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与断裂结课小结.docx
《疲劳与断裂结课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疲劳与断裂结课小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金属疲劳与断裂学习报告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研1308学生姓名:王红伟指导教师:周勇完成日期:2014年5月25日1绪论疲劳(Fatigue)W断裂(Fracture)ll引起工程结构和构件失效的最主要的原因。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传统强度(静载荷作用、无缺陷材料的强度)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工程中强度设计的实践经验和积累也十分丰富,对于传统强度的控制能力也大大增强。因此,疲劳与断裂引起的失效在工程失效中越来越突出。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为认识和控制疲劳破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疲劳现象的观察、疲劳机理的认识、疲劳规律的研究、疲劳寿命的预测和抗疲劳设计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
2、的知识。20世纪50年代断裂力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及失效控制的研究。疲劳断裂失效涉及到扰动使用载荷的多次作用,涉及到材料缺陷的形成与扩展,涉及到使用环境的影响等等,问题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疲劳断裂的许多问题的认识和根本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尽管如此,了解现代研究成果,掌握疲劳与断裂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对于广大工程技术在实践中成功地进行抗疲劳断裂设计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发生断裂是因为有裂纹存在,而裂纹萌生并扩展到足以引起断裂的原因则很少不是由于疲劳。如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制造的全焊接船舶,有近千艘出现开裂,200余艘发生严重断裂破坏。1952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
3、英国的慧星号)在试飞300多小时后投入使用。1954年元月一次检修后的第四天,飞行中突然失事坠入地中海。打捞起残骸并进行研究后的结论认为,事故是由压力舱的疲劳破坏引起的,疲劳裂纹起源于机身开口拐角处。1967年12月15日,美国西弗吉尼亚PointPleasan桥突然毁坏,46人死亡,事故是由一根带环拉杆中的缺陷在疲劳、腐蚀的作用下扩展到临界尺寸而引起的。1980年3月27日下午6时半,英国北海Ekofisk油田的AlexanderL.Kielland号钻井平台倾复,127人落水只救起89人。事故分析表明,裂纹由325mm的撑管与支腿连接的焊缝处起始,在疲劳载荷(主要是波浪力)的作用下,扩展
4、100多毫米后发生断裂,导致平台倾复的事故。80年代初,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委托国家标准局进行了一次关于断裂所造成的损失的大型综合调查。198孙,在“国际断裂”杂志(Int.J.Fracture,VOl.23,No.3,1983.译文见力学进展”,No.2,1985)上发表了调查委员会给国会的报告。报告指出,断裂使美国一年损失1190乙美元,占1982年国家总产值的4%。遭受损失最严重的三个行业是:车辆业(125亿/年),建筑业(100亿/年),航空工业(67亿/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指出,向工程技术人员普及关于断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可减少损失29%(345亿/年),应用现有成果,可减少损失
5、24%(285亿)。因此,向工程技术人员普及关于断裂和疲劳的基本概念,是十分必要的。1984年国际疲劳杂志(Int.J.Fatigue,Vol.6,No.1)发表的国际民航组织(ICAO)涉及金属疲劳断裂的重大飞机失事调查”指出:80年代以来,由金属疲劳断裂引起的机毁人亡重大事故,平均每年100次。20世纪的最后十年,尽管安全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世界民航每年发生重大死亡的飞行事故次数仍在48-57次之间。1999年,发生飞行死亡事故次数为48起,事故死亡人数为730人。工程实际中发生的疲劳断裂破坏,占全部力学破坏的50-90%,是机械、结构失效的最常见形式。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认真考虑可能
6、的疲劳断裂问题。2疲劳机理2.1疲劳定义及特点人们认识和研究疲劳问题,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在不懈地探究材料与结构疲劳奥秘的实践中,对疲劳的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深化。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在疲劳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之有关术语的标准定义(ASTME206-72)中所作的定义:在某点或某些点承受扰动应力,且在足够多的循环扰动作用之后形成裂纹或完全断裂的材料中所发生的局部永久结构变化的发展过程,称为疲劳。其定义具有以下特点:1)只有在承受扰动应力作用的条件下,疲劳才会发生。所谓扰动应力,是指随时间变化的应力。更一般地,也可称之为扰动载荷,载荷可以是力、应力、应变、位移等。如图2-1所示,载荷随
7、使用时间的变化可以是有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甚至是随机的。如当弯矩不变时,旋转弯曲轴中某点的应力,是恒幅循环(或等幅循环)应力;起重行车吊钩分批吊起不同的重物,承受变幅循环的应力;车辆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弹簧等零构件承受的载荷是随机的。图2-1载荷谱描述载荷一时间变化关系的图或表,称为载荷谱。图2-1给出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由应力给出的载荷谱称为应力谱,类似地,还有应变谱、位移谱、加速度谱等等。显然,在研究疲劳问题时,首先要研究载荷谱的描述与简化。最简单的循环载荷是恒幅应力循环载荷。图2-2所描述的是正弦型恒幅循环应力。显然,描述一个应力循环,至少需要二个量,如循环最大应力Smax和最小应
8、力Smino这二者是描述循环之应力水平的基本量。基于最大应力Smax和最小应力Smin,在疲劳分析中还用到以下参考量:应力变程(全幅)S定义为:S=SmaxSmin应力幅(半幅)S独义为:Sa-S/2-(Smax-Smin)/2平均应力Sm定义为:Sm=(Smax+Smin)/2应力比R定义为:R=Smin/Smax其中,应力比R反映了不同的循环特征,如当Smax=-Smin时,R=-1;是对称循环;Smin=0 时,R=0,是脉冲循环;Smax=Smin时,R=1,Sa=0,是静载荷。不同应力比下的循环应力SR=10t静载图2-22)疲劳破坏起源于高应力或高应变的局部静载下的破坏,取决于结构
9、整体;疲劳破坏则由应力或应变较高的局部开始,形成损伤并逐渐累积,导致破坏发生。可见,局部性是疲劳的明显特点。零、构件应力集中处,常常是疲劳破坏的起源。因此,要注意细节设计,尽可能减小应力集中。疲劳研究所关心的正是这些由几何形状变化或材料缺陷等引起应力集中的局部细节,要研究这些细节处的应力应变。3)疲劳破坏是在足够多次的扰动载荷作用之后,形成裂纹或完全断裂足够多的扰动载荷作用之后,从高应力或高应变的局部开始,形成裂纹,称为裂纹起始(或裂纹萌生)。此后,在扰动载荷作用下,裂纹进一步扩展,直至到达临界尺寸而发生完全断裂。裂纹萌生一扩展一断裂三个阶段是疲劳破坏的又一特点。研究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机理及
10、规律,是疲劳研究的主要任务。4)疲劳是一个发展过程由于扰动应力的作用,零、构件或结构一开始使用,就进入了疲劳的发展过程”。所谓裂纹萌生和扩展,是这一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损伤累积的结果。最后的断裂,标志着疲劳过程的终结。这一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或扰动载荷作用的次数,称为寿命”。它不仅取决于载荷水平,还依赖于其作用次数和/或时间,取决于材料抵抗疲劳破坏的能力。疲劳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预测寿命,因此,要研究寿命预测的方法。材料发生疲劳破坏,要经历裂纹起始或萌生、裂纹稳定扩展和裂纹失稳扩展(断裂)三个阶段,疲劳总寿命也由相应的部分组成。因为裂纹失稳扩展是快速扩展,对寿命的影响很小,在估算寿命时通常不予考虑
11、故一般可将总寿命分为裂纹起始或萌生寿命与裂纹扩展寿命二部分,即Ntotal=Ninitiation+Npropagation进行裂纹起始寿命分析时,一般按应力一寿命或应变一寿命关系进行,称为传统疲劳;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分析则必须考虑裂纹的存在,需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故称为断裂疲劳。完整的疲劳分析,既要研究裂纹的起始或萌生,也要研究裂纹的扩展,并应注意二部分寿命的衔接。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只需要考虑裂纹起始或扩展其中之一,并由此给出其寿命的估计。例如,高强脆性材料断裂韧性低,一出现裂纹就会引起破坏,裂纹扩展寿命很短;故对于由高强度材料制造的零构件,通常只需考虑其裂纹起始寿命,即Nt=Nio延性
12、材料构件有相当长的裂纹扩展寿命,则一般不宜忽略。而对于一些焊接、铸造的构件或结构,因为在制造过程中已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裂纹或类裂纹缺陷,故可以忽略其裂纹起始寿命,取Nt=Np,即只需考虑其裂纹扩展寿命即可。2.2 疲劳断口特征疲劳断口保留了整个断裂过程的所有痕迹,记录了很多断裂信息。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任何性质断裂的断口形貌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受材料性质、应力状态、应力大小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疲劳断口分析是研究疲劳过程、分析疲劳失效原因的重要方法。一个典型的疲劳断口往往由疲劳裂纹源区、疲劳裂纹扩展区和瞬时断裂区三个海M圾具便型的贝壳刃域海滩状提解特征,这稗1征给疲劳失效的鉴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13、1、疲劳裂纹源区疲劳裂纹源区是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是疲劳破坏的起点,多处于机件的表面,源区的断口形貌多数情况下比较平坦、光亮,且呈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因为裂纹在源区内的扩展速率缓慢,裂纹表面受反复挤压、摩擦次数多,所以其断口较其他两个区更为平坦,比较光亮。在整个断口上与其他两个区相比,疲劳裂纹源区所占的面积最小。当表面承受足够高的残余压应力或材料内部存在严重的冶金缺陷时,裂纹源则向次表面或机件内部移动。有时在疲劳断口上也会出现多个裂纹源,每个源区所占面积往往比单个源区小,源区断口特征不一定都具有像单个源区那样典型的形貌。裂纹源的数目取决于材料的性质、机件的应力状态以及交变载荷状况等。通常,应
14、力集中系数越大,名义应力越高,出现疲劳源的数目就越多,如低周疲劳断口上常有几个位于不同位置的疲劳裂纹源区。当零件表面存在某类裂纹时,则零件无疲劳裂纹萌生期,疲劳裂纹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直接由该类裂纹根部向纵深扩展,这时断口上不再出现疲劳源区,只有裂纹扩展区和瞬时断裂区。2、疲劳裂纹扩展区疲劳裂纹扩展区是疲劳裂纹形成后裂纹慢速扩展形成的区域,该区是判断疲劳断裂的最重要特征区域,其基本特征是呈现贝壳花样或海滩花样,它是以疲劳源区为中心,与裂纹扩展方向相垂直的呈半圆形或扇形的弧形线,又称疲劳弧线。疲劳弧线是裂纹扩展过程中,其顶端的应力大小或状态发生变化时,在断裂面上留下的塑性变形的痕迹。贝纹花样是由载荷
15、变动引起的,因为机器运转时不可避免地常有启动、停歇、偶然过载等,均可留下塑性变形的痕迹一贝纹线(疲劳弧线)。贝纹线的清晰度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介质情况、温度条件等有关,材料的塑性好、温度高、有腐蚀介质存在时,则弧线清晰。所以,这种弧线特征总是出现在实际机件的疲劳断口中,而在实验室的试件疲劳断口中很难看到明显的贝纹线,此时疲劳断口表面由于多次反复压缩而摩擦,使该区变得光滑,呈细晶状,有时甚至光洁得像瓷质状结构。一般贝纹线常见于低应力高周疲劳断口中,而低周疲劳以及许多高强度钢、灰铸铁中观察不到此种贝纹状的推进线。贝纹线与裂纹扩展方向垂直,它可以是绕着裂纹源向外凸起的弧线,表示裂纹沿表面扩展
16、较慢,即材料对缺口不敏感,例如低碳钢;相反,若围绕裂纹源成凹向弧线,说明裂纹沿表面扩展较内部快些,表示材料对缺口敏感,如高碳钢。贝纹线间距也有不同。近疲劳源区贝纹线较细密,表明裂纹扩展较慢;远离疲劳源区则贝纹线较稀疏,表明裂纹扩展较快。疲劳裂纹扩展区在断口所占据的面积为最大,而贝纹区的面积大小取决于材料性质及构件的应力状态及应力幅等。随着应力幅的降低或材料韧性较好时,则贝纹区较大,贝纹线细而明显;反之随着应力幅的提高或材料韧性较差,则贝纹区较小,贝纹线粗而不明显。当轴类机件拉压疲劳时,若表面无应力集中(无缺口),则裂纹因截面上应力均等而沿截面等速扩展,贝纹线呈一簇平行的圆弧线。若机件表面存在应
17、力集中(环形缺口),则因截面表层的应力比中间的高,裂纹沿表层的扩展快于中间区;高应力时,瞬断区面积相对较大,疲劳裂纹扩展区面积小,裂纹沿两边及中间扩展差别不大,贝纹线的形状为半圆弧形一半椭圆弧个波浪弧一最后凹向半椭圆弧变化。当机件弯曲疲劳时,其表面应力最大,中心最小,其贝纹线变化与缺口机件的拉压疲劳相似,如表面又存在缺口造成应力集中,则其变化程度会更大。若机件为扭转疲劳时,其最大正应力和轴向呈45角分布,最大切应力垂直或平行轴向分布,故疲劳断口有二类,一类为正断型,另一类为切断型。脆性材料常是正断型扭转疲劳,常见的有锯齿状断口及星形断口,呈纤维状,如花键轴的断口。切应力引起的切断型疲劳断口,断
18、面垂直或平行于轴线,此时不会出现贝纹线,有时扭转疲劳也会出现混合断裂。综上所述,应力集中影响贝纹线的形状,应力集中增大,相应的贝纹线较平坦;名义应力影响最终瞬断区的大小,名义应力增大,最终破断区的面积增加;应力状态主要影响疲劳源的位置和数量,双向弯曲,最小有两个疲劳源以及相应的扩展区,旋转弯曲则最终破断区向旋转的反方向偏转一定角度。止匕外,对疲劳断口有时还有另一基本特征即疲劳台阶。这是由于裂纹扩展过程中,裂纹前沿的阻力不同,而发生扩展方面上的偏离,此后裂纹开始在各自的平面上继续扩展,不同的断裂面相交而形成台阶。一次疲劳台阶出现在疲劳源区,二次疲劳台阶出现在疲劳裂纹的扩展区,它指明了裂纹的扩展方
19、向,并与贝纹线相垂直,呈放射状射线。3、瞬时断裂区由于疲劳裂纹不断扩展,使零件或试样的有效断面逐渐减小,因此,应力不断增加。对塑性材料,当疲劳裂纹扩展至净截面的应力达到材料的断裂应力时,便发生瞬时断裂,当材料塑性很大时,断口呈纤维状,暗灰色;对脆性材料,当裂纹扩展至材料的临界裂纹尺寸ac时,便发生瞬时断裂,断口呈结晶状。因此,瞬时断裂是一种静载断裂,它具有静载断裂的断口形貌,是裂纹最后失稳快速扩展所形成的断口区域。与其他两个区相比,瞬断区的明显特征是具有不平坦的粗糙表面,而裂纹源区及裂纹扩展区则为光亮区,有时光亮区仅为疲劳源区。瞬断区的断口形貌及其所占面积取决于材料性质、几何形状、应力集中程度
20、加载方式及大小以及环境等因素,若应力较高或材料韧性较差,则瞬断区面积较大;反之,则瞬断区就较小。以上分别介绍了各种条件下出现的疲劳断口三个区域的一股宏观特征,它们是判断零件疲劳失效的重要证据之一。但是影响疲劳断口形貌的还有其他许多因素,诸如材料种类、强度级别及环境介质等,这些因素可能使断口三个区域的形貌及其界限模糊不清,所以实际零件的宏观断口形貌有时并不那么典型、分明。止匕外,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断口的宏观形貌在现场中遭破坏或者由于断口匹配面在断裂过程中受到严重磨损等原因,以至于无法借助于它的宏观形貌来判断其失效性质。在另一些情况下,虽然由断口的宏观形貌可以判断其失效性质,但尚需进一步查明引起
21、疲劳失效的原因,这时就需要借助于微观断口分析。2.3 疲劳破坏机理2.3.1 疲劳裂纹萌生机理材料中疲劳裂纹的起始或萌生,也称为疲劳裂纹成核。疲劳裂纹形成后,将在使用载荷的作用下继续扩展,直至断裂发生。疲劳裂纹成核处,称为裂纹源”。裂纹起源于高应力处。一般来说,有二种部位将会出现高应力:1)应力集中处。材料中含有缺陷、夹杂,或构件中有孔、切口、台阶等,则这类几何不连续处将引起应力集中,成为裂纹源”。2)构件表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构件中高应力区域总是在表面(或近表面)处,如承受弯曲或扭转的圆轴,其最大正应力或最大剪应力在截面半径最大的表面处。表面还难免有加工痕迹(如切削刀痕)的影响,环境腐蚀的影
22、响。同时,表面处于平面应力状态,有利于塑性滑移的进行,而滑移是材料中裂纹成核的重要过程。金属大多是多晶体,各晶粒有各自不同排列方位。在高应力作用下,材料品粒中易滑移平面的方位若与最大作用剪应力一致,则将发生滑移。材料表面b)细滑移约0. 1 L皿图2-3微裂纹形成示意图滑移可以在单调载荷下发生,也可以在循环载荷下发生。图2-3中示出了在较大载荷作用下发生的粗滑移和在较小的循环载荷作用下发生的细滑移。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材料表面发生滑移带挤出”和凹入,进一步形成应力集中,导致微裂纹产生。滑移的发展过程与施加的载荷及循环次数有关,图2-4是多晶体锲中同一位置在不同循环次数时的金相照片,其中的黑色围线
23、是晶粒边界。由图2-4可见,经历了104次循环后,只有少数几处出现滑移,滑移线细,表示其深度较浅,用电解抛光将表面去除几个微米,这些浅滑移线可以消除。随着循环次数增加,滑移线(或滑移带)越来越密集,越来越粗(深),如图中到27M04次循环时所示。104次(b)5X04次(c)27冲04次图2-4循环载荷下多晶体馍中滑移的发展应当注意,滑移主要是在晶粒内进行的。深度大于几个微米的少数几条滑移带穿过晶粒,成为持久滑移带”或称驻留滑移带”,微裂纹正是由这些持久滑移带发展而成的。滑移只在局部高应力区发生,在其余大部分材料处,甚至直至断裂都没有什么滑移。表面光洁可延缓滑移,延长裂纹萌生寿命。2.3.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疲劳 断裂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