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强化干部考核实效激励干部主动担当作为.docx
《专题党课:强化干部考核实效激励干部主动担当作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党课:强化干部考核实效激励干部主动担当作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党课:强化干部考核实效,激励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同志们:总书记强调要抓紧建立干部工作五大体系,特别指出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干部考核制度建设和考核工作,从建党伊始就把考核审查干部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建党百年来,中央围绕“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基本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以条例、意见、规定、办法等为主要框架的干部考核工作制度体系,有力提升了干部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一、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内涵与定位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制度,是指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一
2、套关于规范干部考核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制度体系,为干部考核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供规范化程序制度,从而保证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规范和有序开展。从制度定位看,干部考核制度在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选拔、考核、监督的全链条闭合化制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有效运行对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起到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从制度类型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作为党内法规的一种形式,在“一纲四目”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属于自身建设法规,具体制度形式上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为基干,构建了以条例、意见、规定、办法等为主要框架的干部考核工作制度体系。从制度内涵看,根据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等规定,我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
3、的具体内涵包括考核评价主体、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考核程序与方式、考核结果与运用、纪律与监督等方面,有机构成了立体化、多层次、规范性的制度框架内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制度是对干部考核工作进行规范的一系列制度总和,研究分析干部考核制度必先规范和界定干部考核工作。干部考核工作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成效、作风表现等所进行的了解、核实和评价,以此作为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在实践工作中,干部考核与干部考察是一对极易混涪混用的概念。客观看,干部考核与干部考察既紧密联系,又有内涵区别,通过这种差异性比较
4、有利于进一步辨明“干部考核”与“干部考察”这两组概念:1.功能定位不同。干部考察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与动议、民主推荐、讨论决定、任职等共同构成干部选拔任用的全流程,主要目的是对考察对象越到筛选把关、辨别择用性、替代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不同历史阶段干部考察工作的主体功能转换导致的。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发展脉络与主要特点在党的历史上,干部考核工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主体功能经历了从审杳、鉴定到考核、考察的转变。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干部考核制度的调整,能够呈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发展图景的历史脉络。(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于
5、革命形势发展,党非常重视对党员、干部的考察和审查工作。延安时期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干部审查考察方法,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探索实践干部考核、鉴定制度,为干部考核制度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一是形成干部考察、审查的概念,突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审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接收新党员的手续,”考查期限至少为两个月”。1931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很合理的去利用干部,考察他的长处,纠正他的缺点“。1938年11月,扩大的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并要求从德与才、历史与现实、优点与缺点等方面完整地考察识别干部。1940年8月中央关于审查干部问题的指示指出,“对于干部的
6、审查、考察与教育,成为巩固我党的一个极关重要的工作”。建党初期,已经形成了干部考察的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审查(考察)工作,重点突出对干部政治思想、社会关系和历史表现等情况的审查,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和清除奸细,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党的干部考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明确干部审查、干部考察的主体是组织部或政治部。建党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组建了专门负责干部工作的组织部11,为考察、调配、委任干部提供了职能保证。党的三大提出了党管干部原则;党的四大后明确规定,中央组织部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分配全党人才于适当地位。1937年8月1日,中央组织部明确规定军队政治机关的组织部“专负党的工作和
7、干部的审查与政治干部的配备之责”。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规定在敌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区、地、县、市、分区的党委设立组织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调和分配等工作。陈云接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强调审查干部统一归组织部或政治部负责,并提出“干部部门应经常了解、考核、选拔干部,向党委提供意见”。三是初步制定了一套干部审查考察方式方法,建立了干部人事档案制度。在苏维埃运动前期,我党没有形成有效的审干制度。经过革命考验,干部政策逐步趋于成熟。延安时期,干部考察作为干部任免的程序性要求已初步形成。1943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将干部考察的方式方法初步制
8、度化,通过谈话、调查、核实、旁证等方式对干部形成审查结论。延安时期我党还制定了长期保存、不断补充的干部人事档案制度。干部档案一般包括干部的履历表、自传、组织鉴定、有关问题的结论、经历证明、检举材料、谈话记录等。四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干部定期考核工作做了制度化的探索。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以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为代表的一系列干部考核与奖惩法规。以政府干部考核为例,每年一次的定期考核是边区政府考核干部的最主要形式。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办事通则的规定,“本府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工作考核”。边区政府对各级干部的考核由干部所在机关进行。定期考核时,需召开会议,由干部所在机关根据会议考评意见,填写
9、干部考核表,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机关首长签注意见。鉴定书不仅要反映干部所属单位的意见,而且要体现出相关群众的意见。鉴定结果要与本人见面,鉴定书一式两份,一份存于干部任免机关,作了解干部之用,一份存于干部所在单位,归入个人档案。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探索,为党全国执政建立干部考核制度提供了经验基础。(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夺取全国政权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中心任务由革命转向执政,具备了全面定期开展干部考核评价的实践条件。这一时期对干部考核的重心也由“审查”向“鉴定”调整转变,在推行干部鉴定制度基础上,开始探索分级分类干部考核,考核内容方式等不断丰富
10、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推行干部鉴定制度。1949年11月,中央组织部颁布了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要求“每隔一年左右的时间,各地均需对其所属干部进行依次鉴定1953年,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如何进行一九五三年年终干部鉴定的通知,积极推行干部年度鉴定制度。1954年11月,中组部发文重申了每年年终干部鉴定制度,但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下管两级(甚至三级)的干部管理体制,普遍实行年度鉴定有一定困难,并且缺乏相关经验,这项制度实际上坚持得并不理想。1956年11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中央关于干部年终鉴定问题的通知,将每年一次的年终鉴定调整为干部调动或总结专项工作时进行,对长期没有调动工作的干部,每隔3年至5年
11、进行一次鉴定,事实上取消了干部年度鉴定制度。1962年10月召开的中央组织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干部年度鉴定制度,提出在1963年年底以前对干部进行一次普遍鉴定;以后每隔两三年都要鉴定一次,形成经常鉴定的制度。但由于随后开展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这次会议的决定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鉴定工作基本陷于瘫痪状态。二是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干部考核鉴定的内容、形式、方法等。1949年11月,中央组织部颁布的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指出,对干部鉴定的内容,重点放在干部的政治立场、观点、作风、掌握政策、遵守纪律、联系群众、学习态度等方面。干部鉴定采取自我检讨、会议讨论、领导负贲审查的方式进行。
12、规定明确指出,对干部鉴定的主要目的,已经从防止和清除奸细转变为促进干部素质的提高和干部工作的改进。1951年1月,中央组织部提出要建立对干部日常表现的鉴定制度,主要以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为标准。这一阶段逐步实行了对新干部重点进行审查、对在工作岗位或学习培训的干部重点进行鉴定的“双轨制”。1964年,中央组织部出台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明确规定对科技领域的干部进行鉴定,除了考察政治思想之外,还要“考察了解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和在工作中的贡献;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这将政治与业务、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起来,使干部分类考核评价更加合理。三是建立干部分级管理制度,实现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分
13、级考核和调配。为适应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需要,1953年11月,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的制度。“分部”就是将干部划为军队、文教、计划与工业、财政贸易、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统战、政法、党群等九类:“分级”指的是根据干部职务和级别,由不同层级的党委组织部门进行统一管理。1953年4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政府干部任免手续的通知,规定今后凡属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范围的干部,任免前仍需按党内管理干部的规定审批,进一步落实了党管干部的程序要件。1955年,关于中央管理的干部的任免手续问题的通知对
14、中央管理的干部的任免手续作出具体规定,奠定了干部任免的基本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干部鉴定制度实施虽然并不连贯,但没有太大影响到干部的调配任免和管理使用,基本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干部“四化”方针,并将市场经济中“绩效管理”的理念引入干部管理,全面恢复干部考核制度,注重探索工作实绩考核,健全完善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平时考核等考核方式,逐步形成了“德能勤绩廉”的五位一体考核内容体系,干部考核制度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一是在工作
15、定位上,正式以干部考核代替干部鉴定。1978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讲话中指出,”要实行考核制度”“要有奖有罚,赏罚分明”。1978年6月,邓小平再次强调,”要严格考核干部,并且把它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制度”。中央的要求为建立以“奖优罚劣”为导向的考核制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1979年11月,中央正式印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形势下干部考核的内容、方法、标准等作出规定,这是改革开放后颁布的首份干部考核工作文件,为恢复干部考核工作提供了制度支持。意见要求“在两、三年内将这一制度全面建立起来”,并积极推进分
16、类考核、定期考核,干部考核工作也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到1981年底,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在全国基本建立起来,顺利完成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1982年,干部考核制度正式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效提升了制度刚性和权威性,标志着党的干部考核制度迈向了不可逆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轨道。二是在考核方式上,形成了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平时考核等方式。1979年印发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基本确定了平时考核、定期考核两种考核方式。1983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年度考核方式。1986年,中组部开始在全国部分省市对年度考核工作进行探索试点。1988年6月,中组部正式印发关于试行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党课 强化 干部 考核 实效 激励 主动 担当 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