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序言区“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以促进居民健康为中心,明确了“十五五”期间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五五”时期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相关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区未来五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纲要性文件。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区委关于制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改革相关文件。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十四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十四五以来,区卫生健康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砥砺奋
2、进、铿锵前行,以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健康脱贫攻坚战为统揽,始终坚持把满足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需求贯穿始终,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卫生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一轮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基层卫生服务提供能力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五年来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显著。第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新跨越。一是医疗资源日趋丰富。辖区内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6家,其中:综合医院27家;中医医院1家,专科医院12家,基层医疗机构31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院2家,其他卫生机构(体检中心)
3、2家。实有床位数从2016年5178张增加至2025年6853张(2019)。编制床位和开放床位分别从2016年1276张和1557张增加到2025年1510张和2192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从2016年4.51张增加到2025年的7.71张。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从2016年5160人增加至2025年7472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由2016年8.05人增加至2025年8.70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6年3.01人增加至2025年3.42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护士由2016年3.67人增加至2025年3.96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从2016年3.
4、43人增长到2025年9.49人,达到省、市领先水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相继建成区人民医院、妇计服务中心、精神病专科医院;实现1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家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区人民医院经开区新院、区中医院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区拥有10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数量从2016年134台增长到2025年313台,区级医院三四级手术人次从2016年1474人次增长到2025年4465人次,微创手术人次从2016年1725人次增长到2025年5124人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88.48万人次,较2016年增加37.23万人次,增长42%;住院人次为6.9万人次,
5、较2016年增加1.8万人次,增长26%。第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开新格局。一是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成功组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公立医院发展的能动性更加强劲,区人民医院顺利建成“三级综合医院”。十四五期末全区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达103789余例,占出院病例数总数的73%;药占比为20.69%,较2016年下降8.36%;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38.29%,较2016年大幅度提高;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偿2684.19余万元,补偿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832.76万元。二是五年来,以区级医院牵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紧密型
6、医共体基本建成。近年来成员单位内上下转诊患者近5712余人次;开展心电、影像远程会诊64536余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数高于2016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7.1个百分点;组建家庭医师团队数83个,签约率48.32%,特殊人群签约率100%。第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取得新突破。一是依托人才博览、高校招聘等引才平台,引入优质人才资源,全面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五年来引进博(硕)士90人,选送300余名医(技)人员在大型三甲医院规培、进修学习。完成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产科、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等重点学科的建设,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入选全区首批区级人才培养
7、基地。申报立项新技术、新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项,市级的科研项目8项,切实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加快“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远程诊疗信息化系统、预防接种数字化系统,实现与省市平台互联互通,覆盖所有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区人民医院为主体建成全区影像会诊中心,通过创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会诊人次48597余例。三是认真落实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严格诊疗规范,强化重点环节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全区医疗纠纷明显减少,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患者满意度连续五年持续保持在95
8、以上。金鼎山镇、深溪镇卫生院,迎红、中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7年被国家卫计委授予“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优质示范社卫生服务中心”荣誉称号。第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再上新台阶。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传染病防控和监测预警能力逐步提升。全区拥有公共卫生人员从2016年672增长到2025年703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公卫专业人员从2016年1.06人增长到2025年Lll人。十四五期末,全区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从2016年的644.03/十万降至目前的383.47/十万;实现消除麻风病、疟疾、地氟病等地方病危害工作;疫情网络直报率始终保持在100%;连续四轮成为国家艾
9、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连续三轮通过省级免疫规划评审,各类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有效减轻了传染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二是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十四五期末孕产妇死亡率为23.80/十万(2025年两例孕产妇死亡经市区专家评审后,均为不可避免死亡);婴儿死亡率从2016年的3.63%。下降到2025年的3.33%o,新生儿死亡率从2016年的2.42%。下降到2025年的1.21%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16年的6.06%。下降到2025年的1.55,均控制在国家省市指标范围且优于全市平均水平;辖区孕产妇健康管理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住院分娩率1
10、00%,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3.2%以上。农村已婚妇女两癌筛查工作均达到省市工作目标任务。三是十四五以来,全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补助标准从2016年的50元提高到2025的75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4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强化慢性病防治,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6.9万份,建档率89.89%;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3.47万人,规范管理率5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4.89%;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7.05%;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2121人,规范管理率94.32%。四是中医药服务管理更加规范。截止2025年末开展中药饮片督查医疗机构40家;审批中医备案诊所12家,疫情期间分批
11、开诊23家;集中组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115余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突出作用,期间为疫情防控工作者免费提供19万人次中医中药预防汤剂,民间献方20余份。成功承办市第十二届游发大会之中医药论坛、中医义诊等大型活动。第五,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进入新纪元。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将计生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调度,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四项制度”。“十四五”期间规划目标执行总体顺利,各项工作进展良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迈出重要步伐,全区生育水平持续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o以内,总和生育率保持在2.0左右,常住人口总量为
12、64万人;筹集资金7181余万元,及时救助奖励计划生育家庭对象30余万人,其他各项任务指标均达到成省、市要求。第六,爱国卫生运动和医养结合工作全面深化。一是深化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城市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顺利通过历年来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复审;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成功率达10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形成率达1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16年的78.1%提高2025年99.63%o二是全力促进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加快医养工作有机融合。目前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3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5%以上;医疗、养老机构协议合作58家,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建设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2
13、家。三是“十四五”期末,拥有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68家,中医注册执业医师338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掌握了7大类10项中医适宜技术;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建成15基层中医馆,实有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基本预防保健服务等中医药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七,卫生日常综合监督管理全覆盖。一是十四五以来,全区卫生监督建档率、覆盖率及量化分级管理率均持续保持100%;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率达100%。同时,紧紧抓住群众关注的医疗卫生问题,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五年来查处并行政处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213家,罚款约153.349万元;取缔黑诊所133家、收缴混装
14、药品器械264箱(袋),行政处罚27.3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6户,医疗市场得到全面净化。二是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全面达到“四个100%;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5%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达95%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95%以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90%以上。尘肺病人回访率达99.2%。第八,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成绩斐然。一是“十四五”期间全区投入资金226万元用于村卫生室装修和设施设备配置经费,建成村卫生室40个,实现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聘用乡村医生822人次;出台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和离岗村医补贴等政策措施,有效的解决村医生后顾之忧
15、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面强化贫困群众先诊疗后付费、大病专项救治及签约履约管理服务等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贫困群众3831人次;规范随访管理服务大病康复贫困人口和慢病患者9447人;大病专项救治贫困群众1401人,目前在管529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36个次,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49019人次,覆盖率达99.2%。第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工作成效明显。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的情况下,率先明确排查、隔离、救治等措施,指定区人民医院为定点救治机构,组建疫情监测流调、核酸采样及消毒隔离、医疗救治等若干分队及专家组,建立规
16、范有序的救治、流调和隔离观察等防控体系;完成秋冬季疫情防控“九大能力”建设任务,成功接受省市督导检查近10余次,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区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60.7175万剂次,60.9207万人,全程接种59.5448万人,全员接种率达96.29%,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7.1125万剂次,接种率达80.71%o成功处置2025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中华办家庭式聚集性疫情,2026年10月18日全市输入性疫情,2022年3月务川“3.11”疫情,高效阻止了疫情传播。圆满完成了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活动的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来多次接受国家省市督导,并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过去
17、的五年,区卫健系统党员干部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力、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先后荣获全国艾滋病防治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妇幼健康服务先进集体、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省基层卫生应急达标县等荣誉称号。第二节“十四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完整,功能不健全。作为主城区,辖区丰富的市级卫生资源对区级医疗服务体系完整性的带来一定冲击。辖区内有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第四人民医院(传染病院)以及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病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院)新院区在新蒲新区正式开业。区级缺乏区中
18、医院,中医药服务提供与传承创新没有抓手。区妇幼保健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要以妇幼保健业务为主。第二,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区、镇、村人才资源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基层难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没有有效落实,规范有序的就诊秩序尚未形成。康复、老年医疗护理、精神卫生、妇儿、中医等资源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第三,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短板比较明显。综合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未发挥,感染科病房设置不规范,设施设备配置不足。疾控中心经费只能“保基本”,激励作用不足;疾控机构与同级医疗机构人员之间待遇差距明显,人才流失与招不进现象突出
19、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待遇低,稳定性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待加强。传染病防控全社会参与、联防联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第四,卫生信息化基础依然薄弱,大数据功能发挥不明显。一是不同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导致机构之间不能有效的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有效的满足医疗业务管理需要和居民服务需求。二是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医院信息化人员队伍也不健全,医院效益的差别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不同医院之间信息化水平层次不齐,乡镇卫生院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不够,人民群众还难以体会到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所
20、带来的便捷就医体验。四是防治结合的信息化通道未打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医院系统分离,主要依靠医生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进行报告,自动化程度低;慢性病管理、高危孕产妇管理医防双方信息不通畅、共享程度低等短板。第五,综合监督执法体制尚未理顺,难以实现全面覆盖。集中体现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带来系列问题。是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历来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国土面积430.5平方公里,辖4镇11街道,40个村75个社区(居),户籍人口48.54万人(常住人口64.35万人),监督对象量大,卫生监督人员严重不足,监管与执法职能分开,带来监管难度增加,卫生监管职能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严重受限。第六,医疗卫
21、生体制改革推进难以深入。医改“建机制”力度不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医保对医疗服务的促进作用发挥不明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科学的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公立医院负债过重,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完善。第七,不同隶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同性不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机制不顺畅,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一是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尚不健全、联通共享不足,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
22、生事件以及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医防联动亟需加强。二是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体系不健全,普遍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的问题,各类检查、检验结果也不能互认。三是区级公立医院之间联动不够,合作不足,未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特色学科之间的互补优势与协同效应,区级公立医院学科整体水平提高不明显。第二章发展机遇与主要挑战第一节发展机遇第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2016年的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突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明确了今后15年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战略,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第二
23、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年6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省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发展机遇。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高度凝练了健康中国行动的核心内容,明确了健康中国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等三方面提出实施15项行动,并对组织实施作出部署。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还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意见为我省的卫生健康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第三,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2016年全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时期 卫生 健康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