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前言区委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城市和乡村一体规划、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城乡融合实践区。休闲农业是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普及等多种功能,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落实党代会报告精神,需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发掘乡村价值、创新业态类型,打造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乡村休闲体验产品,发展关联支撑产业。为构建休闲农业体系、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市“十五五”农业农村
2、现代化规划市区乡村振兴暨“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省市区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区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依据。规划期限20222030年。第一章规划基础第一节产业基础扎实一、产业发展较快。建成梦里桃乡水蜜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现代农业园区5个,以水蜜桃、葡萄、枇杷等名优伏季水果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基地11.6万亩,年产量14万吨,枇杷、水蜜桃获批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水蜜桃荣登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72亿元;引进华侨城锦绣天府等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成好秣人有机农庄、蔚然花海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6个,培育了以长松水蜜桃专业生产合作社、乐活山泉农业有限公司、蒲伯伯家
3、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余家,建成了王家湾林盘、洪安镇漫香庄园、蔚然花海等一批乡村休闲消费场景,是近郊乡村旅游主要目的地,是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落子。二、基础承载力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区创建成绩显著,2016年国家环保部正式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构建形成湖山和林田典型人居环境。成渝、成安渝等“六横三纵”高速路网畅联全区;长松旅游环线、天公山旅游路等乡村旅游专线达100KM以上,串联主要景区节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交通、通信建设成效显著。三、文化资源丰富。区境原为古蜀国辖地,唐久视元年(700年)始设东阳县,宋天圣四年(1026年
4、改称府灵泉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置龙泉镇巡检司,设国家级驿站,始称并沿用至今。现有北周文王碑、明蜀王陵、洛带会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明蜀王陵被称最美地宫;有石经寺、田氏支祠、唯仁山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家,石经寺又称千年古刹;有客家龙舞、柏合草编技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洛带古镇有“天下客家”之称呼。第二节政策支撑有力一、国家引导发展休闲农业。2015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持续安排部署发展休闲农业,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出台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5、的典型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二、省级大力支持休闲农业。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农业农村厅省“十五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提出保护传承巴蜀自然人文资源,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世界级乡村高端休闲体验目的地。三、市级推动建强休闲农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出台市“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深入挖掘巴蜀特色乡村文化元素,扶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节会活动和文化演艺节目
6、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艺家乐”“创意村”,支持龙泉桃花节等本土节会活动扩大影响力。第三节挑战机遇并存一、发展挑战方面(一)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区的用地挑战。区用地资源紧,为落实“非农化”“非粮化”工作要求,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有效统筹好休闲农业发展与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设时序,有效保障休闲农业用地保障。(二)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挑战。区作为市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中心城区,要积极承担城市生态涵养保育功能,遵循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规划要求,要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有效统筹休闲农业与生态保护,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
7、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环境管理制度,促进乡村农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三)建设新产业新模式新场景的创新挑战。区休闲农业业态类型较为传统,同质化明显;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布局不够合理,片区之间发展失衡;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较少,市场投入不够。后疫情时期,如何帮助相关企业渡过难关也是一大挑战。二、发展机遇方面(一)市场潜力巨大。2026年,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831亿元(不含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4亿人次。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预计到2030年,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将超过1.2万亿元,增长潜力巨大。(二)区域优势独特。大运会加速城市
8、建设,补齐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新地标,助力消费场景和业态的升级。区作为大运会的重要赛区,必将借势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激发休闲农业发展活力。(三)消费需求增加。人民收入持续增加,休闲消费需求多元,要克服休闲农业季节性短板和需求波动因素,创新产业业态、消费场景,培育产业发展动能,积极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开启发展新篇章。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论述为工作方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工作总揽,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深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实现路径,以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成效、区域历史文化、城市森林公园优势生
9、态为资源本底,以“天府乡村公园,现代田园客厅”为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区乡村休闲农业“一芯两区双环四带”总体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以生态涵养为基、休闲体验为主、文化传承为魂的休闲农业品牌,努力形成资源利用充分、设施配备完备、业态发展丰富、业主创新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为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为建设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书写好篇章。第二节基本原则一、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宏观指导、规范管理、聚集资源、聚合要素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创业
10、精神。二、以农为本,科学规划。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鼓励利用农村空闲地发展休闲农业,不得滥占耕地;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要坚持规划先行,与国土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乡村规划等充分衔接。三、整合资源,传承文化。依托区的特色农业、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川西林盘的资源本底,挖掘农耕文化、乡风乡韵、民俗风情和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的农家乐、乡村民宿、休闲农庄、休闲农业聚集村和休闲农业精品路线。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结合区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紧紧
11、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突出生态特色,增加科技和文化内涵,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其成为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附加值的农旅融合产业。五、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坚定不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严格保护生态红线,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节发展目标“十五五”期间,区休闲农业以“天府乡村公园,现代田园客厅”为总体定位,力争在产业提质、主体壮大、空间
12、优化、效益提升等重点领域进行突破。至2030年,全区休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休闲观光、创意体验、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高端业态加速聚集,实现农业与文创、旅游、康养等跨界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力争年均增长8%以上,形成亿级优势特色产业,让区成为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激活、联农带农紧密的休闲农业创业福地、产业高地、生态绿地、休闲旅游打卡地。具体发展目标如下:(一)产业体系发展完善。到2030年,形成以区水蜜桃和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古镇古寺文化资源、城市森林公园优势生态为发展本底,以“产业融合发展园区+休闲产业发展基地(特色民宿、川西林盘、休闲农庄、特色农家乐)”为体系支撑,以观光旅
13、游、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等为主要业态,建成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0条以上。(二)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休闲农业和乡村产业经营体系,培育一批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庄、休闲乐园,提升一批星级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户与星级农家乐接待点,支持培育10家总资产规模10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城乡居民就业人数100人以上的休闲农业龙头企业。(三)空间格局提升优化。构建完善“一芯两区双环四带”发展格局,形成集群化、片区化发展特色鲜明的重点发展带与重点发展区;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以特色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
14、农家乐、休闲农庄、特色乡村民宿发展,形成与市场需求匹配的休闲农业目的地,实现农商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四)综合效益显著增长。完善区休闲农业管理体系、营销体系、服务体系,形成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生态环境更加优美、龙泉特色更加凸显、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桃花源乡村民宿聚落等品牌系列影响力显著提升。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表1“十五五”期间区休闲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6年2030年指标属性1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县个01预期性2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个12预期性3区级有以上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园区个36预期性4休闲农业场景(基地)个2
15、023预期性5休闲农庄个1720预期性6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条616预期性7年接待乡村休闲旅游客数量万人次6001500预期性第三章空间布局“十五五”期间,区休闲农业发展应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总抓手,充分结合山水空间特征、现状产业分布及“十五五”期间国土空间规划、文旅产业规划、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围绕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发展山地旅游观光农业,以“一芯两区双环四带”的总体发展格局,打造“天府乡村公园,现代田园客厅”为总体定位的区休闲农业。表2区休闲农业1224空间布局一芯都市休闲农业中央绿芯以32平方公里的锦绣天府为目标区域,联动大运会主场馆、东安湖公园、中央活动区CAZ项目
16、以及洛带古镇、蔚然花海,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中央绿芯;以农业产学研融合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乡村总部经济、会展会务庄园、田园汽车营销、大地音乐公园、田园运动等田园消费场景。重点提升锦绣天府花卉公园、大田农业、大地景观、林盘资源展示片,打造“东进”区域的农创新高地、国际化田园会客厅、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城乡融合示范高地。加速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构建休闲农业新型高品质产业链生态圈,全面实现城区中央绿芯锦绣天府5街镇15村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两区北部都市农旅片区以洪安镇蔬菜瓜果种植为产业基底,重点发展果蔬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结合
17、农业空间发挥运动健康和文旅功能。做大做强好秋人、漫香庄园等农业品牌,依托花卉、苗木、水果、林业种植产业、水产养殖、畜牧家禽养殖产业、大田种植、创意景观种植产业,延伸发展休闲农业新体验,打造都市农旅融合示范区和沉浸式体验新标杆,形成农旅互动融合发展格局。龙泉山生态文旅片区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休闲游憩区为核心,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龙泉段)“一山连两翼”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桃+”、森林康养、精品民宿、摄影基地、星级农家乐、农耕体验、农业研学、文旅节庆等产业,重点发展林果观光种植农业,吸引成渝两大区域的游客,打造山区城乡融合、休闲农业示范区。双环现代都市农业休闲环串联洪安镇、中央绿芯、洛带镇,用
18、好本地特色水果等资源和龙泉山品牌、天府旅游名县品牌、三品一标认证,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龙泉山休闲农业环串联柏合街道、山泉镇、同安街道、洛带镇,以乡村振兴为机遇,依托龙泉山农旅资源和配套,加强内部环线交通,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新场景,形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龙泉山休闲农业环。四带环城休闲农业发展带沿绕城高速生态带串联沿线大面街道、十陵街道,重点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和观光种植农业,结合青龙湖、明蜀王陵发展文化展示和休闲运动功能。其中,十陵街道作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大运村所在地,是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十陵街道结合历史文化,重点构造开放休闲景观带和历史文化展示带。东安
19、大道休闲农业示范带依托起于驿都大道止于成洛大道长约10.6公里的东安大道东西城市轴线,链接东安新城中心、锦绣天府区域等城市功能点。以东安湖公园及周边为重点,凝心聚力建设“山水东安、品质生活”新画卷。龙泉山沿山休闲农业带以山前绿道、环山绿道为依托,串联柏合街道、山泉镇、洪安镇、同安街道、洛带镇等主要景观和休闲农业点,打造客家文化体验、采摘体验、农家乐等业态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和重点村庄,促进龙泉山山上山下休闲农业一体发展,并带动平坝地区协同发展。龙泉山环山休闲农业带以环山绿道为依托,串联龙泉湖、山泉镇、同安街道、洛带镇等主要景观、产业点,促进龙泉山区域协同发展;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段)为主体,
20、立足森林、湖水、乡野、乡村等生态资源,以保护生态为基础、以增绿添彩为路径、以延续人文为目标,发展“山-乡-湖”休闲农业。打造观景平台、理顺望山廊道,让山上看得见城、城里望得见山。加快龙泉山生态价值转化,科学划定沿山片区开发范围,以百工堰片区为牵引,实施沿山片区综合开发,创新营造休闲运动、生态康养、文化教育等多元场景,打造生态价值独特、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的集森林康养、森林研学、户外运动、特色民宿、人文体验、文化传承为一体,建设龙泉山环山绿道生态休闲带,打造自然与人文体验合一的近郊休闲农业示范区。图1区“十五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总体空间布局图第四章产业场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和乡村风土民俗
21、通过政策引导、规划引领,以重点项目、主题线路和节庆活动为抓手,强化休闲农业业态建设提升和产品推介,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观光、住宿、餐饮、科普、教育等综合服务,打造以融合发展的农业园区为主,乡村民宿、川西林盘、休闲农庄及农家乐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产品形态。第一节建设融合发展农业园区要按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主攻方向,以区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依托,挖掘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农耕体验、田园观景等资源功能,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工艺设备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展示水蜜桃等特色产业发展历史、发展成就、产业形态,讲好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要对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故事,建设发展一批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
22、融合发展农业园区。表3:全区现有现代农业园区情况序号地点名称1洪安镇区未来田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洪安镇现代蔬菜产业园区(正在创建)2洛带镇区洛带镇粮油果蔬农业产业园区(正在创建)3西河街道区西河街道水润田园粮菜渔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正在创建)4东安街道区平安顶佛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创建)5同安街道区同安丽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桃溪谷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6山泉镇区天府桃花源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区山泉镇枇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在创建)7柏合街道区梦里桃乡水蜜桃精品园区、区东山葡萄产业园(正在创建)第二节打造休闲产业发展基地一、培育乡村特色民宿。利用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将乡村振兴、
23、田园生活、休闲度假等进行有机结合,梳理推介民宿建设资源,引导乡村民宿集群发展。全力打造“天府桃花源”民宿品牌,以山泉镇桃源村花果村等地为核心区域,提升建设桃源民宿聚落,创新打造桃花元素的IP,衍生开发工坊、文化馆、艺术店等业态,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乡村桃园生活体验;加快建设星空东山片区,发挥眷山乐驿、莫安桃里等网红民宿和新消费场景的带动作用,打造时尚野奢,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文旅生活要素为一体,传达世外桃源的乡村生活休闲理念的民宿集群,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到2030年建成民宿150家,其中等级民宿30家,文化特色民宿100家,民宿集聚区2处。二、打造精品川西林盘。以优化规划设计为引领、以提升
24、产业能级为导向、以强化功能配套为基础,体现“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城园一体”的林盘新发展格局。深入挖掘文化基因、激发林盘活力,打造精品川西林盘6个,推进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以及农商文旅体的融合发展,为城市人群体验田园生活提供新的旅游打卡地。打造“星空东山”林盘聚落,规划设计林盘保护修复项目,延续村庄独有面貌,提升景观设计,展示田园风貌,建设乡村消费场景。提升建设“王家湾川西林盘”,增添亲子活动、青少年培训、文化体验等经营内容,创新发展新业态。三、引导发展休闲农庄。要充分发掘区特色农业资源、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在农庄自然生态环境、经营模式、餐饮、休闲项目、农事体验、农业产品等方面推陈出新,因地制宜打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休闲 农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