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五五”专项规划.docx
《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五五”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五五”专项规划.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五五”专项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第二个五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描绘好全市“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蓝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十四五”时期工作成效“十四五”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出台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2、扶贫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考核方案,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培训、示范引导,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发展柑桔、茶叶、小水果、中药材、生猪等特色产业,带动增收的贫困户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94.3%和全市1800多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的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比率达到85.1%“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21729人稳定脱贫,绝对贫困成为历史。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获全省优秀等次,代表高标准通过2025年度国家脱贫攻坚省际交叉考核。(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到2025年底,全市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一标”达到81个,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
3、无公害农产品48个、绿色食品28个、有机食品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56家。农业机械总动力19.5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38%。实现粮食总产量9.79万吨、油料2.17万吨、蔬菜24.2万吨、柑桔66万吨、茶叶295万吨、蚕茧120吨,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出栏(笼)达到56.36万头、1.25万头、27.59万只、471.66万羽,畜禽肉类总产量4.44万吨,禽蛋产量0.65万吨,水产品产量0.58万吨。农业总产值93.31亿元,农业增加值55.69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200.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76元。
4、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充分挖掘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农家餐饮、农村乡土文化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建设初具雏形,基本形成文旅融合、农旅融合、茶旅融合、柑旅融合模式,以柑橘、茶叶等主导产业为依托,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红花套、高坝洲、王家皈、潘家湾“一村一品”示范乡镇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84个,培育土老憨橘园休闲生态农场精品采摘基地、吕家坳生态茶业观光园、五峰山葡萄公园、弭水桥村千亩紫薇园、百香园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家,培育全心皈村桃花观光园、聂河杨梅观光园、绿老大精品果园等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3家。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举办“茶乡女
5、儿会”“油菜花节”“葡萄采摘节”等活动,成功推荐精品旅游线路三条,“乡村旅游精品游”线路入选农业农村部推出的150条“夏纳凉”系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市、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四)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通客车。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彻底消除无电户,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全部解决。实现村村通光纤宽带、4G网络市域全覆盖。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划定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投入专项资金4299.8万元关闭搬迁养殖场11
6、3家,其中规模养殖场81家,投入财政资金1544万元完成912家畜禽养殖场的治污设施配套建设,全市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到96%,大型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2017年获全国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称号。开展长江中华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江段中华倒刺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永久性禁捕,6个乡镇14个村8个社区349艘渔船上岸,渔民679人签订退捕转产协议349份,兑现退捕转产补偿资金5223.3万元,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3%o枝城镇全心皈村、五眼泉镇弭水桥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五)乡村文明程度大幅
7、提高。文化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新(改)建村级文化广场127个,围绕“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广泛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全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已建成一个中心、13个分中心、11个实践所、46个实践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基本满足群众文体娱乐需求。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村规民约普遍制定,红白理事会逐步建立,初步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习俗新风尚。(六)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自治章程普遍依法制定,村务公开实现全覆盖,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建立,村级民主管理、民
8、主监督得到加强。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居民自治、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自治服务网络,形成了农民办事不出村、法律顾问进乡村的基层治理方式。(七)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资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和“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规范流转土地累计16.8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68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市级示范社45家。家庭农场283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与九鼎牧业上榜民企百强。二
9、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一)面临的机遇1 .党把农业农村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编制实施市乡村振兴规划(2019-2035),为新时代乡村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潜能。3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了新环境。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渗
10、透,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 .消费需求升级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空间。城乡居民对农业农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有利于农村电商、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乡村新业态发展壮大,夯实乡村经济基础。5 .区域一体化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要素流动提供了新路径。随着“宜荆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5G高速宽带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拉近了区域、城乡距离,将带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市乡村振兴建设。(二)面临的挑战1 .从国际看,受疫情和少数国家肆意破坏全球多边主义影响,农产品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
11、显增加,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面对农业外部风险因素叠加,全市农业生产、消费等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经营将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投入品市场、农业生产、食品加工、运输和物流以及农产品进出口面临着新的环境。2 .从国内看,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矛盾更加凸显。农村人口的大量外移,减轻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人口一土地”压力,为发展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土地、人工、农业投入品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使农业规模经营的“红利”造成影响,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增高,难以和境外大宗农产品进行竞争,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未来一
12、个时期,我国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明天谁来振兴乡村?”问题更加凸显,推动城镇要素下乡成为更加迫切的新课题。3 .从市来看,全市乡村发展仍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短板。(1)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较艰巨。总体看,柑橘、茶叶、水产均存在结构不合理、品质不优、三产融合不充分等问题。柑橘产业品改任务较重,深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不强、品牌不响,产业体系尚不完善;水产养殖面临转型阵痛,鲍鱼深加工、品牌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防止非农化、非粮化任务艰巨,还存在一些产业薄弱村。(2)谁来种田的问题表现
13、突出。农村青壮年外流,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突出,农业劳动力及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尤其缺乏示范带动人才。农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市乡技术人员断层、知识结构不合理、青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总量不够、能力素质不高等问题突出,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3)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灌溉、排涝等仍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短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率不高,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的能力仍显薄弱,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4)乡村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龙头、经营主体与品牌牵动力影响力不够大,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
14、够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资源要素顺畅流通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形成。适应乡村新的社会结构、新的利益格局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返贫风险仍然存在,巩固脱贫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三、“十五五”时期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市“三示范四节点”发展目标,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村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15、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和“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市各界的共同行动,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强市建设,加快创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二)发展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农民主体。坚持市委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持市场主导,质效并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农业质量变革
16、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优质、安全、持续的规模效益型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系统观念,融合发展。统筹农业农村整体发展布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贯彻执行长江大保护战略,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深入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坚定不移推进农村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强化创新驱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和活力。(三)发
17、展目标二。三五远景目标: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乡村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改革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农村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基本到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基本建成。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农村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农民全面发展和生活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18、十五五”发展目标:到2030年,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探索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围绕“建三园”“造三区”“树三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基本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格局基本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取得更大成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成果显著,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村农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力争创成“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示范市。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农业增加值6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
19、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万元。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产量9.8万吨。主导产业柑橘面积稳定在30万亩,产量70万吨;茶叶面积13万亩,产量2万吨;蔬菜面积9万亩,产量25.5万吨;油料13万亩,产量2.2万吨。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出栏(笼)分别达到70万头、1.8万头、30万只、600万羽,畜禽肉类总产量8.1万吨,禽蛋产量0.7万吨,水产品产量0.8万吨。表1市“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分类指标单位2025年基期值2030年目标值属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综合产能粮食产量万吨9.799.8约束性生猪出栏量万头40.6670预期性水产品产量万吨0.580.8
20、预期性蔬菜产量万吨24.225.5预期性茶叶产量万吨1.952预期性柑橘产量万吨6670预期性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15.0321.18预期性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999约束性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科技和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瓦19.5422.71预期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5.3879.27预期性经营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5560预期性平主体发展水平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数量个1822预期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个711预期性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数量个2125预期性产业融合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15:12.5:1预期性“两品一标”产品个数个3535预期
21、性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生产环境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4570预期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100100预期性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10090约束性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4.396预期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95预期性农村卫生无害化厕所入户数个2074421744预期性乡村及农民发展水平乡村治理集体经济强村数量个1640预期性收入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327634000预期性注:1.表格中的“村”指行政村。2.集体经济强村是指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四“十五五”时期发展路径紧紧围绕“五大振兴”,加速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打造乡村产业新
22、业态、开拓乡村要素供给新通道、构建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和推进乡村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三权分置”:筑牢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石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第一,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保障村集体对集体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村集体切实履行对长期抛荒、毁损、非粮化等非法改变土地用途等行为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在“三权分置”过程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第二,切实保护农户承包权。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总体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维护农户作为承包权人的各项权能,让广大
23、农户分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第三,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入股、租赁、合作、托管、代耕代种等搞活土地经营权的形式,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合规性,依法加大对农户违反流转协议,干扰经营主体正常经营行为的处理力度,保障土地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到2030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35%。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同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二)“三产融合”: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以沿江三产融合带为重点,深入推进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工作。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农村 发展 十五 专项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