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传染病学复习材料.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各论部分大家主要结合书掌握传播途径,病理变化,症状,诊断,防制,尤其一些分点明确的要掌握。总论部分绪论1. 动物传染病学(记):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终止的条件和规律,以及研究及并未发生时预防,发生后的控制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和措施的科学。2. 国家强制免疫病种(记):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感染与流行第一节 动物传染病感染1.感染(记):病原微生物侵入到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2.感染梯度(理解):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3.感染类型:l 按感染微生物来源:外源
2、性和内源性感染;l 按感染病原物的次序和相互关系:单纯和混合,原发和继发,协同感染l 按发生部位:局部和全身性感染l 按临床表现:显性和隐性感染l 按病情轻重缓急: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感染l 其他:典型和非典型,良性和恶性,病毒的持续性和慢病毒感染3. 协同感染:在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使其毒力增强而参与的病原体单独存在时则不能引起相同临床表现的现象4. 协同机制(记):1.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或细胞内杀伤作用2.提供生长因子3.改变局部环境以利于其他细胞的生长繁殖.4.相互作用提高毒力,5.改变抗生素的抗菌活力5. 持续性感染(记):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
3、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身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的向外排毒,但是缺乏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的症状的感染6. 抗感染免疫:动物机体不适合浸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活动物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现象。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7. 非特异性免疫(记):动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抵抗力和杀伤作用的天然防御机能。包括:1)屏障抵抗力: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炎症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3)其他感染因子:补体,溶菌酶等8. 特异性
4、免疫(记):机体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物接触后产生的免疫。包括:局部性免疫、全身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9. 免疫抑制:某些化学药物、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动物群体的营养状况和饲养管理等会引起免疫抑制。10. 某些病毒感染:PRRS、IBD、MD,鸡传染贫血,禽网状内皮增殖症,禽呼肠孤病毒11. 传染病(记):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且有传染性的疾病12. 构成传染病必要条件(记):l 有某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体内分布和病灶相符合l 该微生物在体外能分离培养和纯化,还能继续增值和传代l 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时能产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l 人工发病的易感动物体
5、内重新分离的微生物应与原来接种的微生物相同传染病的特征1 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2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的临床表现3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4 被传染动物发生特异性反应5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13. 传染病病程(记)发展阶段: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14. 一类疫病(记):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传染病,一旦爆发应采取以疫区封锁、扑灭和销毁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15. 一类疫病名录(不要求背,能识别类型就行)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
6、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症16. 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记):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17.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记):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即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18. 流行性: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相互传染的特征19. 传染期:患病动物能排除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检验期根据传染期定 病原携带者指外表没有任何症状但携带者并能排除病原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除现象 分三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20. 两个
7、重要传染源(记):1.患病动物2.病原携带者21. 传播途径:病原体有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在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22. 传播途径(记)1.水平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舔咬、交配) 间接接触传播 经污染的饲料,饮水传播经空气传播(飞沫和尘埃)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生物媒介传播(节肢动物,野生,人类)2.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主要有经胎盘、卵、产道传播l 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的带有病原体的微细胞沫散播的感染。l 飞沫核: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后,成为蛋白质或细菌、病毒而形成飞沫核l 尘埃传播:有病原体附着的尘埃在空气流动冲击下在空气中飘扬而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l 呼吸道感染
8、主要通过飞沫传染23. 传播媒介: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易感性:是指动物对某种病源微生物生物没有免疫力24. 蓄群的易感性:指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染程度;25. 影响因素:蓄群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特异性免疫状态26. 畜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重点记)l 一定地区饲养动物的种类或品种l 群体免疫力降低l 新生动物或新引进的动物比例增加l 免疫接种程序紊乱或接种的动物数量不足l 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质量不合格l 饲养管理l 年龄和性别27. 畜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记)l 有计划的预防接种l .传染病流行引起动物的群体免疫力增加l .病原体的隐性感染导致
9、动物群体的免疫力升高l 抗病育种可选育抵抗力强的动物品系l 成年动物的易感性降低28. 专率、粗率计算?: 29.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1 发病率 2 死亡率 3 病死率 4 患病率 5 感染率 6 携带率 7 粗率 专率30.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记):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暴发大流行31. 疫源地(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32. 流行过程的地区性:1 外来性 2 地方性 3 疫源地 4 自然疫源性33. 自然疫原性疾病:某些疫病的病原体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存在某种特有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而长期存在,当人或动物进入这一生态环境也可能被感染的特性,而人或家畜
10、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34. 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传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所可能被传染的35.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记)l 传染源被彻底扑杀并消除了病原携带状态l 对污染的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l 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在易感动物中没有发生新的感染而且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反应36. 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37. 出现季节性的主要原因(记):l 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l 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l 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38. 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再度流行
11、的现象39.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l 自然原因1.作用于传染源2.作用于传播媒介3.作用于易感动物l 社会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养殖规模、饲养管理状况、防疫制度以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40. 传染病的流行病理学方法(记)1.描述性研究2.病例对照研究3.队列研究4.流行病学实验5.疫病暴发调查6.流行病学监测7.血清流行病学8.分子流行病学第二章,动物传染病的防制41. 综合防疫措施的制定(具体看书,以防论述题)综合防疫措施原则: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2.落实和执行兽医防疫法规3.加强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42. 综合预防措施的内容:疫病预防、疫病控制、疫病消
12、灭、疫病净化(概念记)l 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一并排除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l 疫病控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体,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把疫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就地扑灭。l 疫病消灭:动物疫病在限定的地区内被根除的状态l 疫病净化: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措施是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动物传染病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清除的状态43. 传染病控制的一般措施l 加强人员的防疫知识和兽医法规教育l 规模化养殖场的规划和布局。场区的布局:管理区、生产区、动物间隔区、l 规模化养殖场的隔离制度和设施(建设完善的隔离体制)l 强化动物群的饲养管理l 杀虫,灭鼠,防
13、鸟(物理、生物、药物杀虫法)l 规模化养殖的环境保护和传染病控制44. 检疫(记):有法定的机构或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标准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疫病状态及卫生安全实施强制性的检查、定性和处理、并出具结论性法定证明的行为45. 风险分析包括(记):危害确定,风险评估(定性和定量)、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兽医机构评价。46. 风险分析:按照国际惯例,在引进动物和动物产品时对某种疾病传入的概率及其危害(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及交流的过程47. 风险:释放评估、接触评估、后果评估、风险计算(各概念记)l 释放评估:为阐明动物或其产品引进时向某特定环境释放或引入潜在有害物的可能性。对有害物的释放的概率及其影响因
14、素等进行定性或定量计算。l 接触评估:为阐明在进口国内部人和动物与危害(病原)因素接触程度。对接触的概率进行定性说明或定量计算的过程l 后果评估:为了阐明某种接触的潜在后果对接触病原体产生接触后果的概率进行定性说明或定量计算的过程。l 风险计算:在威海确认和风险评估中,对释放评估,接触评估和后果评估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对付危害措施的过程l 风险管理(了解):风险评价:方法评价:风险管理的措施:监测及评审动物检疫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 寄生虫病虫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
15、邮寄进境动物,动物性产品及其他检疫名录48. 风险交流:为了相互理解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风险信息和分析结果进行双向多变交换和传达的过程。49. 动物检疫意义:阻止重大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动物疫病所造成的损失,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促进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控制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50. 动物检疫的内容(知道):动物、动物产品、其他检疫物,动物疫苗血清、动物废弃物、装在容器、包装物,运输工具隔离检疫:入境动物需隔离检疫,大中动物45天,小动物30天51. 检疫的分类(记):l 国境检疫分类:入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运输工具检疫l 隔离检疫分类:入境动物需隔离检疫。大中动物45天,
16、小动物30天l 国内检疫分类: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52. 地区区划的类型:非免疫无疫病区、监测区、缓冲区、免疫无疫病区、疫区、无规定疫病区53. 无规定疫病区概念(记):没有发生过某种或几种疫病同时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含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获得国家认可的特定区(中国特有的定义,需与国际接轨),如果怀疑是炭疽时严禁剖检。54. 病原体的风险评估(记):1.病原体对人和动物的易感性2.病原体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3.病原体的传播能力4.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或预防方法的有效性和敏感性病源微生物的分类:根据病原体
17、的致病性、危害性、传播能力以及治疗和预防效果分四类55. 常用术语:(记)l 临界值/阀值:区分试验结果阳性和阴性的特定试验数值l 预测值:诊断实验结果与动物疫病实际状况的符合率,分阳行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l 精密性:可重复性,某种诊断方法对某一特定样本多次测定结果的可重复程度l 敏感性:某种诊断方法对待侧抗原或抗体的最小检出量l 特异性:某种特定方法对被测物的专一程度,常以抗体的交叉反应性表示l 交叉反应:同一被测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原可与同一抗体结合l 准确性:某种方法测定结果接近真正数值的程度l 稳定性:不同测定条件下某种诊断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56. 样品的采集方法:1.一般性组织
18、的采集2.血清和血液的采集3.其他样品的采集57. 常用的诊断方法:(记)l 病原学诊断2.血清学诊断3.变态反应诊断4.病理组织学诊断l 分子生物检测技术:1.PCR 2.DNA探针 3.限制性酶切片长度多态性l 血清学实验:1.经典的血清学实验2.标记抗体技术3.活体内进行的血清学实验l 标记抗体技术:1.免疫荧光技术2.放射免疫测定3.发光免疫测定4.激光免疫测定5.胶体金免疫技术6.免疫电镜技术7.免疫酶技术l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记)疫情报告制度1 法定报告人 2 报告内容 3 报告方式 4 报告时间 5 疫情报告处理 6 疫病发生现场处理58. 疫病发生现场处理,在兽医人员尚未
19、到现场的或尚未作出诊断之前,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将患病动物隔离,派专人管理,对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和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患病动物的尸体应该保留完整,未经兽医检查同意不得擅自急宰和剖检59. 动物疫病的监测:系统完整和连续地收集动物疫病有关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反馈和利用信息并制定有效防治对策的过程60. 疫情的预测:根据疫病发生,分为全球性。全国性。地区性监测系统61. 疫情的预测 1 疫情监测的意义 2 疫病监测系统 评价:灵敏性,及时性,代表性,简单性,灵活性,阳性预测值 3 监测对象和主要内容 4 监测的程序和手段、方法 (程序:资料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表达,理解和发送,手段:临
20、床观察,病原学监测,血清学监测,动物群体特征和疫病流行因素的调查)62. 哨兵动物:为了查明某一特定环境中某种传染因子的存在状况有意识的在该环境暴露的易感动物63. 疫情预测(记):根据疫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用分析判断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其流行的可能性和强度作出预测64. 疫情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根据疫病或传染源的分布和消长情况预测 根据动物群易感性的变化预测 根据传播媒介消长规律预测 根据病原体的分析结果预测 根据某些影响流行的因素65. 隔离(记):将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控制在一个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环境66. 根据诊断和检疫的结果分为:l 患病动物群:具有明显临床症状或感染表现
21、其他特殊检查阳性的动物群体l 可疑感染群:外表无任何发病表现,但接触过发病动物及其污染环境l 假定健康群:同一养殖场区中其他圈舍内的动物群和或该场区周围的其他易感动物67. 封锁(记):当某地或养殖场爆发法定一类疫病和外来疫病时,为了防止疫病的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其他动物采取划区隔离,扑杀,销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地强制性措施。封锁区划分:疫点、疫区、受威胁区68. 封锁区的划分:疫点,疫区,受威胁区1 疫点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2 疫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3 受威胁区采取的防御性措施69. 解除封锁的条件:最后一个病例彻底清洗审核批准p39.70. 扑杀(记):在兽医行政部
22、门的授权下,宰杀感染特定疫病动物及同群可疑感染动物,并在必要时宰杀直接接触动物或可能传播病原体的间接接触动物的一种强制性措施71. 感染动物及其尸体的处理:防疫消毒、无公害化处理、销毁,尸体须焚烧、碳化或湿热化的疫病,尸体可进行高压或煮沸处理的疫病72. 防御消毒:对可能传播病原体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运输工具、包装物 、塑料、 所处的环境等采取除害,除菌措施73. 无害化处理: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或其他方法杀灭有害生物的处理方式74. 疫病的净化(记):在某一限定的地区或养殖场内,根据特定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疫病的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并淘汰各种形式的感染动物,使限定的动物群中某种疫病逐渐被清除的
23、疾病控制方法。已采取净化措施的疫病:鸡白痢,鸡白血病慢性75. 消毒: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清除环境中病原体的技术或措施。(各种类概念记)l 预防性消毒: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定期对动物圈舍及其空气场地用具道路或动物群等进行的消毒l 随时消毒:动物群中出现疫病或突然有个别动物死亡之时,为及时消灭刚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l 终末消毒:在患病动物解除隔离死亡或痊愈后,或在疫区解除封锁前为了消灭动物隔离舍内或疫区内残留的病原物进行全面彻底的大消毒76. 消毒方法:机械清除法、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热消毒法。77. 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记):化学消毒剂的性质、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传染病 复习 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