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工作方案.doc
《监测工作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测工作方案.doc(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北段BT三标天生站、五路口站及其竖井和施工通道监测方案 2010年12月11日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北段BT三标天生站、五路口站及其竖井和施工通道监测方案项目顾问:刘传新 教授级高工 注册岩土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张斌 工程师 测绘工程学士工程负责人:黄侃 工程师 岩土工程工程硕士地质工程师:问延煦 工程师 岩土工程 博士注册岩土工程师现场负责人:冯诚 工程师 岩土工程硕士编 写:冯诚 工程师 岩土工程硕士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科学园诚信大道2200号 邮编:2111122010年12月11日目 录1监测工作规划11.1总体概述11.2 监测目的11.3 工作内容11
2、4质量要求21.5 监测服务期21.6 实施技术方案编制依据21.7 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精度32各监测项目分述42.1地质及支护状况描述、洞内外观测42.2净空位移与拱顶下沉量测52.3 地表沉降监测62.4底部隆起监测82.5围岩压力量测92.6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92.7锚杆轴力及钢筋应力应变监测132.8爆破振速监测162.9 地下水位监测182.10喷层表面应力、支撑轴力监测202.11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222.12地下管线监测243监测技术管理措施253.1监测数据的传输、管理与处理253.2资料提交264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284.1数据采集及处理284.2资料整理、分
3、析及成果反馈285后续服务承诺296对监测项目的认识307质量、进度及安全保证体系317.1对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分解317.2为提高本项目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出的技术建议327.3质量保证措施337.4进度保证措施347.5安全保证措施357.5.1 基本安全原则357.5.2 设置专职安全员357.5.3安全监测措施357.5.4 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措施368单位证书及资质378.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378.2税务登记证388.3组织机构代码证398.4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408.5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418.6桥梁隧道工程专项试验检测证书428.7综合甲级试验检测证书448.8建设工程质量
4、检测(地基基础检测)资质468.9计量认证证书478.10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489 投入人员4910仪器检定证书561监测工作规划1.1总体概述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北段BT三标段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是重庆市轨道交通规划“九线一环”中东南至西北方向的骨干线路,建成后将极大地方便市民交通出行和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有利于渝中半岛与长江以南、嘉陵江以北区域的客运畅通。合同金额3.35个亿,主要工程量包括两座地下暗挖车站(天生站,地下二层岛式;五路口站,地下二层岛式)及站后折返线和其他附属工程。工程采用“BT”(即投融资-建设-移交)模式投资建设实施。 1.2 监测目的轻轨暗挖段施工过程是一个对岩土体扰
5、动的过程,因岩土体受到挤压或土体损失及土体固结均会引起地面隆起或沉降变化。为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矿山法施工必须引入信息化监测手段,以反馈指导施工,确保开挖面稳定,正确控制掘进速度,不断优化掘进施工参数,以有效控制岩土体沉降和变形,减小对周边建筑物、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影响。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本工程监测必须严格按规范及设计等有关方面的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1.3 工作内容监测的内容主要为:地质及支护观察;水平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地面沉降;周围建(构)筑物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倾斜;周围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周围建(构)筑物裂缝;周围地下管线变形;围岩压力;钢筋应力应变;地表水位监测
6、地下水位;隧底隆起;钢支撑内力及外力;喷层表面应力;锚杆轴力和抗拔力;有害有毒气体;地下水腐蚀性监测;管片环变形;爆破振动观测。1.4质量要求按国家及地方有关标准、规范及委托单位的要求进行监测工作1.5 监测服务期2010年12月开始,监测工期与施工工期同步。1.6 实施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重庆市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监测管理规定(试行)渝轨道发200920号文(5)、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我市高切坡工程检查、监测、位移观测工作的通知(渝建发
7、1999165号)(6)、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规范重庆市高切坡、深开挖、高填方项目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渝建发200276号)(7)、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8)、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07-1999)(9)、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10)、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J4492005)(11)、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12)、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13)、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GB50157-2003)(14)、铁路
8、桥涵施工技术规范(TB10203-2002)(15)、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16)、其他相应规范及规程。1.7 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精度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监测精度如下表:表1.1 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监测精度量测项目方法及工具布 置测试精度量 测 频 率必测项目地质及支护观察观察、描绘开挖后、初支后、二衬完成后随时进行净空位移收敛计纵距510m,每个导洞一条测线0.1mm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2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拱顶下沉水准仪、水准尺、铟钢尺纵距510m1mm地表沉降水准仪、水准尺、铟钢尺纵距510m
9、1mm建筑物沉降及倾斜水准仪、铟钢尺、经纬仪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建筑物四角1mm地下管线沉降水准仪、铟钢尺、经纬仪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管线接头1mm选测项目围岩压力压力盒、频率接收仪初支与围岩之间、内衬与初支之间0.1MPa钢筋应力应变钢筋计、频率接收仪初支钢架、二衬钢筋,支座、跨中、拱腰部位,间距15m0.1MPa地下水位水位管、地下水位仪降水井内5mm隧底隆起水准仪、铟钢尺、经纬仪纵距510m1mm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竖井土体侧向变形监测测斜仪根据实际布设1mm竖井锚杆轴力量测应力计、频率接收仪一般一根锚杆上布设3个应力计0.1MPa各监测项目通常的观测频率为:在洞室开挖或
10、支护的半个月内,每天应观测12次;半个月后或一个月内,或掌子面推进到距观测断面大于2倍洞径的距离后,每两天观测一次;13个月每周测读12次;三个月后,每月测读13次。遇突发性事件则加强量测,一般12小时监测一次。各监测项目原则上应根据其变化的大小,来确定观测的频率。如洞周收敛位移和拱顶下沉的监测频率可根据位移速度及离开掌子面的距离而定,如表1.2所列。 位移速度与监测频率 表1.2位移速度(mm/d)5150.510.20.50.2频率12次/d1次/d1次/2d1次/7d1次/15d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是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计算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制定的。当监测数据达到管理基准
11、值的70%时,定为警戒值,应加强监测频率。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管理基准值时,应停止施工,修正支护参数后方能继续施工。管理基准值如表1.3所示: 暗挖段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 表1.3监测项目地表下沉拱顶下沉管线允许沉降建筑物允许倾斜率水平收敛允许值30mm50mm1030mm0.002H0.005B依据规范、规程、设计文件等注:1)B为坑道跨度,H为建筑高度。2)管线下沉监测根据管线状况、材质等具体确定。重要建(构)筑物的界定:铁路桥、高架桥、重点保护文物及建筑、高压线塔、轻轨车站或区间等需特殊保护结构。2各监测项目分述2.1地质及支护状况描述、洞内外观测1)方法与工具隧道掌子面每次爆破后和初喷后
12、通过肉眼观察、地质罗盘测量和锤击检查,描述和记录围岩地质情况:岩性、岩层产状、裂隙、地下水情况、围岩完整性与稳定性等。判断围岩类别是否与设计相符,必要时应拍照,测量地下水流量;观察支护效果。2)观察内容无支护的观察内容有:A. 岩石种类和产状;B. 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C. 地层时代归属及产状;D. 节理特性、组数、间距、规模,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和方向性,断面状态特征,填充物的类型和产状等;E. 断层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宽度、特征;F. 地下水类型,涌水量大小、涌水位置、涌水压力、水的化学成分等;G. 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剥落现象。有支护的观察内容有:A. 初期支
13、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察以及裂缝状况的描述和记录;B. 有无锚杆被拉坏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C. 喷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或剥落,要特别注意喷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D. 有无锚杆和喷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E. 钢拱架有无被压曲现象;F. 是否有底鼓现象。2.2净空位移与拱顶下沉量测1)量测目的隧道周边收敛与拱顶下沉直观反映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为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计算周边收敛、拱顶下沉位移速率和预测最终位移值,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2)量测方法采用数显收敛计进行洞内收敛量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水准
14、尺、钢卷尺或测杆进行拱顶下沉量测;对于大变形、塌方等危险区域,必要时可采用冗余观测方法进行实时监测。3)测点布设洞内测点布置如图2.1所示。拱顶下沉测点埋设:在确定监测的断面隧道开挖或初喷后24小时内,在隧道拱顶部位埋设1个带挂钩的测桩(测桩埋设深度约15cm,钻孔直径约20cm,用早强锚固剂固定),并进行初始读数。基准点分别设置在洞内和洞外(用于校核),视线长度一般不大于30m,监测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高程误差0.7mm),必要时采用冗余观测方法来提高监测精度。周边收敛测点埋设:在确定监测的隧道断面开挖或初喷后24小时内,在隧道左边墙和右边墙部位分别埋设测桩(测桩埋设深度约15cm,钻
15、孔直径约20cm,用早强锚固剂固定,测桩设置保护罩),并进行初始读数,同时进行温度修正。 图2.1 周边收敛与拱顶下沉测点、测线布置示意图4)成果分析与反馈每次观测后现场计算位移发展增量,出现异常情况,重新测量排除操作失误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每次测回数据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位移增量、位移发展速率的计算,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如图2.2)和位移发展速率时间曲线(如图2.3),并应用函数拟合和灰色预测等方法进行位移发展短、长期预测; 图2.2 位移时间曲线 图2.3 位移发展速率时间曲线2.3 地表沉降监测(1) 监测目的在轻轨暗挖包括施工通道和矿山法掘进地段,如果遇到不良地质和穿过主干道路时
16、或线路两侧高层建筑林立的地区,为了保证施工期间地面隆升和沉陷控制在+10-30mm的限差以内,以防止道路建筑物产生裂缝、倾斜危及安全,必须沿线路进行地表的沉降观测。通过对地表及建筑物沉降监测和信息反馈,可以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或掌握施工中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以便修改设计和调整工作程序,确保施工安全和支护结构的稳定,以及为区分建筑物损坏程度追究责任提供依据。沉降监测是地下工程监测中最主要的监测项目之一。地下工程开挖后,地层中的应力扰动区延伸至地表,周围土体力学形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地表沉降,且地表沉降可以反映基坑或隧道降水、开挖和结构施工过程中周围土体变形的全过程(图2.4)。
17、图2.4 横断面累计沉降量曲线图(2)监测点布置地表沉降观测点沿线路布置,观测点间距根据轻轨埋深、掘进方法和隧道开挖宽度确定。在监测范围以外34倍洞径处设水准基点,作为各观测点高程测量的基准,从而计算出各观测点的下沉量。(3)监测仪器水准测量采用Topcon AT-G2型水准仪配合精密铟钢水准尺,如图2.6所示;其标称精度为:0.02mm。仪器特点:望远镜具有全密封的防水结构,可以使用在各种环境(如小雨天气),镜筒内密封干燥的氮气用来防止雾气或水珠凝结。操作简单,具有大调节钮,可快速准确调节,无制动机构的水平仪,仪器在360范围内任意位置均可水平微动,从而使照准目标的速度大大提高。 图2.5
18、拓普康全站仪 图2.6 AT-G2水准仪岩土(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研究所(工程检测中心)江苏百通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江苏兆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智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燕宁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常州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图1.28 GPT-7002L全站仪 (4)量测频率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观测频率: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2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5) 监测方法沉降监测是根据监测对象周围的水准点高程进行的,可以利用工程施工时使用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
19、水准点的数目不少于三个,以便组成水准控制网,对水准点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本身发生变化,以保证沉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水准点应在沉降监测的初次观测之前埋设好。为了消除观测中的系统误差,每次观测应做到五个固定(即观测条件相同)。五个固定是:后视尺固定;测站位置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转点固定。五个固定中重点是测站固定和持尺人员固定,特别是观测人员和持尺人员应受过专门的训练。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测定,测量精度应符合二等水准测量要求。2.4底部隆起监测隧道开挖是一种卸荷过程,开挖愈深,卸荷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底面土体地回弹变形,或称隆起。回弹变形还会影响一定范围。底部隆起是隧道稳定性验算
20、中的重要内容,在软土深基坑开挖中,隆起量一般为基坑开挖深度的0.51.0。引起基坑隆起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卸荷产生的回弹变形;(2)基坑底部土体吸水膨胀;(3)边墙根部产生塑流变形或不可逆侧移。回弹观测点与基准点的布设回弹观测及测点布置应根据基坑形状及工程地质条件,以最少的测点能测出所需的各纵横断面回弹量为原则,利用回弹变形的近似对称性按下列要求,在有代表性的位置和方向线上布置:(1)在隧底中央处,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应设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应适当增加点数;(2)观测点应避开地下管线与其他构筑物;(3)观测线路应组成起始于工作基点的闭合或附合路线等具有检核条件的图形。除特殊情况外,应避免
21、布设支线形式。一般情况下,基准点可和沉降观测点一起使用。2.5围岩压力量测1)量测目的通过围岩压力和支护结构内力测定,了解支护结构的受力状况和应力分布,揭示围岩变形与衬砌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原支护结构形式、支护参数和支护时间做出评价。2)工具土压力盒。3)方法在围岩与支护之间埋设土压力盒等传感器,采用频率接收仪进行观测。4)测点布设每代表性地段一个断面,每断面设12个测点。土压力计布设在围岩与初衬之间,应把测点埋设在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断面上。埋设时,先将土压力计固定在待测位置围岩,再谨慎施作砼层,不要使砼与压力盒之间有间隙,保证压力盒受压面贴紧。2.6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1) 监测目的挡土墙板
22、排桩变形后的形状;不同深度土体位移,监测是否有土体失稳的预兆及现象;在与坑边垂直的剖面上位移随坑边距离变化的规律;为基坑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及防治工程提供直接依据。通过采用测斜技术,观测和分析基坑工程土体和围护结构的位移发展规律,并与稳定性计算相结合,揭示基坑围护结构及土体的工作状态,为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和治理提供依据。(2)监测仪器设备及工作原理钻孔测斜仪是岩土工程监测的主要仪器之一,通过测量测斜仪轴线与铅垂线之间夹角变化量,可以测出不同深度土体的水平位移,监测土、岩石和建筑物的侧向位移,测量深度可达百米,且能连续测出钻孔不同深度的相对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测斜仪由四大部件组成:(a)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监测 工作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