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doc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串、并联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定性关系。2.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串、并联总电阻和分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3.会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从猜想与假设到实验验证的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总电阻与原串联或并联电阻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的方法掌握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特点。通过理论推导法掌握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
2、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等效替代”的思想分析串联、并联电阻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二、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法、理论推导法、讨论法 三、教学资源:教师:PPT、多媒体平台学生:每组(4人)两节干电池、若干导线、定值电阻(5,10,15)、滑动变阻器(20,1A)、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走进物理:大家想象这样个一个情境,我们正在上课,电脑突然坏了,经检查里面有一个15 的电阻出现问题,而身边只有20 、10 和5的电阻各一个,想办法如何去挑选、组合替代15的电阻?提问:同学们,你们是想用串联电阻的方法,还是并联电阻的方
3、法来替代15的电阻?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有2种,串联和并联。学生猜想:10和5的电阻串联。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学完本节内容,揭晓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新课定义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并联电阻的总电阻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定义:假设有一个电阻R,可以代替串联电阻R1和R2而不影响电路的状态,即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都和原来相同,则R叫做串联电阻R1和R2的总电阻,即R等效于R1和R2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定义。通过类比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出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学习“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体会物理等效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4、养。进行新课进行新课合作探究:电阻的串联合作探究:电阻的串联实验探究:电阻的串联提出问题:电阻串联后,总电阻有何变化?猜想与假设:教师充分收集学生的种种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1. 将一个定值电阻R接在如图所示的A、B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2.将两个相同阻值的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A、B之间,闭合开关,再观察电流表的示数。3. 将三个相同阻值的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A、B之间,闭合开关,再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收集数据: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各个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经过大量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评估交流:回
5、顾一下实验探究活动中,操作中有没有失误,如何解决的?思考: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为什么变大?(引导学生复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行猜想。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思考实验方案设计,然后小组进行交流展示。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充分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回答:材料、横截面积一定,串联电阻增大了导体的长度,电阻增大。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假设到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通过电流表的示数,间接反映电阻的大小,体会“转换法”的思想。进行新课理论推导: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定量关系理论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过的串联电路中电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阻 串联 并联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