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基本不等式的课例分析.doc
《3.4基本不等式的课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基本不等式的课例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例基本不等式樟村中学 孙晶晶u 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的关系及性质,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简单的线性规划基础之上,对不等式的应用的深入学习的起始课,为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所以本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实际解题中,基本不等式也是学生解题的良好抓手,特别是等号成立的条件显得格外重要。u 学情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高二年级的学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而充满活力(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来看,虽然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对几何证明淡化,而重在应用上,使得部分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缺失,导致在回忆勾股定理
2、证明过程,及用圆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相似问题时,学生不能迅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而没有思路,另外运算能力较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平衡),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起点要低,适时地为学生搭建支架,并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u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并了解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尝试运用作差法和分析代数方法来证明基本不等式。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风车模型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从中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探究基本不等式过程,先让学生找到基本不等式,然后进行证明从中贯彻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还可体会分析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数学文化中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3、而从中生发民族自豪感;从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倾听他人的习惯;在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u 教学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能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u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或者最小值。u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u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入。u 教学设计流程图:环节一:创设情境环节二:探究新知环节三:巩固新知环节四:小结复习环节五:布置作业u 设计及意图: 环节一:(约为5分钟)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一,即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数学家赵爽
4、设计的弦图为大会的会标,可以抽象出什么样的数学图形?并说明我国还用此图证明了勾股定理,此项数学成果比欧洲要早几百年。2、上面的图形有什么特征?有多少种图形?你能发现一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如果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那么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3、在上图中显然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那在其他情况下一定吗?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大于和相等的情况,然后问学生,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从图形中观察结果吗?并在学生得到式子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说明】学生从数学史的背景材料开始新课学习,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分析,并从中渗透数学建
5、模的思想;学生对于得到的关系式进行化简得到a2+b22ab.此时是正数,引导学生能不能扩大到实数,用作差法证明是可以的,然后再错小范围到正数,用来替换原来的得到新的公式(a0,b0)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约为20分钟)1、这个不等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推导的基本不等式.它很重要,在数学的研究中有很多应用,我们常把叫做正数的算术平均数,把叫做正数的几何平均数,即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2、你能否用不等式及实数的基本性质来推导这个不等式吗?请同学们尝试一下,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看那组想出的办法多。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3、小组展示证明方法。学生多数采用了作差法,为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4 基本 不等式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