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新文化运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段:初二年级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程标准:2022年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及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思想知识点理解和认知。贯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秉承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重视学生课堂生成,结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着重把握重难点内容,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实施教学。(二)教材分析本设有两个子目,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教材以“背景一标志一代表人物一基本内容一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学习本课内容,应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新文化运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君主立宪思想,突破了皇权的绝对权威;民主共和思想,更是把备受尊崇的皇权打倒在地;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击中了封建文化的根本和要害。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是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
3、看,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通过对前三单元的学习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于分析新文化运动前的社会背景具备相应能力,但是对于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无概念,需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加以了解。【教学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课本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 .通过材料以及课本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 .通过对本课历史人物的学习和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12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