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超声科.ppt
《肠套叠超声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套叠超声科.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肠肠 套套 叠叠301超声科进修生 王剑锋一般概述一般概述n n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n n好发于1岁以内,2岁以下发病率占80%,男性比女性多23倍,春季发病率较高。病理概述病理概述n n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占95%。n n主要由肠管蠕动功能紊乱所引起,或认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回盲部游动度过大引起肠套叠。n n继发性肠套叠多由于肠管内壁有肿块被肠管蠕动推动,连同所附肠管套入相连肠管腔内。病理概述病理概述n n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过敏性紫癜(腹型紫癜),等等。n n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
2、大龄儿童或成人。n n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是肠套叠的促发因素,肠蠕动节律紊乱的因素:肠炎、腹泻、饮食习惯改变、高热等。n n肥胖小儿相对较容易发生肠套叠。病理概述病理概述n n肠套叠大多数是单发的,有的多处肠管可同时发生,称多发性肠套叠。n n肠套叠由鞘部、套入部组成。套入部有可分为头部、颈部。n n一般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结构组成,称单套:外壁称鞘部;套入部由反折壁和最内壁组成,鞘部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前端为头部。病理概述病理概述n n单套全部套入相连的远端肠管则形成复套,由五层肠壁组成。n n肠套叠一般均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而远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的情况罕见。按病理解剖部位分型按病理解剖
3、部位分型n n1、回盲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50%60%,回盲瓣是肠套叠的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而盲肠、阑尾、淋巴结等也随着套入结肠内。n n2、回结型:回肠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而盲肠和阑尾一般不套入,约占总数的30%。按病理解剖部位分型按病理解剖部位分型n n3、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再一并套入远端结肠内,形成“复套”。n n4、小肠型:即小肠套入小肠。n n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n n6、多发型:较为少见,可见于多发性胃肠道黏膜息肉,如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n n7、胃十二指肠型:极少见,胃套入十二指肠内,偶见于胃肠道黏膜息肉等。基本
4、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n n肠套叠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肠管腔的梗阻、肠壁肌肉痉挛和血液循环障碍。n n急性肠套叠时套入的肠管常因为肠系膜血管受压而发生充血、水肿、肠壁增厚,甚至坏死穿孔,此时属于绞窄性肠梗阻范畴。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 n肠套叠依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n n痉挛缺血严重而持续表现为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急性肠套叠,以婴儿多见。n n套入后严重痉挛而发作时间不长造成不全性肠梗阻者称为亚急性肠套叠,多见于2、3岁以上的幼儿。n n慢性者多见于大龄儿童或成人继发性肠套叠,大多只有套入而无肠梗阻。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 n临床症状因病理改变不同而各异。n n腹痛(婴儿表现为阵发
5、性哭闹)、呕吐、便血、腹部包块为典型的婴儿原发性急性回盲部肠套叠的四大临床表现。n n肛门指诊发现果酱样(果浆样)血便是一重要线索。n n大龄儿童很少出现血便。单套型超声表现单套型超声表现n n1、显示腹腔内呈现一个境界清晰、边缘规则、大小不一的低回声为主包块。n n2、小肠型直径2cm左右,结肠型直径3cm以上。n n3、横切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病理结构组成?),纵切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n n4、可伴肠管扩张、肠间积液,肠动异常。单套型超声表现单套型超声表现n n5、回盲部肠套叠包块一般位于右侧腹腔内,位置固定,以结肠肝曲处多见,如果套入部分牵涉范围过大,则包块可出现于结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肠套叠 超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