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20doc.doc
《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20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20doc.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福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八月85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规划背景2第一节 福州市经济社会概况2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5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7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8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战略12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12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13第三章 土地利用主要目标16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18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8第二节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21第五章 区域土地利用统筹27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和调控方向27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33第三节 县级土地利用调控37第六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40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
2、和基本农田40第二节 保质保量补充耕地41第三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42第七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44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44第二节 合理配置城镇工矿用地45第三节 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46第四节 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47第五节 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7第八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51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54第一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54第二节 中心城区规划用地规模54第三节 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管制55第十章 土地利用重点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58第一节 耕地保护工程58第二节 农村居民点综合整理工程59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59第四节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程61第十一章 规划实
3、施保障措施64第一节 加强规划的整体控制64第二节 保证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65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手段65第四节 提高规划实施的保障能力66第五节 扩大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力度67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前 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统筹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福州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阐
4、述规划期内对福州市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和管理,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整体安排和统一部署,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实施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是编制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目标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范围为福州市行政辖区全部土地。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背景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福州市经济社会概况一、发展优势(一)区位条件优越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东临台湾
5、海峡,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带动闽东北加快发展、对接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东南沿海大通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二)港口条件得天独厚福州市海岸线曲折绵长,大陆海岸线920公里,占全省的24.50%,乡级以上海岛海岸线390公里。港湾众多,罗源湾、福清湾和兴化湾是深水良港,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条件优越,为加快榕台临港产业对接提供重要载体。(三)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福州市是国家批准率先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综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改革、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等政策,并先后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高新科技园区
6、以及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是我国开放层次最多、功能最齐全、优惠政策覆盖面最广的地区之一。(四)侨胞多资本雄厚福州市海外华侨众多,拥有侨胞250万人,足迹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港澳台同胞甚多,侨、港澳台同胞资本雄厚,积极回乡捐建公益事业或投资兴业,在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吸引外资、拓展市场网络、引进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五)省会中心城市优势明显 福州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高校和科研院所多,高等学校在校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居全省首位;金融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金融产业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是全球最重要的显示器生产基地之一;“海峡特色”展会突出,“51
7、8”海交会、“618”项交会为推动两岸经贸交流、项目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港口于一体的多功能、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六)海西先行优势凸显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标志着海西建设由地方决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中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二、发展劣势(一)核心城市竞争力不强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
8、济区中心城市,目前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虽然处于我国发达的沿海经济带,但福州市区域辐射能力的提升受到厦漳泉城市联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及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等城镇群的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2005年,福州市GDP为1476.31亿元,低于泉州市GDP1626.30亿元。(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福州市各县(市)经济实力参差不齐,差距明显。从经济总量上看,2005年,五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8.40%,八县(市)只占51.60%,福清、长乐经济总量均超过100亿元,罗源、闽清、永泰、平潭皆低于5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长乐市达24212元,而最低的永泰
9、县仅为8426元。(三)港口腹地缺乏,临港产业落后腹地经济决定港口发展。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港口,福州市港口腹地相对狭小,丰富的岸线资源尚未充分发挥其优势,难以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尽管岸线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临港产业关联度不高等原因,福州市临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一、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全市土地总面积121554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9667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53%;建设用地面积904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4%;未利用地面积158399公顷
10、占土地总面积的13.03%。(一)农用地全市耕地面积1789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72%,以灌溉水田、望天田和旱地为主。主要分布于福清市、闽侯县、连江县和永泰县,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2.71%。全市园地面积593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8%,以果园和茶园为主。主要分布于闽侯县、永泰县、福清市和连江县,占全市园地面积的71.48%。全市林地面积6722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31%。主要分布于永泰县、闽侯县、闽清县、罗源县,占全市林地面积的70.21%。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561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2%,以田坎、坑塘水面和农田水利用地为主。主要分布于福清市、闽侯县、闽
11、清县、连江县,占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的64.33%。(二)建设用地全市城乡建设用地面积661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4%。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32727公顷,主要分布于福清市、长乐市、仓山区、闽侯县、晋安区,占全市城镇工矿面积的66.22%;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33414公顷,主要分布于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占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的57.01%。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66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主要分布于福清市、闽侯县、闽清县和长乐市,占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63.33%。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76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3%,主要分布于福清市和连江县,占全市其他
12、建设用地的51.54%。(三)未利用地全市未利用地面积158399公顷,主要分布于闽侯县、福清市、连江县,占全市未利用地的59.52%。其中,自然保留地63416公顷,占未利用地的40.03%;水域32117公顷,占全市未利用地的20.28%;滩涂沼泽62866公顷,占全市未利用地的39.69%。二、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少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全国土地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左右,而福州市又是福建省土地资源最少的设区市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占全省的9.80%,人均土地面积0.18公顷,远低于全省0.35公顷的平均水平
13、人均耕地面积0.03公顷,低于全省0.04公顷的平均水平。 (二)建设用地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区,以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市(长乐、福清、闽侯)分布最广,占全市建设用地的69.72%。其中,城镇工矿用地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福清市和长乐市;交通水利用地以福清市、闽侯县、闽清县和长乐市为主要分布空间,其余县(市、区)分布相对较少。 (三)滩涂面积较大,开发利用仍有潜力全市滩涂面积较大,为62859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39.68%,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为全市未来临港工业的发展和沿海滩涂的围垦提供了用地空间。(四)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福
14、州市山多平地少的地形条件决定了福州市耕地后备资源有限,随着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补充耕地压力大,增加占补平衡的难度。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实施,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落实土地空间布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加强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规划管理,提高了土地宏观调控能力建立了供给制约、引导需求机制,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实施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为主要依据的用地审批制度,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15、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层层建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规划审查和城镇规划用地审查制度,发挥了规划的实际控制作用。二、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土地利用方针,强化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严格保护了耕地。通过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建立完善基本农田监控体系,强化对基本农田的管理,基本农田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保护。三、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土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保障国家、省、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沈海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福州段,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可门火电厂等)和中心城区用地,市域的各项基础设施
16、建设日臻完善。在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的同时,兼顾一般项目用地,有效地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土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单位土地地区生产总值12.19万元/公顷,与1996年的5.15万元/公顷相比,有明显提高。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凸显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福州市将充分抓住中央出台支持海西发展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在海西建设中挑大梁、树形象、走前头,推动福州市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一、
17、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一)建设用地供给压力愈加突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福州市城市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工矿用地规模的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福州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二)耕地保护形势愈加严峻全市建设用地发展空间与农业生产用地高度重叠,新增建设用地不可避免占用耕地。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自然灾害造成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且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耕地保护的形势愈加严峻,完成补充耕地的任务难度较大。(三)统筹各业土地利用任务艰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规划期间是福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交通、能源、
18、水利、教育、住房等基础性和公益性设施建设规模日益增长,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量剧增,且呈现出不同的时空特征。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多元化,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土地供应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土地资金投入提供经济支撑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为土地资金投入提供更强的经济保障,有助于增加对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投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土地科学管理提供根本保障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意识不断升华,
19、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不断提高。土地科学合理利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城乡土地利用关系的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四)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土地利用空间拓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福州市将构建以港口、航空港为重点,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轴线,立体型、网络型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
20、进一步畅通对外的联结通道。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将强化福州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而且便捷了福州市与上海、广州、深圳等“长三角”、“珠三角”中心城市的联系,极大的拓展了全市土地利用的战略空间。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指导思想、原则与战略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战略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围绕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
21、利用土地为核心,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为福州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根据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资源支撑。二、指导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立足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高耕地质量。(二)节约集约用地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改变传统、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引导土地利
22、用走内涵挖潜与外延节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三)统筹各类规划用地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各类、各行业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四)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生态城市”的目标,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推进土地资源综合整治,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优先发展自然生态空间。协调水土资源利用,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五)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立足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增强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提高土地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国家各项宏观调控
23、任务的落实。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战略,针对本市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福州市要坚持保障和保护并举、节约集约和统筹协调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具体如下:一、保障(一)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优先保障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城际快速通道、铁路、港口、能源和水利设施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适应两岸直接“三通”新形势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重点保障“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用地需求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南北两翼及沿海、沿江发展轴的用地需求,统筹安排其他区域用地,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尽可能满足国家级和省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州市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文本 2020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