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提升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窗口期,克难攻坚、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为深入推进我县“十五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落实“两山”实践与“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结合省文化和旅游现代化的目标诉求、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从实际出发,编制县“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一)主要成就“十四五”时期,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开拓理念,大胆创新,将休闲养生旅游业确立为“一号产业”,掀开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经过五年的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快速,
2、迈进强势崛起期,成效显著,黑马突现。1 .产业地位。2015年9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列入国家级)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把休闲养生旅游业培育成强县富民的“一号产业”。五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坚持改革创新。在体制政策方面,“一号产业”一号抓,“一号产业一号办,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发展。在产品开发方面,把握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创新产品,不断推出如主题村落、共享农屋、高空玻璃桥、药膳美食、以“中药”为特色的大健康产品业态等。在文化和旅游建设方
3、面,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把握绿色崛起发展转型的战略先机,探索特色文化和旅游发展道路。发挥体制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产业,给钱给人给要素,给优先机遇,给政策扶持。建立协调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推进部门协调、产业呼应,建构三产融一产、促二产的产业融合共生关系,做大产业体系规模与总量。2019年,荣获“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突出贡献奖”;2025年,获评省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考核优秀县;2026年,被列为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试点县。2 .平台项目。积极打造大平台。“十四五”时期,成功创建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尖山乌石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江南药镇连续4年获得省级
4、特色小镇考核优秀并顺利通过省政府命名,积极推进云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运营;以平台建设集聚要素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有力推进了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大项目。聚焦推进大项目建设,合力实现浙中影创城和国药文化城等“双城落地”,实质推进环白云山旅居康养综合体、万苍田园综合体、玉岑山居、万影达文化影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云山溪谷维也纳酒店、云上花溪度假酒店、大盘山温泉度假酒店二期等特色文化酒店相继营业,抽水蓄能电站、流岸水库、杭温高铁开工建设,杭绍台高速、金台铁路建成通车,做大做强了文化和旅游的规模实力。不断争创大品牌。“十四五”时期,创建了大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森
5、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等系列重大品牌,跻升序列,提高关注,传播美誉,彰显特色,显著增强了文化和旅游的竞争水平。3 .竞争位次。“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强势崛起,竞争位次不断提升。先后获评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大县、全域旅游发展十佳县、2018年度省旅游发展十佳县、年度旅游推广十佳县等多项国省级荣誉称号。全县国家3A级以上景区数量位居市首位,农家乐、民宿发展排名省第,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位于、前列。2015年,旅游综合收入约49.35亿元,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2.2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4 .产业产能。产品业态日益丰富
6、文化和旅游的产品、业态,经过十四五的奋力开发与打造,主要形成了食(十六道“药膳”、十大养生菜、十大民间菜、十大特色小吃、方前小吃等)、住(中高端酒店、特色文化精品酒店、民宿、农家乐、共享农屋)、行(高速、高铁、旅游专线、通景公路、景区道路)、游(景区、度假区、特色小镇、景区村、中药市场、休闲街道)、购(茶、菇、中药、水果等农特产品)、娱(非遗演艺、体育健身、研学旅游、森林康养、亲水娱乐)等多样丰富、自具特色的生态体系,文化和旅游消费供给不断完善提升并积极转型升级。集散与接待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时期,全县旅游景区从11个增加到13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10个),创建省3
7、A级景区村25个,云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功能逐步完善,旅行社从12家发展到17家(其中四星级品质旅行社3家)。全县宾馆、酒店、山庄共有4435间客房、7940张床位,达到三星、四星标准的宾馆酒店18家;农家乐和民宿984家,床位1.88万张;发展共享农屋2130户。产业融合不断拓展。打造非遗大戏,推进文旅融合;打造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实现农旅融合;举办体育赛事,探索体旅融合;加速企业的转型发展,突出工旅融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旅融合;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打造中医药养生基地,深化医养旅融合。5 .公共文化。大力推进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创新推出“1+N”图书馆建馆模式,新建开放昌文书吧等9个分馆
8、提升文化礼堂53家、乡村特色馆11个,创建市级文化示范村7个,省级文化示范村1家,创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2家;全县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完成整改提升。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建设,建成文化馆分馆1个,完成1个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镇、14个重点村建设;建成精品书屋5家,新建5个图书流动站,设立“共享书屋”15个。2019年顺利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和“五个百分百”认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一是实施文化六送活动。“十四五”期间,完成送戏629场、送书78494册、送展览321场、送培训515场、送电影7530场、送讲座162场,展演非遗节目近50场,跨县文化走亲65场。
9、二是推进非遗演艺项目。以赴法国演出的一台戏为基底,以茶博馆为非遗展演平台,打造更加接地气的乡村版“非遗一台戏”,开展常态化演出,开展送非遗到景区和旅游重点村,活化非遗活动,以文旅融合促旅游发展。承办“八婺印象七彩”非遗进校园暨学校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成果展,将非遗融入到校园美术教育之中。三是搭建文化活动舞台。每年组织开展由农民文艺会演、排舞广场舞大赛、“美丽乡村”民俗摄影比赛、“山乡话语”方言情景剧大赛、“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千支团队大展演等五大单元组成的百姓(农民)艺术节活动,创作节目及作品920余件。全面强化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两馆一站”文化队伍建设。二是重视乡音文艺辅导员队伍建设。队伍已
10、从最初的34人发展到现在的154人。以“你点我送”的方式对村庄、团队开展免费培训服务,平均每年完成送培训100天,辅导6000多人次,受益团队达百支。三是充实壮大文化队伍。2018年首次采用定向委培的方式,招录乡镇文化员委培生3名,充实文化队伍,文化工作迸发新活力。四是加强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每年补助特色业余文艺团队30支,补助特色非遗团队10余支,补助村级团队活动100余次;团队扶持经费每年达200余万元。6 .基础投入。围绕全域旅游“把城乡建设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健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建设与旅游发展互动并进”的总体思路。推进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建成公路旅游服务站11处,开
11、通旅游专线13条,完善高速公路、省道等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加快A级厕所改造与建设,建成A级旅游厕所145座;加快停车场建设,推进景区、省A级景区村、重点旅游乡镇生态停车场建设,全县停车位总量达100OO余个;推进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云山旅游集散中心投入使用,各景区景点、客运中心、重点加油站以及省A级景区村庄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或旅游咨询服务点;优化城市及村庄环境,包括有机更新改造和立面整治、环境优化等,20个小城镇整治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城镇化率由44.9%提高到52%o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风景线1条、示范乡镇6个、森林城镇2个、特色精品村19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
12、1个,超半数乡镇和行政村创评省A级景区镇、景区村,获评美丽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在主要景区基本实现WiFi、监控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旅游大数据体系建设,开发了旅游微信小程序等。7 .五年目标。县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县建成完善的城乡一体、区域均等、普惠民众,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县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十四五”文化目标基本实现。2019年,全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568.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3、152.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24.98%;因疫情影响,2025年全县接待游客1473.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8.20亿元,分别同比减少6.08%.9.22%,与县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旅游经济指标略有差距(“十四五”目标:规划期末,游客年接待量达到17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4.86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等,大盘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又添一张金名片。“十四五”时期旅游目标基本实现。(二)主要特色经过五年的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形成了富有地方个性的一系列特色优势。L乡村旅居覆
14、盖全县。“十四五”期间,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公路、美丽森林,努力构筑“宜居、宜游、宜文”的乡村旅居格局。从山森三室、下初坑泥庐等高端民宿,到乌石村、湖上村、溪下路村等民宿农家乐集聚村,再到大岭头村、小盘村等共享农屋村,基本覆盖全县,能够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求。2 .项目开发多方发力。凭借优质的生态资源条件,政府出台积极的、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包括土地、财政补助、一事一议等,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发文化和旅游项目,同时,作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思路深入人心。因此,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百姓等各方
15、力量,多方发力,共同打造,文化和旅游项目开发形成了“有为政府,活力市场”的基本格局。3 .药乡康养颇具特色。中药材是最大的优势之一。“浙八味”中的“磐五味”,主产地就在,依托优质的生态、气候、土壤、温度等条件,其道地药材品质优质优级,优势非常明显。依托道地药材的优势,打造了江南药镇,集“药材交易、中药制药、中药养生、康养旅游”为一体,推出了“十六道药膳”,基本形成了“中药康养为主,森林康养、运动康养及避暑康养为辅”的“药养+医养+食养+健养”康养模式;建成大盘山医养中心,“医共体+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4 .非遗展示多有亮点。现有各级非遗71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
16、省级12项,市级42项,县级108项。坚持“活化非遗”的发展思路,非遗展示亮点纷呈。“赶茶场”将茶文化与优秀民俗文化大融合、大聚集、大展示;“炼火”“迎大旗”等项目风格粗犷豪放、雄奇神秘,呈现了不饰雕琢的原生态魅力,在江南传统艺术中独具一格;“寿龟端茶”的表演诙谐幽默,精湛的端茶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大力士摔跤”“老鼠娶亲”“铜钿鞭”“金龙”等表演独具地方民俗特色;非遗一台戏更是登上了国际舞台。5 .文旅融合重点实施。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做到“有文化的地方必充分促动着旅游,有旅游的地方必充分彰显着文化”,在各项活动、赛事、演艺中,以赛促旅,以旅彰文,将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揉和推进,在旅游的
17、广度、深度、内涵上不断推进文旅融合。一是以“文化+旅游”,推出非遗大戏,让非遗走进景区、走进乡村,寿龟端茶、大力士摔跤等表演大受追捧;二是充分活化利用历史文化,打造“茶文化”“药文化”“儒文化”研学基地,大力引进中小学研学群体;三是注重影视文化产业的业态植入、文化和旅游互推,打造药膳主题的野生厨房打卡地等;四是推进“体育+旅游”,形成了国内著名的冷水镇小章村、方前镇“体育+”发展模式。6 .市场品牌积极推广。“十四五”时期,积极推广“身心两安自在”的旅游品牌。一是通过旅游推介会推广旅游品牌,不断在杭州、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打响旅游品牌,在杭州公交、地铁上推广“身心两安自在”的旅游品牌;二是通
18、过举办各种活动,如中药寻宝越野公开赛、全国象棋公开赛、全国气排球邀请赛、杜鹃花节、樱花节、野生厨房拍摄等,打响旅游品牌;三是通过建设“小吃”示范店,推广旅游品牌;四是主动深度对接各大旅行社,不断开拓其他旅游市场,推广旅游品牌。(三)主要优势1 .优质优级的生态优势优质优级的生态条件是最大的优势之一,全县地形地貌属于中低山为主的纯山区,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0.9%,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100%,PM2.5浓度21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8;建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实现“全域11类水”目标;县域负氧离子平均值3567个
19、/立方厘米,夏季平均气温26C(年平均气温16)。优质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气候条件,高森林覆盖率、低人口密度,为打造康养旅居目的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2 .绿心的区位优势位于省的几何中心,到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圈(区)均在2个小时交通圈之内。随着进入高铁时代,到杭州只需40分钟,到上海在2小时内,到其他长三角主要城市在3小时之内。“十五五”时期,随着长三角交通格局的进一步蜕变,绿心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3 .绿色道地的资源优势凭借优质的基底条件(海拔有高度,环境更生态,气候土壤更适宜等),孕育了优质优级的道地药材“磐五味”,绿色有机的食材食品,健康有氧的环境空气,高山清凉的气候资
20、源,为康养旅居目的地的打造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条件。4 .星罗棋布的产业优势以“一号产业”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文旅融合为战略,以全域旅游为方向,布局全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城区形成了以江南药镇、国药文化城为代表的健康产业、中药康养产业,以“浙中影创城”“万影达影视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影视产业,以云山旅游度假区及酒店群为代表的度假产业;北部形成了以乌石村为代表的乡村旅居产业集聚区,以玉岑山居为代表的度假产业,以古茶场为代表的茶文化、非遗文化等演艺产业,以十八涡、舞龙峡等为代表的浙中大峡谷旅游观光产业;南部形成了以高姥山为代表的高山度假产业,以棒溪孔氏家庙为代表的研学旅游产业,以药膳、方前小吃为代
21、表的特色文化餐饮产业,以冷水镇小章村、方前镇“体育+”模式为代表的体育产业等。这种星罗棋布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格局,为康养旅居目的地的打造奠定了产业基础。5 .强势崛起的黑马优势“十四五”时期,是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匹黑马,强势崛起。在发展速度方面,无论是旅游总收入,还是文化和旅游平台的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布局、文化和旅游大项目的建设等,旅游的发展速度位居、省内前列。在发展示范方面,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走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念”的路子深入人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示范意义。在旅游健康方面,新冠疫情的全球大爆发,客观上加速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认识,在疫情期间,是
22、全国为数不多的零感染县市之一。(四)存在问题1 .市场品牌不响“十四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一号产业”,提出“身心两安自在”的品牌目标,尽管通过旅游推介会、电视公交等广告推广旅游品牌,但仍然存在着市场品牌不响的问题。2 .旅游营销不新一方面由于品牌独特性不够明显,市场识别度不强,受众难以形成明显的品牌认知;另一方面,在市场营销方面,由于智慧体系的不健全,主要依托传统的营销方式,缺乏营销创新,整体导致旅游营销效果不佳,营销方式不新。3 .竞争优势不显虽然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最多,生态、中药材等优势很明显,但与东阳、武义、仙居、天台、新昌、缙云等周边旅游大县相比,旅游差距明显,核心
23、竞争力不强,一方面由于缺乏拳头产品,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品牌辨识度不强,导致市场竞争优势不强。4 .产品品质不高目前的旅游产品主要是景区、度假区、酒店、民宿、农家乐、共享农屋等,整体来看,文化有机融入不够,景区以山水观光为主,度假区人气、功能不足,高品质酒店缺乏,民宿、农家乐水平参差不齐,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总体旅游产品品质不高。5 .基础设施不强长期以来,经济水平处于欠发达状态,到2019年,GDP才首次突破百亿,尽管“十四五”时期,不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但通景道路等级较低,缺乏大区块旅游环线,特别是在全国推进新基建的背景下,的基础设施水平差距仍然较大。6 .智慧体系不全县目前尚未建成健全
24、的智慧旅游体系,缺乏线上线下联动机制,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度假产品的需求。部分线上度假产品简而散,没有标准化系统化管理与经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文化和旅游度假产品的推广与销售。7 .专业人才不足一方面,目前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多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策划、规划、设计、培训、营销等专业人才,难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二、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L长三角加速一体化的市场机遇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来讲,意义重大。交通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化 旅游 产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