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docx(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背景分析1.1 规划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发布多项政策和规划,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国家提出加快“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特色
2、优势产业,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品牌提升等重点发展方向。“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奋力开创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和州委“六大引领工程”,围绕县委全力以赴实现“民族腾飞之愿、乡村富美之愿、县域赶超之愿”总体发展目标,以高质量
3、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全力打造跨越赶超、绿色发展、和谐奋进的新。按照县委、县政府“十五五”规划通知要求,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建议等为基础,结合全县乡村产业发展实际,聚焦“一主两辅多特”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大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围绕建设现代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科学编制“十五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
4、2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1.3 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自治县全域,即个镇个街道,共平方公里。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以2026年数据为规划基期。第二章发展基础2. 1区位交通条件地处珠三角经济区及成渝经济区辐射范围内,是贵阳市两小时经济圈及黔东南都匀城市圈的节点城市,距省会贵阳市区约150公里,距离广州市区800公里,距州府都匀市区约46公里。距丹寨县城约34公里。距榕江县城约89公里,距独山县城约73公里。距荔波县城约60公里。1小时内可达都匀市区和丹寨县城。2小时内可达贵阳市区、独山县城和榕江县城。从贵广区域关系来看,位于贵广发展轴上。贵广发展轴主要依托贵广高速铁路和贵
5、广高速公路形成“两高经济带”,构建“一带、一核、三圈、五基地”的战略发展格局,正位于“三圈”中的都匀一凯里城市圈内。从与贵阳的关系上看,位于腹地,与贵阳市主城距离适中,车行时间约2小时。3. 2自然资源条件4. 2.1气候条件自治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具有“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多雾寡照,湿度大。由于地形高差大,地貌类型复杂,海拔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比较明显,全县分为温热、温暖、温和三个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18t3C,1月平均气温77tr,极端气温-7.5C,7月平均气温26.6C,极端气温39.8C。县
6、城年均气温18.3oCo极端最高气温39.8C,最低气温-7.5t3C0年总积温多,无霜期长,年均总积温达6603.-C。年均无霜期316天,最长365天,最短285天。作物一年两熟有余,三熟不足。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阴雨多,日照少,湿度大,年平均日照1175.1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357.5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865.4毫米(2008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897.3毫米(1962年),降水集中在每年4月一10月,6月最多。境内由于地形影响,风向风速变化各不相同,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北风,最多风向为北风,频率为11%,最大风速每秒为14米。县境冬季干旱,夏季旱涝交替。主要
7、自然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山体滑坡、倒春寒、秋缩雨及病虫害等。5. 2.2地形地貌自治县地处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东南部,省自治州东南部,属黔中山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的中低山丘陵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主要山峰、河谷的走向与背斜、向斜轴一致,大体上呈南北展布。山岭海拔8001100米,最高峰在西部的更顶山达1665.5米。最低海拔在东部都柳江出境处为303米,县境最大高差为1362.5米。县境平均海拔675米,远低于全州的997米和全省的1107米。地貌总格局属于中山、低山地貌类型,中山、低山丘陵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0%以上,山地面积占94%,15度以上陡坡面积占土地面积70%以上,是个“九山半
8、水半分田”的山地县,县境北部为断裂上升的丹寨山地为屏障;西北一线一更顶山一老王山雄踞;东北一东西为铜马山一小脑坡一尧人山一月亮山,群山连绵,山高坡大,河谷深切,地形破碎,无百亩平坝,坡谷的山地立体特别明显,是中山山谷区。西部和西北部属低山丘陵地带,由北向南缓斜。间有周覃、九阡岩溶盆地。主要河流在北部有都柳江东西横穿,南部有漳江,支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境内地貌形状大致有三种类型,即西北部的低山地貌丘陵河谷类型,东北和东南部深切割的中山地貌类型,南部和西南部的岩溶地貌低山丘陵盆地类型。2.2.3水文自治县境内流域全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境内共有大小41条河流,总长度899.6公里,河流长度10公
9、里以上河流共36条,都柳江和漳江是境内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北部都柳江由西至东横贯县境,境内河段长83.5公里,流域控制面积1690平方公里,区域有集水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二级支流共31条汇入,具体为交洛河、巴佑河、都江河、打见河、打便河、普安河、马场河(交然河)、干河、甲晒河、行尝河、苗龙河、交梨河、杀叶河、打孟河、巫检沟、康细河、介赖河(巫虾河)、打鱼河、懂述河(新桥河)、柳叠河、拦牛河、排长河、坝辉河、拉旦河、立场河、孟略河、姑正河、坝街河、巫不河、高尧河、水配河,产水量IL7亿立方。总理论水力蕴藏量12.2782万千瓦。可开发量2.0945万千瓦。南部漳江支流水便河、芒勇河流域控制
10、面积为700平方公里,集水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二级支流10条汇入(水便河9条、芒勇河1条),具体为水便河、岂炮河、水东河、姑劳河、水碓河、水令河、芒勇河、地闷河、岂凡河、水普河。2.2.4旅游资源是全国唯一的自治县,位于省州东南部,国土面积2400平方公里,原有21个乡镇238个行政村、4个社区,201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辖6镇2街道、87个行政村、18个社区,总人口4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6.7%,人口占67%,全国63%以上的人口聚居,是群众的大本营、聚集区和经济社会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起于殷商,融入百越,源远数千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习俗、信仰、节日等,其中水书习俗
11、端节、马尾绣、剪纸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态环境优美,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十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72.47%,负氧离子浓度达15万个/cm3,素有“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之美誉。县是“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山地地形,国土面积跨度大,地理地貌变化多样,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集山地、丘陵、平坝、喀斯特地貌为一身。县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温暖湿润。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县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柳江河流域、尧人山自然保护区、咕噜产蛋崖、都江古城遗址、民族村寨、塘州仙人桥、中和镇务朝瀑布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端节、
12、卯节、马尾绣刺绣,苗族的苗年、吃新节、芦笙节、四月八、赶秋节等。2.3经济社会发展现状202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5.9亿元,人均GDP达31402元,农业总产值41.38亿元,农业增加值26.65亿元,增速9%,牧业占比23%,非粮占比9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874元、1353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85亿元表2.1县“十四五”期间农业经济情况表年度农业总产值(万元)农业增加值(万元)增速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元)20162754831808246.5%828920173015771989596.4%915120183251512142766.7%1006
13、620193450162275735.9%1121420253837502388196.1%121672.4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2.4.1有利条件(1)独特的区位优势。三荔高速、荔榕高速、三独高速、厦蓉高速、贵广高铁过境,能快速融入黔中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2)气候条件优势。大河镇、普安镇、凤羽街道、三合街道等海拔6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地区适合发展“春提早”“秋延晚”蔬菜,为持续推广“321”高效种植模式提供有利气候条件,可实现错季育苗、错时移栽、错峰上市,可大幅提高种植农户的生产效益;山区发展水晶葡萄获得“水晶葡萄之乡”称号,毛尖绿茶获得绿色、
14、有机认证。中和镇、周覃镇、九阡镇等600米以上的中高海拔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坝区、缓坡地资源丰富,发展规模化夏秋蔬菜、生态牛羊、生猪、福鼎白茶等产业提供有利条件。(3)生态环境优势。是全省十大林业县之一,72.47%的高森林覆盖率、高浓度负氧离子、高质量水源的生态优势,为县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打造地域特色生态农业品牌提供了有利的生态条件。2.4.2制约因素(1)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县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400-1000m,山地面积占94%,是典型的山地县。地形起伏大,地质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全县耕地面积33853.95hm占
15、土地总面积的14.25%,全县人均土地面积为0.69h11虽高于州人均土地面积的066hm2,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耕地中坡耕地比重大,其中25的坡耕地占全县耕地的17.51%。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尽管近些年来农业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很多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部分区域灌溉能力和保证率下降;各地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不平衡,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有待健全完善。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疫病虫害、市场供求等多重风险的挑战。(2)农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合不紧
16、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融合不够。面对农产品供求的新常态、新变化,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效益的压力越来越大。(3)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总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比较缓慢,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做大做强,还不够适应国内外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名牌产品不强,品牌效益偏差。(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县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各层次农业创新人才缺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技术缺乏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农业龙
17、头企业和农民急需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供给不足,绿色生产技术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薄弱,导致农业发展内源动力不足,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现有的“公司+农户(基地)”的组织基本是松散型的关系,从事农业经营的企业大多并没有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服务机制;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处于起
18、步阶段,为农业提供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保障能力还十分低下。第三章县“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成效3.1县“十四五”乡村产业建设成效明显“十四五”时期是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弘扬“自信自强、苦干快赶”的新时期精神,推动“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3.1.1乡村产业助推全县成功脱贫摘帽是全国唯一的自治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辖6镇2街道,总人口40万人,全县建档立卡贫
19、困户30808户134410人,是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县通过产业化扶贫、山地高效农业、集团帮扶、乡村旅游共同组成的四位一体“扶贫模式”,奏响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三部曲,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7元,比建县之初增长105倍。已于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十四五”时期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0.18亿元,全面补齐“3+1”短板,50119人搬出大山成为新市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推进,获评“全国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中和镇雪花湖移民安置点被评为“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中央统战部、广州市黄埔区、深圳特区,省财政厅、省军区等挂帮单位,以及龙里、瓮安、福泉
20、都匀等兄弟县市纷纷驰援,汇聚攻坚合力,帮扶成效显著。1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3.44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书写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在产业扶贫上,优质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至38.38亿元,年均增长6.1%。成功申报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6家。3.1.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按照“稳粮优经”的思路,坚守稳定粮食生产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建设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示范区,突出发展优质稻、兼顾发展马铃薯等优质旱粮开发。全县粮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10万吨以上。3.1.3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坚持以深化农业
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主基调,按照低效作物种植应调尽调的目标要求,选准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等优势替代作物,累计调减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15.3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28.27:71,73,实施牛改1万头、猪改13万头、羊改0.25万只、粮改饲0.89万吨,推广良种禽600万羽。3.1.4特色产业成效明显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率先突破”发展思路,构建以蔬菜、精品水果两大产业为主导,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生态畜禽等产业同步发展。主导产业方面。蔬菜年种植规模达27.5万亩(其中辣椒种植6.1万亩),较2015年上升10.18万亩,增长58.7%,建成蔬菜标准化
22、示范种植基地33个,是省、州辣椒种植重点县;发展水晶葡萄、早熟蜜柑、If柑、枇杷等各类精品水果21.18万亩,较2015年上升4.03万亩,增长23.5%,投产果园16万亩,较2015年上升5.7万亩,增长55.33%,建成果园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3个、农产品深加工基地1个,种植规模位列全州第一。特色产业方面。种植以辣椒、西红柿为主导的优质蔬菜26.5万亩,较2015年上升9.18万亩,增长53%;以钩藤和南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种植3.81万亩,较2015年上升3.65万亩,增长22.8倍,以安吉白茶和都匀毛尖茶为主的茶叶种植10.84万亩,较2015年上升1.54万亩,增长16.6%,食用菌种
23、植5500万棒(规模位列全州第一,属省30个食用菌重点县之一),实现零的突破到发展迅猛;生态畜牧业稳定发展,实现年出栏生猪16.03万头、牛L76万头、羊2.17万只、家禽200万羽,禽蛋产量3500吨,发展马养殖2647匹(生产用马2528匹,赛马119匹);发展流水养鱼、池塘养鱼、集装箱养鱼等项目,实现水面养鱼0.57万亩,较2015年上升0.14万亩,增长32.6%,同时,大力推广“稻+鱼”模式,发展稻田鱼养殖7.1万亩。3.1.5经营主体培育基本成型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发展思路,强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化
24、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增效、农户增收。全县共培育永兴农业、正邦农业等龙头企业36家。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县被列为“国家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有利契机,组建1个县级股份经济合作总社,91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分社,规范培育4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7个家庭农场及56个专业大户,形成了“1+91+456+157+56”的农业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同时,建立三级书记直抓的领导责任制度,明确每村由1名县级领导负责包保、一抓到底;从县直部门抽调82名业务骨干组建7个工作专班,强化县直部门政策支持,县直21个部门结合部门职责,分别制定“1+N”支持实施细则,选派94名干部到村(社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乡村 产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