有效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文旅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基本完成,为“十五五”文旅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 .文旅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旅产业经济平稳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完成,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发展呈现稳健态势。文旅宣传与市场推广有序推进,印发旅游地图、大陈岛旅游地图和遇见大陈岛画册。文化产业、旅游总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20.59亿元、41.95亿元分别增长到2025年的42亿元、151.5亿元。游客接待量由2015年的417.39万人次增长到2025年的1386.9万人次。2 .重点工作取得显著
3、成效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陈岛被列入省重点建设的十大海岛公园,新开发大陈岛核心景区,新建下大陈综合码头、国家级帆船帆板基地、青垦文化旧址公园和两岸乡情文化公园,改建浪通门、垦荒纪念碑、甲午岩和平广场、鸡笼头等重点区域,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大陈红色垦荒旧址公园被评为省第二批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启动建设一江两岸、葭扯老街、智能马桶小镇、绿色药都小镇和湾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洪家场浦水利风景区建设。智能马桶小镇、绿色药都小镇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老粮坊文创园被评为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4、同康酒业、绣都服饰有限公司、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星便洁宝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为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推进文化“四下乡”工程和“四馆”免费开放工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持续加快。文化惠民成效显著,充分利用“365公益课堂”、枫山书院等平台开展美术、声乐、舞蹈、讲座、评书、展览等“菜单式”“订单式”艺术培训活动;惠民剧场引进文艺精品剧目,为市民献上文化大餐。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建设实现街道全覆盖,拥有9家“和合书吧”自助图书馆、8家海岛红色书吧、1辆
5、汽车图书馆及90家基层流通服务点,综合文化站均已实现42小时免费开放。图书馆获评“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文化馆获评“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枫山书院获评“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枫山书院接待读者300多万人次。吴子熊玻雕艺术、洪家街道形意拳、葭扯街道“送大暑船”、前所街道刺绣技艺入选省民间文化艺术,洪家挡港桥入选省级文化示范村。4 .文艺精品创作获得丰硕成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乱弹首次登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赴美国、德国、波兰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大型现代戏我的大陈岛荣获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国家文旅部戏曲剧本孵化项目
6、一类作品、田汉戏剧奖剧本奖一等奖等众多奖项,并入选省、市文艺重点项目。戚继光登上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并于2016年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演出。文艺作品获国家级金奖2件、省级金奖7件、市级金奖1件;入选国家级展览4件、省级展览5件。另有119件各类文艺作品在省、市级获得奖项。5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稳步推进积极谋划海门卫城、葭江水城、前所江城等古文化街区。深入挖掘海门卫城、章安街道、葭让街道等地的名人史迹、民间传说等特色历史文化,撰写并出版史话。大力实施文遗“活化”系列工程,完成博物馆重新陈列布展和全国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检查。一江山岛战役遗址和戚继光祠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章安古郡
7、遗址考古发掘勘探圆满完成。截至2025年末,区非遗项目名录国家级1个,省级4项,市级非遗项目25项,区级非遗项目132项。新增市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非遗体验点3个;公布区级非遗传承基地6家、非遗体验点9个。葭扯街道“送大暑船”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绣都服饰有限公司的龙凤袍、台绣服饰有限公司和合花韵被评为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吴子熊玻璃雕刻艺术馆等4家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名单。玻璃雕刻技艺、刺绣被纳入首批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6、全民健身服务实现新发展以“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为抓手,积极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全面完成“15分钟健身圈”建设。全区共新建社区多功
8、能运动场9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5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7个,百姓健身房14家,实施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53个。以开展市、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契机,新建2个综合性体育公园、8个村(社区)体育公园。新建社区、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率达100%,公共体育场地设施100%纳入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体育社团社会化进程加快,截止2025年底,全区共有各类体育组织28个,其中综合性体育协会3个,体育单项协会19个,体育俱乐部6个。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群众体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健康”建设为抓手,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全区完
9、成国民体质监测达4500人次以上。全民健身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到2000人以上。“十四五期间”,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7、赛事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成功承办省第三届海洋运动会开幕式及海岛太极拳、海岛定向赛,省青少年儿童体操锦标赛,市第五届运动会象棋、轮滑、足球、乒乓球比赛等省市级综合性赛事。举办区第六届全民运动会、区第五届机关运动会、区第五届农民运动会暨新人运动会、区首届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等区级健身赛事,总计活动场数300余次;各级体育社团累计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000多场次,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参与体育赛事活动的需求。成功打造中
10、小学生体育节、生态千人健身跑等品牌赛事,积极开展幼儿、学生、老年人等各类细分人群的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主体多元、覆盖面广的赛事网络体系。8、竞赛成绩再创新高度“十四五”期间我区共获得世界冠军4个、全国冠军75个、省冠军59个。籍10名运动员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取得2银2铜,一个第五,一个第七,是历届全运会中参加人数最多,获得奖项最多的一届。籍108名运动员参加第十六届省运会共获金牌27.4枚,银牌4枚,铜牌8枚,取得了金牌完成超额数全市第一好成绩,为此市政府对3名同志记个人嘉奖。派出383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第五届市运会取得了50金46银45铜的优异成绩,并获得优秀赛区和优秀组织奖。9
11、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取得新成效按照“市县融合、共打牌”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以体教结合为主体、后备人才基地为依托、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区级以上运动项目训练基地16个,创区级体育名师工作室2个。截至2025年底,全市共有注册运动员1747名。总之,“十四五”期间区的文旅体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区作为中心城市核心区,文旅产业中心地位不突出,章安古郡、大陈岛红色资源等文化标识利用不足,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缺乏,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产品市场化转化较弱,受中心城市向南、向西空间战略影响,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滞缓,特色文体项目缺乏,文旅融合深度
12、与广度急需推进。因此,“十五五”期间仍需创新突破,推进区文化旅游体育进一步发展。(二)发展环境“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文旅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要锚定目标方向,又要应对巨大挑战。1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旅游业在扩内需、稳就业、促民生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旅游市场呈现出近程化与休闲化,文化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长三角旅游市场的区域内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2 .数字化赋能文旅发展以5G、AI(人工智能
13、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基建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基础关键设施,科技与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态势更加凸显,为实现文旅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的全面变革和集成发展提供了条件。3 .美丽全域大花园建设“大花园建设”是省的行动计划,把提升美丽海岛风貌、发展海岛旅游作为重要任务。省已经制定十大海岛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2),大陈岛被列为省十大海岛公园建设项目之一。建设大花园是区践行“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打造“诗画”鲜活样板的重要举措。4 .交通优化,重构文旅发展新格局“大交通”建设背景下,金台温铁路、高速路网、城际快车
14、道,促进城市同城化加速,这为旅游发展带来利好。杭台铁路、到温岭Sl轻轨、高铁新区集散枢纽即将建成,串联雁荡山、府城、天台山、神仙居、温岭石塘等品牌旅游资源,浙东南旅游区域必将重构文旅发展新格局,为跨越式旅游发展提供了条件。5 .新冠疫情对文旅体产业发展的冲击新冠疫情暴发2年来,旅游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下一段时间旅游企业防控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旅游企业发展信心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在政府精准扶持和自救中实现全行业突围和转型,从市场、产品、管理等方面实现突围,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强大的应变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展示旅游业的韧性和生命力。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
1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思想新理念,坚持拥江向海,以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湾区新城为引领,以构建“浙东南旅游目的地体系”为战略定位,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打造高能级旅游吸引物,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文旅体数字化改革,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文旅品质,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消费引领功能,壮大文旅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繁荣和发展,努力打造富有文旅体深度融合的湾区新城。(二)发展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生态
16、文章,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健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确保旅游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原则。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坚持合作共赢,实现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齐头并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相互促进、互补协调、共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大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文化体育权益,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融合发展原则。坚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文旅融合为路径,加强旅游
17、与体育、农业、水利、交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催生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旅游消费新热点,增加旅游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促进产业增值提效。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创新技术手段并运用于文化旅游发展,引导科学规划目标和规划决策。构建创新的资源观、市场观、要素观和产业观,创新文旅体产品业态,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三)发展目标L“十五五”发展目标围绕“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战略定位,紧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跨入“现代化湾区核心区”这一核心主题,深化旅游促进共同富裕建设,以现代化湾区建设统
18、领“浙东南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构建长三角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文旅产业高地、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地和浙东滨海黄金旅游带中心城市,把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文旅体融合城市。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新时代文化建设工程,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推进文化先行,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化、社会化、标准化、特色化、制度化,着力提高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依托高铁高速的外部交通体系和内部交通网络,开
19、通机场、高铁站班车,开通中心城区旅游专线巴士,将区内的重要旅游节点纳入散客旅游线路,串珠成链。提高城区至其他县市区重要旅游景区的直达旅游便捷性,将周边县市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纳入城市旅游圈,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着力把区打造成覆盖浙东南和的旅游集散中心。到2030年,旅游总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20亿元。一一打造文旅体产业高地。不断完善文旅体要素配置,更加完善文旅体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文旅体产品体系、营销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体育、旅游活力,促进文旅体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文旅体业态优势凸显,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推动文旅体产业发展更加强劲,建成辐射全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20、城区。建成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从海洋文化、古镇文化、中心城市核心区等三大特色入手,深入推进文化产业的创新、转型与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到2030年,高质量完成大陈岛海岛公园、章安老街、城市核心区文旅融合发展。2.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跻身前列,形成较健全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先进区与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打造浙东南旅游中心城市。市区至周边县市区重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便捷性强,城市与周边旅游景区形成紧密型关系,城市旅游依托功能较强,城市旅游中心性更
21、加突出。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性产业。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现代旅游产业链更加完善,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8%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社会从业人员数的10%以上。建设成为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主阵地。主客共享的现代旅游环境全面形成,大陈岛及全域成为长三角旅游市场重游率最高的目的地之一,休闲旅游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专栏:区“十五五”文旅体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发展指标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100%100%“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率50%100%图书馆镇街道分馆100%100%文化馆街道分馆覆盖率100%100%年新增图书量(万册)
22、6.68.3拥有等级博物馆数量(座)01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次)2130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册)1.271.38新增公共文化事业费(万)651010854文化产业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428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6.0全民健身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3.894.5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个)305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43.24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81.82a兄技体育区级名师工作室22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2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3市区两级运动项目基地1820注册运动员17472500文旅品牌建设5A景区(个)114A景区(个)113A及以上景区
23、个)683A景区村庄(个)463A及以上景区镇(个)12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个)45金宿(家)12银宿(家)13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次)1386.92000文旅产业实力旅游总收入(亿元)151.5220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7旅游企业数(家)5570三星级以上酒店(家)610、主要任务(一)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文化示范区成果,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继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快文化艺术博览中心建设。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
24、距。健全设施网络,创新运行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文化小康不断完善和巩固。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改进和数字化建设,继续做好综合文化站、文化礼堂、文化公园、和合书吧等建设,完善项目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剧院、文化艺术博览中心、章安古郡遗址博物馆等建设,加快等级博物馆、非遗馆建成,推动美术馆落地,加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调动群众文化参与和创造的积极性,打造内容更为丰富、受众更为广泛的“365公益课堂”“枫山书院”“惠民剧场”,推出涵盖文艺培训、非遗讲座及手工制作、体育健身培训、馆区游览讲解等多种门类点单式精准服务。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继续打造“一村一品”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化 旅游 体育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