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学科绪论l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流、形成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流、形成和 发展。发展。2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025/7/92引言 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鲜明的特色以及完整的体系,是我国人民鲜明的特色以及完整的体系,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中医药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起着指导临床
2、医疗实践的作用;而且其直起着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的作用;而且其具有丰富的理、法、方、药的理论知识和具有丰富的理、法、方、药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确能解决实际问题,疗效卓著,临床经验,确能解决实际问题,疗效卓著,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形成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形成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热潮。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热潮。2025/7/93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一)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
3、断和防治等内容的一门科学,是世界医学科学的断和防治等内容的一门科学,是世界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组成部分。(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按照中医学的逻辑演绎等程序,从基理论,以及按照中医学的逻辑演绎等程序,从基本理论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由概念、原理、本理论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由概念、原理、规律所构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规律所构成的医学理论体系。2025/7/94(三)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三)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4、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3、中医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025/7/95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 1、形成的时间、形成的时间 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和史学界的考据与推断,根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和史学界的考据与推断,一般认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早在春秋战国至秦汉一般认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早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已初步形成。时期便已初步形成。2 2、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1 1)长期医疗经验的丰富积累和总结是中医理论)长期医疗经验的
5、丰富积累和总结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2 2)古代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古代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的自然科学基础。(3 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思想理论基础。2025/7/96医疗工具 砭砭 石石金银针具金银针具2025/7/97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临床床医医疗疗2025/7/98养生预防导导引引图图2025/7/99 3 3、形成的标志、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经典医学文献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经典医学文献黄黄帝内经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6、一书的问世。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理论专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理论专著。被称为被称为“言医之祖言医之祖”、“医学之宗医学之宗”。该书以问答体形。该书以问答体形式,托名黄帝与其臣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问题。书名式,托名黄帝与其臣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问题。书名冠以黄帝,并不是说该书为黄帝所为,而是战国至秦汉冠以黄帝,并不是说该书为黄帝所为,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汇集古代众多医家经验和理论的医学总集。全书包时期汇集古代众多医家经验和理论的医学总集。全书包括括素问素问、灵枢灵枢两部分,原书各两部分,原书各9 9卷,每卷卷,每卷9 9篇,篇,各为各为8181篇,合计篇,合计162162篇
7、突出贡献:强调整体观念、重篇。突出贡献: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2025/7/910 难经难经:又称为又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或或八十一难八十一难。成书于汉以前,为战国名医扁鹊即秦越人所著,其。成书于汉以前,为战国名医扁鹊即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十分丰富,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内容亦十分丰富,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个方面,突出贡献:以问答的形式阐释了个方面,突出贡献:以问答的形式阐释了内经内经精义,精义,补充了补充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不足。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方面,的不足。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方面,其内容较其内容较黄帝内
8、经黄帝内经更为详细,是一本在当时可与更为详细,是一本在当时可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媲美的古典医籍。2025/7/911专专业业医医生生2025/7/91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医圣),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医圣),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伤寒杂病论寒杂病论,该书是中医学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该书是中医学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第一部专著,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伤寒论与与金匱要略金匱要略两书。两书。伤寒论伤寒论成成功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纲领,功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纲领,“观其脉证,知
9、犯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逆,随证治之。”是是张仲景对辨证论治原则所作张仲景对辨证论治原则所作的最扼要的概括。的最扼要的概括。金匱要略金匱要略以脏腑论杂病,以脏腑论杂病,开创了后世脏腑辨证的先河。并且在关于病因方开创了后世脏腑辨证的先河。并且在关于病因方面最早把病因分为三类来论述。面最早把病因分为三类来论述。两书除去重复载两书除去重复载方共方共269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被誉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其中的方剂被称为。其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经方”。2025/7/913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简称本草经本草经或或本经本经,
10、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此书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此书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是大约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手,是大约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该书内容丰富,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该书内容丰富,反映了我国东汉以前药物学的经验与成就。载药反映了我国东汉以前药物学的经验与成就。载药365365种,种,将药物按照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首次将药物按照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首次提出提出“四气四气温凉寒热温凉寒热”、“五味五味酸、苦、甘、辛、酸、苦、甘、辛、咸咸”。2025/7/9
11、14中医四大经典2025/7/915先民实践,积累经验神神农农氏氏尝尝百百草草伏伏羲羲氏氏画画卦卦黄黄帝帝制制九九针针2025/7/916(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晋、隋唐时期晋、隋唐时期 晋晋王叔和著王叔和著脉经脉经,总结了,总结了2424种脉象及其主病,种脉象及其主病,并对脉学理论进行了整理。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并对脉学理论进行了整理。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脉学专著。脉学专著。晋晋著名医家皇甫谧著著名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对经络学,对经络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著。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所著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
12、诸病源候论,为中,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代唐代孙思邈孙思邈“药王药王”编纂编纂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翼方,简称为,简称为“千金方千金方”。其中。其中 备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末昝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著成现存最唐末昝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著成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早的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经效产宝。2025/7/917宋、金元时期宋代医家钱乙著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是现存最早,是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的儿科专著。宋末宋慈撰写的宋末宋慈撰写的洗冤录洗冤录是世界
13、上最早的法医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专著。南宋南宋陈无择则在其所著陈无择则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中,提出了著名的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三因学说”,对致病原因进行了较,对致病原因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概括。即内因为七情所伤致病;外因为为具体的概括。即内因为七情所伤致病;外因为六淫外邪所感;不内外因为饮食饥饱、呼叫伤气、六淫外邪所感;不内外因为饮食饥饱、呼叫伤气、虫兽所伤、中毒金疮、跌损压溺等所致。虫兽所伤、中毒金疮、跌损压溺等所致。2025/7/918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寒凉派“,主张,主张”六气六气皆从火化皆从火化“,”五志过急皆能生火五志过急皆能
14、生火“之说。善用之说。善用寒凉药物。寒凉药物。张从正(张子和)张从正(张子和)”攻邪(下)派攻邪(下)派“,主张主张”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其基本论点为。其基本论点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因而倡导以汗、吐、下,因而倡导以汗、吐、下三法攻邪而祛病。三法攻邪而祛病。李杲(李东垣)李杲(李东垣)”补土派补土派“,提出,提出”内伤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胃,百病由生“论点。论点。朱震亨(朱丹溪)朱震亨(朱丹溪)”养阴派养阴派“,提倡,提倡“相火相火论论”,谓,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主张”滋阴滋阴降火降火“,对,对”相火相火“学说
15、有所发挥。学说有所发挥。2025/7/919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提出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认为两肾皆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认为两肾皆为命门。为命门。赵献可(字养葵)著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格致余论,强调,强调“命门命门之火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两肾之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两肾之间为命门。间为命门。药物学透漏自然科学的倾向药物学透漏自然科学的倾向 明明李时珍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巨著,李时被誉为东方巨著,李时珍被公认为伟大的科学家。珍被公认为伟大的科学家。
16、2025/7/920传染病学出现了近代科学的思想 明明吴有性(字又可)著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温疫论,创,创“戾戾气气”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戾气”,而非一,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般的六淫病邪。清清叶天士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外感温热论提出了提出了“卫气营血卫气营血辨证辨证”;吴鞠通;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提出提出”三焦辩证三焦辩证“;薛生白薛生白温热病篇温热病篇;王孟英;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温病学在病因、病机及脉证论治方面形成了完温病学在病因、病机及脉证论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同为中医整的理论体系。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同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
17、两大学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025/7/921解剖生理学表现了新的医学方向 清清王清任(字勋臣)王清任(字勋臣),著,著医林改错医林改错改正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剂。2025/7/922 西方医学早在明代就已传入中国,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早在明代就已传入中国,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大规模进入中国,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
18、中西方医学大规模进入中国,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实践将证明,中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实践将证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势必将促进和推动整个中医学的发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势必将促进和推动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将为生命科学的深入和发展做
19、出重要的贡献。展,将为生命科学的深入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近、现代2025/7/923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基本特点: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2025/7/924(一)整体观念 整体,即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所谓整体观整体,即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所谓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论中的体现。名词: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名词:整体观念又
20、叫统一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2025/7/925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1)生理上的整体性)生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2025/7/926人体生理系统简表心系统心系统:心:心小
21、肠小肠脉脉舌舌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手太阳 小肠经小肠经肝系统肝系统:肝:肝 胆胆 筋筋目目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足少阳 胆经胆经脾系统脾系统:脾:脾 胃胃 肉肉口口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足阳明 胃经胃经肺系统肺系统:肺:肺大肠大肠皮皮鼻鼻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手阳明 大肠经大肠经肾系统肾系统:肾:肾膀胱膀胱骨骨耳及二阴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2025/7/927(2 2)病理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既着眼于整体,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既着眼于整体,又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又着眼于局部
22、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失调在局部的反映。由于五脏一体,因此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协调统一、由于五脏一体,因此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协调统一、密切配合,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又由于人体密切配合,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又由于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
23、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响的。2025/7/928(3 3)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各脏腑、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提供可靠依据。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PPT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