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docx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docx(1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TSG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222022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Regulation on Safety Technology forTransportable Pressure Vessel(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2年月日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2220 前 言2016年8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原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下达制订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以下简称大移动容规)的立项任务书,要求以原有的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以及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TSG R7
2、0012013)和压力容器监督检验规则(TSG R70042013)中有关移动式压力容器部分为基础,制定形成关于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综合性安全技术规范。2016年8月23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大移动容规制(修)订编制工作组(以下简称编制工作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编制工作组会议,讨论大移动容规制(修)订的原则、重点内容以及主要问题、结构(章节)框架,并且就编制工作进行了分工,确定了各章节编制小组成员以及主要编制者,明确了编制工作进度时间表,同时讨论通过了大移动容规制(修)订编制大纲。编制工作组和各章节编制小组分别在北京、苏州、上海、广东、福建、浙江、辽宁
3、等地开展调研编制工作,就总则、设计、制造、定期检验、安全附件以及规程附件的专项要求等内容召开多次研讨会,征求国内主要移动式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单位、检验检测机构和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的基本安全要求。2017年10月26日,编制工作组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就大移动容规征求意见稿(初稿)进行了讨论,并且就初稿各个章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各章节编制小组在上海、北京等地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就大移动容规征求意见稿(初稿)中有关“使用管理”、“安全附件、仪表和装卸附件”和“定期检验”等内容进行讨论与修改。2018年7月9日,编制工作组在安徽池州召开了第三次工作组会议,
4、就大移动容规征求意见稿(初稿)的所有章节,以及移动式压力容器相关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2019年2月26日,编制工作组部分成员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工作组会议,就部分专家和相关企业对大移动容规征求意见稿(初稿)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讨论与修改,形成了大移动容规征求意见稿。2019年8月20日至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种设备局通过总局官网公开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专家以及公民的意见。2019年10月24日,编制工作组部分成员在北京召开第五次工作组会议,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2019年11月28日,编制工作组部分成员在北京
5、召开第六次工作组会议,对有关压力容器材料使用的管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2021年3月30日4月1日,编制工作组部分成员在北京召开第七次工作组会议,就有关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安全系数、罐体容积限制、充装介质范围、带泵移动式压力容器以及罐体材料选用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形成大移动容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2022年月日至月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种设备局通过总局官网公开向社会各界第二次广泛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专家以及公民的意见。2022年月日,编制工作组部分成员在召开第八次工作组会议,对第二次征集到的意见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
6、形成大移动容规送审稿。2022年月日,特种设备局将送审稿提交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审议,编制工作组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后形成大移动容规报批稿。2022年月日,大移动容规报批稿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向其成员国或者组织进行了通报。2022年月日,大移动容规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颁布。大移动容规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如下:1.以原有的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以及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 (TSG R70012013)和压力容器监督检验规则(TSG R70042013)中有关移动式压力容器部分为基础,整合并理顺逻辑关系
7、形成综合性安全技术规范。2.统一并且进一步明确基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减少和预防事故发生的移动式压力容器基本安全要求,理清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关系。3.根据国家行政许可改革有关文件的规定,调整安全技术规范在各个环节中有关行政许可的要求。4.按照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分章、分节进行描述,每个环节的责任边界尽可能清晰,并且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5.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年来针对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的有关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移动容规(2011版)第1号、第2号、第3号修改单,以及移动容规(2011版)宣贯、实施中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和建议,增补或者调整相应的规定
8、6.为不断提高我国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在借鉴国际规范和标准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适当提高了大移动容规的基本安全要求,如进一步明确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安全系数的规定、增加部分介质罐体容积的限制要求、增加带卸液泵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基本安全要求、增加介质罐体设计参数的规定等。7. 为适应物流模式快速发展以及多样性特点,在保障使用安全的前提下,本着降低使用单位物流成本、加快移动式压力容器运营周转时间的原则,适当调整真空绝热罐体汽车罐车和罐式集装箱移动式压力容器定期检验的管理模式和检验周期。汽车罐车、铁路罐车和罐式集装箱定期检验结果根据检验发现的缺陷直接评定为符合要求或不符合要求,
9、不再进行安全等级评定,与长管拖车、管束式集装箱的定期检验结果保持评定一致。8.解决大移动容规与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协调标准和相关产品标准内容上的协调问题。有关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检验试验和型式试验等技术要求,尽可能直接引用大移动容规的协调标准和有关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再对技术细节等内容进行重复规定。目 录1 总 则(1)2 材 料(4)3 设 计(11)4 制 造(33)5 监督检验(44)6 使用管理(60)7 充 装(70)8 改造和修理(74)9 定期检验(78)10 安全附件、仪表和装卸附件(102)11 附 则(111)附件A 铁路罐车专项安全技术要求
10、114)附件B 汽车罐车专项安全技术要求(115)附件C 罐式集装箱专项安全技术要求(117)附件D 长管拖车和管束式集装箱专项安全技术要求(119)附件E 真空绝热罐体专项安全技术要求(125)附件F 移动式压力容器特殊专项安全技术要求(130)附件G 移动式压力容器型式试验(134)附件H 移动式压力容器风险评估专项安全技术要求(137)附件J 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合格证(139)附表J 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数据表(140) 附件K 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铭牌和电子铭牌(152)附件L 特种设备代码编号方法(163)附件M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联络单(165)附件N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意见通知书(16
11、6)附件P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证书(167)附件Q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报告(170)附件R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意见通知书(173)附件S 特种设备型式试验申请书(175)附件T 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报告(178)附件U 特种设备型式试验证书(179)相关规章和规范历次制(修)订情况(180)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2220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1 总 则1.1 目的为了保障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使用,预防和减少事故,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程。1.2 移动式压力容器移动式压力容器是指由罐体或者气瓶与行走机构(含走行装
12、置,下同)或者框架采用永久性连接,包括管路、安全附件、仪表和装卸附件等装置或者部件组成的运输装备,其品种包括铁路罐车、汽车罐车、罐式集装箱、长管拖车和管束式集装箱等。1.3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特种设备目录所定义的,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移动式压力容器:(1)具有充装与卸载(以下简称装卸)介质功能,用于铁路、道路或者水路运输(注1-1);(2)罐体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气瓶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注1-2);(3)罐体容积大于或者等于0.45m3,气瓶公称容积大于或者等于0.3 m3 (注1-3);(4)充装介质为气体以及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其标准沸点的液体(注1-4
13、)。注1-1:具有装卸介质功能,仅在装置、场(厂)区内移动使用,不参与铁路、道路或者水路运输的压力容器,其设计、制造按照本规程的规定,使用管理参照TSG 2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注1-2:罐体工作压力,是指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罐体内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气瓶公称工作压力,按照TSG 23气瓶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确定;本规程所指压力除注明外均指表压力。注1-3:罐体容积,是指罐体的几何容积,按照设计图样标注的尺寸计算(不考虑制造公差)并且圆整,一般需要扣除永久连接在罐体内部内件的体积;气瓶公称容积,按照TSG 23的规定确定。注1-4: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介质为最高工作温度低于
14、其标准沸点的液体时,如果罐体内气相空间容积大于或者等于0.03m3,并且同时满足本规程1.3中(1)、(2)、(3)项要求的,也属于本规程的适用范围。1.4 不适用范围本规程不适用于以下移动式压力容器:(1)罐体或者气瓶为非金属材料制造的;(2)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铁路机车、海上设施和船舶以及矿山井下使用的;(3)正常使用过程中罐体工作压力小于0.1MPa(包括在装卸介质过程中需要瞬时承受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的。1.5 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界定本规程适用的移动式压力容器,界定为罐体或者气瓶、管路、安全附件、仪表和装卸附件等。1.5.1 罐体或者气瓶(1)罐体与管路焊接连接的第一
15、道环向接头的坡口面,罐体或者气瓶与管路、安全附件以及仪表螺纹连接的第一个螺纹接头端面,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专用连接件或者管件连接的第一个密封面;(2)罐体开孔部分的承压盖及其紧固件,气瓶开孔部分的端塞;(3)罐体与非受压元件的连接焊缝。罐体中的主要受压元件,包括承受内压的筒体、封头和公称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0mm的接管、管座、凸缘、法兰、法兰盖板,以及与罐体的主要受压元件连接用螺柱(栓)。1.5.2 管路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受压管路(以下简称管路),包括所有与罐体或者气瓶永久性连接的管子和管件等。1.5.3 安全附件、仪表和装卸附件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包括连接在罐体或者气瓶,以及管路上
16、的超压泄放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外壳防爆装置、阻火器、导静电装置等。移动式压力容器的仪表,包括连接在罐体或者气瓶,以及管路上的压力、液位、温度、真空度测量装置等。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装卸附件,包括装卸阀门、卸载用管、装卸接头等。1.6 专项要求(1)铁路罐车还应当符合附件A的规定;(2)汽车罐车还应当符合附件B的规定;(3)罐式集装箱还应当符合附件C的规定;(4)长管拖车和管束式集装箱还应当符合附件D的规定;(5)真空绝热罐体还应当符合附件E的规定;(6)移动式压力容器特殊专项安全技术要求应当符合附件F的规定;(7)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型式试验应当符合附件G的规定;(8)移动式压力容器风险评估专项安全技
17、术要求应当符合附件H的规定。1.7 与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关系(1)本规程规定了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基本安全要求,有关移动式压力容器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等,不得低于本规程的要求;(2)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改造和修理应当同时符合本规程以及相应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标准(以下简称产品标准)的规定,如果移动式压力容器没有或者不能被相应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覆盖时,相关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定符合本规程基本安全要求的团体标准或者企业标准。1.8 不符合本规程时的特殊处理规定有关单位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与本规程不一致,或者本规程未作要求、可能对安全性能有重大影响的,应当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
18、简称市场监管总局)申报,由市场监管总局委托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进行技术评审,评审结果经过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后投入生产、使用。1.9 协调标准和引用标准(注1-5)1.9.1 协调标准本规程协调标准,是指满足本规程基本安全要求的标准。本规程主要协调标准如下:(1)GB/T10478液化气体铁路罐车;(2)GB/T1990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3)NB/T10354长管拖车;(4)NB/T10355管束式集装箱;(5)NB/T47057液化气体罐式集装箱;(6)NB/T47058冷冻液化气体汽车罐车;(7)NB/T47059冷冻液化气体罐式集装箱;(8)NB/T47064液体危险货物罐式集装
19、箱;(9)NB/T 10787冷冻液化气体铁路罐车。1.9.2 引用标准本规程的引用标准,是指介质标准、材料标准、方法标准、零部件标准、充装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等本规程指定采用的基础性标准。注1-5:本规程的协调标准、引用标准中,凡是注明年号的,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者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明年号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1.10 监督管理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改造和修理、使用、充装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等,应当严格执行本规程,接受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并且按照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规定,及时将相关公共服务
20、平台所要求的信息数据输入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2 材 料2.1 材料通用要求2.1.1 基本要求(1)罐体、管路的选材,应当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工艺性能以及材料与充装介质的相容性, 元件金属温度0以下时,选择的材料还应当考虑防止材料低温脆性断裂;(2)罐体、管路等材料的性能、质量、规格与标志,除应当符合相应材料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外,其使用要求还应当满足本规程协调标准的要求;(3)罐体、管路等材料的制造单位应当在材料的明显部位作出清晰、牢固的出厂钢印标志或者采用其他可以追溯的标志;(4)罐体、管路等材料制造单位应当向材料使用单位提供质量证明书,材料质量证明书的内容应当齐全、
21、清晰,并且印制可以追溯的信息化标识,加盖材料制造单位质量检验章,可以追溯的信息包括材料制造单位名称、材料标准号、牌号、规格、炉批号、交货状态、质量证明书签发日期等内容,可以追溯的信息化标识包括二维码、条码等;(5)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改造和修理单位从非材料制造单位取得罐体、管路用材料时,应当取得材料制造单位提供的材料质量证明书原件或者加盖材料经营单位公章和经办负责人签字(章)的复印件;(6)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改造和修理单位应当对所取得的罐体、管路用材料以及材料质量证明书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负责。2.1.2 境外牌号材料的使用 2.1.2.1 境外材料制造单位制造的材料(1)境外牌号材料应当是境外
22、移动式压力容器现行标准规范允许使用并且境外已有在相似工作条件下使用实例的材料,其使用范围应当符合相应标准规范的规定;(2)境外牌号材料的性能不得低于本规程的基本要求(如磷、硫含量,冲击试样的取样部位、取样方向和冲击吸收能量指标,断后伸长率等);(3)材料质量证明书应当符合本规程2.1.1的相关规定;(4)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改造、修理单位应当对实物材料与材料质量证明书进行审查,并且对罐体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进行验证性复验,复验结果实测值符合本规程及其相应材料标准的要求后,方可投料使用;(5)用于焊接结构移动式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材料,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改造和修理单位在首次使用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动式 压力容器 安全技术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