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发言.docx
《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发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发言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城市发展大势,深刻洞察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不少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都有体现。比如,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等。新时代新征程,城市
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城市发展规律,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人民城市理念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大、资源约束强,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城市发展的老路,必须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2015年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并要求“坚持人
3、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精髓要义。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地标。现代城市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结果。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23年的报告,1800年,城市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2%;1900年,这一比例达到15%。20世纪50年代,城市人口开始扩张。1950年,城市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30%,到2007年超过50%,2023年达到56%。当前,城市贡献了80%以上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
4、重要意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的理论流派。我国现代城市建设起步较晚,1949年末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一化三改”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诞生,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19782012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19881个;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52.6%,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京津冀、长三角、珠
5、三角三大城市群具备相当实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发展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成为经济增长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我国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4个方面;2015年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
6、为人民”;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年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以贯之体现了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理念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城市工作中的鲜明体现。人民城市理念深刻阐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刻阐明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人民
7、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深刻阐明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更好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等等。人民城市理念深刻阐明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思路方法等,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超过9.3亿人口生活在城镇;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空间分布日益均衡,城市数量达到69
8、4个,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O万的城市有11个;城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活力释放、韧性彰显,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7.0万亿元,贡献了61.1%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释放城市消费活力。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支撑下,民生保障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更加美好。20132023年,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城镇调查失业率除2020年、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5.5%以内。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二
9、准确把握人民城市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中指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人民城市理念赋予我国城市发展鲜明特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人民群众是城
10、市建设的主体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机统一,牢牢抓住”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才能推动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比如,上海坚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通过人民议事厅和社区直播间等多种形式,激发人民创建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推动人民深度参与城市治理、建设和维护;厦门2024年采用市人大常委会票决通过40项民生事项,解决人民最直接的民生问题,确保人民共享民生成果,打造城市幸福底色;等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就要在城市的建设、运行和治理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习近平经济文选 学习 习近平 经济 文选 研讨 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