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ppt
《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高分子界诺贝尔获奖者及国内院士介绍及国内院士介绍讲解:陈久存讲解:陈久存讲解:陈久存讲解:陈久存1课件组成部分部分类类别别人人数数功功能能高高分分子子领领域域一一诺贝尔获奖者诺贝尔获奖者8二二国内两院院士国内两院院士152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诺贝尔获奖者介绍诺贝尔获奖者介绍获奖获奖年份年份获奖者获奖者出生出生-去世去世年年份份国国籍籍英文名英文名译译名名1953HermannStaudinger施陶丁格施陶丁格,H.18811965德国德国1963KarlZiegler卡尔卡尔齐格勒齐格勒18981973德国德国GiulioNatta纳塔纳塔,G.19031979意大利意大利
2、1974Flory,Paul保罗保罗.弗洛里弗洛里19101985美国美国1991Pierre-GillesdeGennes皮埃尔皮埃尔-吉勒吉勒德热纳德热纳19322007法国法国2000HidekiShirakawa白川英树白川英树1936日本日本AlanJ.Heeger艾伦艾伦-J-黑格黑格1936美国美国AlanG.MacDiarmid艾伦艾伦G麦克麦克迪尔米德迪尔米德1927新西兰新西兰3施陶丁格尔施陶丁格尔(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4基本信息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聘为卡尔
3、斯鲁厄工业大学副教授。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为化学教授。1920年,发表“论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5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于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于20年代年代,将将天然天然橡胶橡胶氢化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他还正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
4、物。他还正式提出了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至今至今,用粘度测用粘度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仍然是常用的方法。他在高分子科他在高分子科学理论方学理论方面有所创新面有所创新,是纤维、是纤维、橡胶、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理论基础。工业生产的理论基础。施陶丁格施陶丁格因其在高分子化学方面因其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发现的发现,获获1953年诺
5、贝尔化学奖。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创办了他创办了高分子化高分子化学学杂志。杂志。共发表了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著。多篇论文和专著。主要贡献主要贡献6卡尔卡尔齐格勒(齐格勒(KarlWaldemarZiegler,1898年年1973年)年)71898年年11月月26日出生于德国卡塞尔附近的海尔萨。日出生于德国卡塞尔附近的海尔萨。1920年在奥沃斯教授指导下从马堡大学毕业年在奥沃斯教授指导下从马堡大学毕业1923年取得讲师资格,曾在法兰克福短期执教,年取得讲师资格,曾在法兰克福短期执教,随后十年一直在海德堡大学执教。随后十年一直在海德堡大学执教。1935年因对叔碳自由基的研究和环状化合物合成而年
6、因对叔碳自由基的研究和环状化合物合成而获得李比希奖章。获得李比希奖章。1936年成为教授,担任哈尔大学化学所所长,年成为教授,担任哈尔大学化学所所长,同时任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同时任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1943-1969年担任位于鲁尔区的曼海姆的马克年担任位于鲁尔区的曼海姆的马克普朗克普朗克煤炭研究所所长,从事有机金属化合物煤炭研究所所长,从事有机金属化合物合成及其在催化剂上的应用。成功进行了高密度合成及其在催化剂上的应用。成功进行了高密度聚乙烯的合成。聚乙烯的合成。1973年年8月月12日在曼海姆去世日在曼海姆去世,一生发表论文200余篇。基本信息基本信息8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
7、了低压聚乙烯法低压聚乙烯法和和齐格勒齐格勒-纳塔纳塔型催化剂。他于型催化剂。他于1953年用三乙年用三乙基铝基铝-四氯化钛组成的络合催使乙烯在低压下四氯化钛组成的络合催使乙烯在低压下聚合成聚乙烯,为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起了举聚合成聚乙烯,为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足轻重的作用。后来意大利学者纳塔用三氧化钛代替四氯后来意大利学者纳塔用三氧化钛代替四氯化钛,制成了聚丙烯结晶,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化钛,制成了聚丙烯结晶,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以低碳烯烃为基础的新型聚合物不断出现,这以低碳烯烃为基础的新型聚合物不断出现,这类催化剂被称为类催化剂被称为齐格勒齐格勒-纳塔纳塔型催化剂。型催化剂。主要贡献
8、主要贡献9纳塔,G.(GiulioNatta19031979)101903年年2月月26日生于意大利因佩里亚日生于意大利因佩里亚1924年获米兰工学院博士学位年获米兰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罗马大学、先后在罗马大学、都灵大学等校任教都灵大学等校任教1938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1952年年,在德在德Frankford参加参加Ziegler的报告会,被其的报告会,被其研究工作深深打动研究工作深深打动50年代以前,从事甲醇、甲醛、丁醛等应用化学研年代以前,从事甲醇、甲醛、丁醛等应用化学研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1954年,发现
9、丙烯聚合催化剂年,发现丙烯聚合催化剂1963年年,获获Nobel化学奖化学奖1979年年5月月2日卒于意大日卒于意大利贝加莫。利贝加莫。基本信息基本信息11主要贡献主要贡献他最卓越的贡献是,1954年在德国化学家K.齐格勒乙烯低压聚合制成聚乙烯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发现以三氯化钛和烷基铝为催化剂,丙烯在低压下高收率地聚合,生成分子结构高度规整的立体定向聚合物聚丙烯,具有高强度和高熔点,开创了立体定向聚合的崭新领域。1957年,他直接参与在意大利的世界上第一套聚丙烯生产装置的建立,他的发现导致合成树脂和塑料的一个大品种问世。12保罗.弗洛里(Flory,PaulJohn19101985)131910
10、年6月19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1934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杜邦公司,进行高分子基础理论究;1948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授;195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1961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197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75年退休;1985年9月9日逝世。基本信息基本信息14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在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弗洛里是研究大分子聚合物的先驱。对橡胶、
11、塑料、弗洛里是研究大分子聚合物的先驱。对橡胶、塑料、纤维、薄膜、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大量研究。纤维、薄膜、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大量研究。还研究聚合作用机理、溶液理论等。还研究聚合作用机理、溶液理论等。著有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高分子化学原理和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等。等。弗洛里因高键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成果获弗洛里因高键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成果获1974年诺贝年诺贝尔尔。还曾获美国化学会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奖章。还曾获美国化学会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奖章。主要贡献主要贡献15皮埃尔皮埃尔-吉勒吉勒德热纳德热纳(Pierre-GillesdeGennes19322007)161932年生于巴黎,毕
12、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61年成为奥尔塞巴黎大学固态物理学教授年成为奥尔塞巴黎大学固态物理学教授1971年以来,他一直在法兰西学院教授公共课;年以来,他一直在法兰西学院教授公共课;1974年,他编著了年,他编著了液晶物理学液晶物理学一书,此书一书,此书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1976年开始任巴黎物理和化学学院院长。年开始任巴黎物理和化学学院院长。1990年,他获沃尔夫物理学奖。年,他获沃尔夫物理学奖。199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斯德哥尔摩科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斯德哥尔摩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称他为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13、称他为“世界性人才、世界性人才、当代之牛顿当代之牛顿”。2007年年5月月18日去世日去世基本信息基本信息17主要贡献主要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世界性人才、当代之牛顿”的他是一位敢于探索新领域的非凡科学研究者:首先是中子散射与磁力,然后是超导体,液晶,聚合物,胶体,化学以及生物(记忆和嗅觉)等方面进行过研究。德热纳发现,为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而创造的方法能推广至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能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由于在对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荣获了199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8白川英树(白川英树(HidekiShirakawa,1936)191936年8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
14、55年从岐阜县立高山高中毕业1961年自东京工业大学理工系化工专业毕业后又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化工专业博士课程1966年读完博士课程后便在东京工业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当了助教1976年他应艾伦黑格教授之邀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博士研究员1979年他回到筑波大学任物质工程学系副教授,从1982年10月起一直担任筑波大学教授,现为筑波大学的名誉教授。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基本信息基本信息20主要贡献主要贡献白川在东工大研究有机半导体时使用了聚乙炔黑粉,一次,研究白川在东工大研究有机半导体时使用了聚乙炔黑粉,一次,研究生错把比正常浓度高出上千倍的催化剂加了进去,结果聚乙炔结成了生错把比正常浓度高
15、出上千倍的催化剂加了进去,结果聚乙炔结成了银色的薄膜。白川想,这薄膜是什么,其有金属之光泽,是否可导电银色的薄膜。白川想,这薄膜是什么,其有金属之光泽,是否可导电呢?测定结果这薄膜不是导体。但正是这个偶然给了白川极大的启发,呢?测定结果这薄膜不是导体。但正是这个偶然给了白川极大的启发,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发现在聚乙炔薄膜内加入碘、溴,其电子状态就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发现在聚乙炔薄膜内加入碘、溴,其电子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正在这时(会发生变化。正在这时(1976年)艾伦年)艾伦马克迪尔米德教授说,马克迪尔米德教授说,“很很想看看那薄膜想看看那薄膜”,邀白川到美国开展共同研究,于是就有了,邀白川到美国开
16、展共同研究,于是就有了3人的合作。人的合作。合作研究合作研究2个月后,薄膜的电导率提高了个月后,薄膜的电导率提高了7位数。引起了位数。引起了IBM为首的世为首的世界产业界极大兴趣,其中钟纺公司开发成功了聚乙炔塑料电池,以其界产业界极大兴趣,其中钟纺公司开发成功了聚乙炔塑料电池,以其轻而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手机和轻而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手机和PB机的日益普及,这种电池的机的日益普及,这种电池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白川英树等发现的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必将推动世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白川英树等发现的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必将推动世界界IT产业的发展,它为薄型轻质电池和手机显示屏的发展开辟了更广产业的发展,它
17、为薄型轻质电池和手机显示屏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未来高分子聚合体电池可应用于电动汽车,高分子电线可阔的前景,未来高分子聚合体电池可应用于电动汽车,高分子电线可深入各个家庭,高分子深入各个家庭,高分子IC芯片问世将成为可能,其势必成为一个掀起芯片问世将成为可能,其势必成为一个掀起21世纪材料革命的主力。世纪材料革命的主力。21艾伦艾伦-黑格黑格(AlanJ.Heeger,1936)221936年年12月生于美国爱荷华州苏城月生于美国爱荷华州苏城196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2000年获我国华南理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年获我国华南理工大学名
18、誉理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圣巴拉分校物理、化学、材料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拉分校物理、化学、材料系教授1982-1999任该校有机及高分子固体研究所所长,中任该校有机及高分子固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国科学院化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座教授2000年年10月月10日,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日,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因对导电聚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筑波大学的白川英树因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合物的发现和发展而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20
19、01)、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2002)。基本信息基本信息23主要贡献主要贡献黑格在有机及导电高分子材料与器件及低维物理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他对物理及材料科学的主要开创性贡献有:1973年发表对TTF-TCNQ类高导有机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1976年发表对聚乙炔的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的领域;随后与他人合作提出SSH理论来解释其孤子电导机制,大大促进了低维物理研究的发展1990年发表可加工性高导聚苯胺,实现了导电聚合物的实用化;1991发现MEH-PPV与C60之间的光诱导电荷分离,是目前高效大面积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
20、池研究的物理基础及源头之一1996年首次实现共扼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激光。他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开创或参与开创了三家高科技公司。24麦克迪尔米德(麦克迪尔米德(AlanG.MacDiarmid,1929)251927年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美国年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1955年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为该年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为该校校的的Blanchard化学教授化学教授1973年开始研究导电高分子年开始研究导电高分子1999年获得了美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奖。年获得了美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奖。2000
2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已经发表了约已经发表了约600篇科学论文,获得了篇科学论文,获得了20项专利项专利他曾获得过多项美国和国际奖及荣誉称号他曾获得过多项美国和国际奖及荣誉称号基本信息基本信息261973年,他开始了具有金属导电率(103Scm)的聚硫氮(SN)x的研究。1976年他在日本期间获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白川英树制出了具有金属光泽的膜状聚乙炔的消息后,立即邀请白川到他们学校与当时正在该校物理系任教的Heeger三人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实现了用碘对聚乙炔的化学“掺杂”,并进行了详细的物理研究。他们三人之间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导致了有机聚合物显示金属导电率的历史性发现。电绝缘的有机聚合
22、物可以被容易地掺杂”到金属区,这一发现开创了涉及电导性和金属性有机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电性能之间关系的化学、物理多学科交叉的全新研究领域。主要贡献主要贡献27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国内高分子领国内高分子领域域 两院院士介绍两院院士介绍序号序号姓名姓名性别性别出生年份出生年份当选年份当选年份院别院别1冯新德冯新德男男19151980中科院中科院2徐徐禧禧男男19211991中科院中科院3林尚安林尚安男男19241993中科院中科院4程镕时程镕时男男19271991中科院中科院5沈家骢沈家骢男男19311991中科院中科院6沈之荃沈之荃女女19311995中科院中科院28序号序号姓名姓名性别性别出生年
23、份出生年份当选年份当选年份院别院别7卓仁禧卓仁禧男男19311997中科院中科院8王佛松王佛松男男19331991中科院中科院9颜德岳颜德岳男男19372005中科院中科院10江江明明男男19382005中科院中科院11曹曹镛镛男男19412001中科院中科院12周其凤周其凤男男19471999中科院中科院13杨玉良杨玉良男男19522003中科院中科院14吴吴奇奇男男19552003中科院中科院15张张希希男男19652007中科院中科院29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冯新德冯新德(1915)1915年10月12日生于江苏吴江同里镇,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考取教育
24、部公费留美,1946年入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与橡胶公司奖学金,194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49年国内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中国高分子化学莫基开拓人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教授今。30中科院冯新德院士中科院冯新德院士195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并任室主任至1986年。长期以来从事高分子化学教学与基础研究,领域涉及烯类自由基奈合与电荷转移光聚合以及接枝与嵌段共聚合。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方面重点研究抗凝血材料与药物控释体系以及高分子老化与生物老化的初始反应机理,承担中国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烯类聚合反应与“八五”烯类
25、聚合与产物精细化,获国家部委奖励八项,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六十余人,发表中英文论文近三百篇。31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期间的重大项目“烯类双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奖:“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医用嵌段聚醚氨酯抗凝血材料”获1990年天律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1984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一届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高分子会议上,他的“合成生物医用高分子的进展”,获大会颁发的演讲奖。中科院冯新德院士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分子 诺贝尔 获奖者 国内 院士 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