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 “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
《工业和信息化 “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和信息化 “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省加速推动疫后重振、加快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攻坚期。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区作为市“核心区”、“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促进和加快区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根据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和
2、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中共区委八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一、发展现状(二)发展成就1 .“十四五”发展目标基本完成“十四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和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我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2025年末,我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0%以上,亏损面控制在7%以内。按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十四五”目标值计算,“十四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13.69%,其中2017年到2025年三年平均增速为14.28%,达到了“十
3、四五”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速目标。见表1。表1“十四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表一十四五指标名称目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2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8亿元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亿元)2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个)70说明:(1)根据统计数据质量核查要求,2017年以后,年销售收入未达2000万元的企业一律退出规上企业统计;(2)国家统计局要求2017年以后对规上企业增加值只做增速统计;(3)三大支柱产业为生物食品、装备制造、绿色建材。2 .工业发展载体得以保留和拓展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约7577.8亩。目前,入园企业达到50余家,累计投资30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8家
4、过5000万元的20家。2018年8月24日,市政府来我区专题调研都市工业发展情况,对我区都市工业的发展成就予以了肯定,明确了“保留花艳片区工业用地性质至2030年,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可永久保留”的意见,保留了区都市工业发展的基本载体。3 .工业企业加速动能转换一是技改成效显著。三年间全区工业投资总额38.4亿元,其中技改投资26.2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68.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6%;33家企业技改项目65个,全区工业企业共获得技改补贴资金4197.28万元。其中安琪酵母数字化工厂建成投产,利民管业全自动大口径薄壁不锈钢螺旋焊管设备调试成功,经纬纺机智能纺织加捻设备产业化项目
5、落地增效。二是高科技产品涌现。经纬纺机试制出智能“机械手”自行操作数控自动车床,燕狮科技炉前“机械手”应用到宝钢全球首套高炉炉前作业,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中威智能清洗机“机器人”应用到陕飞集团航天军工装备,中南橡胶配套广汽传祺汽车成为零部件生产供应商。4 .都市工业优势产业雏形初现生物食品、装备制造、绿色建材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8.3%o其中生物食品业占比51.2%,装备制造业占比26%,成为我区优势产业。围绕支柱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不断完善产业链,逐渐形成“园区为主,楼宇为辅”的产业布局及特色产业集群。以花艳工业片区为载体,专精特新“小巨人”及隐形冠军企业为龙头的国
6、家级数控机电装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工业园区拓展区为载体,安琪集团为龙头的健康食品原料产业园已经初步建成,中燃三峡区域总部能源装备基地已经完成选址,以宝业集团为代表的新型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产业正在兴起;以村级产业园为载体,三峡O大数据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十四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比重见表2和图Io表22025年重点产业发展情况表主导产业总产值(亿元)食品生物45.2装备制造22.9新型建筑9.8合计77.9图1“十四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比重(三)存在的问题1 .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不足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户均总产值仅1.764亿元。除了安琪集团之外,燕狮科技、经
7、纬纺机、红旗电缆、中南橡胶集团、五环钻机具等在各自细分行业具有一定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但经济规模、品牌效应、市场影响力还比较有限,没有构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在产业竞争激化的条件下,相关企业或产品的经营规模近几年大多处于微增状态;50家规上工业企业,分布在20多个细分行业里,平均每个行业2家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严重不足。上述因素成为我区工业经济产业规模效益进阶的瓶颈。因此,不断壮大企业主体,已经成为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2 .“四新经济”培育不足,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滞后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比重偏低,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前沿产业匮乏。工业园
8、区现有规划、土地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等,尚无法全部满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入园发展需求,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培育、成长、发展载体等需进一步完善,高层次领军人才极度匮乏,创新创业环境亟待营建。限于企业自身因素和区域环境,目前我区大多数制造企业传统制造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严重不足,影响了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的提升。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制造业产业生态的发育和优化。我区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价值链短、缺乏产业价值网,难以支撑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体系化发展,致使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服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发
9、展严重滞后,制约了我区工业的规模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4 .工业企业发展空间不足,工业布局零散、地均产出率低。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3.68平方公里(5520亩),除去道路、绿地、住宅及公共设施等土地,建设用地总面积为4115.81亩,存量土地总面积673.11亩。部分村级园区与高新区行政归属相互交织,村级产业园产业零星繁杂,工业、商贸、仓储物流等产业等均有入驻,没有主导产业,未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园区建设分散,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共享性不足;土地产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城市规划分区规划(2007-2025),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8.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工业用地面积586.7公顷,占城市
10、建设总用地面积的15.2%,实际工业用地面积约为333.3公顷,占比仅为8.7%。经过多年运行,特别是部分工业用地已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拓展被划为商业、住宅等非工业用地,且已经大规模开发,工业发展总体空间受到挤压。目前存量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容纳大型项目的完整地块更少,对外地企业的吸引力有限。二、发展环境(一)国际发展趋势本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持续发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产业变革加剧,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领域不断涌现。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
11、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网络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目前,这一潮流引领工业和信息产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 .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发展使国际工业和信息产业巨头在全球范围构筑和动态优化产业链,呈现全球化发展态势。几乎所有工业和信息业巨头都构筑了全球制造、服务网络系统,融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球化发展,推进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全球优化配置和战略动态优化。2 .集群化发展当前全球工业和信息产业已
12、经呈现典型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既竞争又合作。国际上,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电子设备产业群、德国斯图加特机床产业群等,是典型代表;在国内,长春的运输设备,沈阳的机床设备,深圳的电子设备,德阳的电站及输变电设备、乌鲁木齐的风电设备、长沙的工程机械设备的集群发展,都是典型例证。产业集群化,使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和产业网络的整体转移发展,这种转移导致在新的区域形成以特定产业群和产业网络为特征的“块状经济”。3 .高技术化发展德国工业4.O发展战略规划典型地代表了当今国际工业的高技术化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
13、进了当今制造业和信息业向高技术化迈进:一是产品设计深度信息化、数字化;二是制造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与此同时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不断革新已经常态化。4 .两极化发展在高度分工和集群发展条件下,现代制造业规模结构出现两极化趋势,一极是大型和巨型企业,成为特定产业链和产业价值网的构造者,它们承担着大型复杂产品的功能设计和产业运营模式的构建职能,是产业发展方向的主导者;极是小型或微型企业,它们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和特定产业运营模式下,承担着特定产品、产品的特定模块或功能部件、特定服务项目的制造或服务职能,并形成集群发展格局。大企业的“块头经济”和小企业集群的“块状经济”之间构成了比较
14、稳固的分工合作、和谐发展的的产业生态结构。5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推进了工业和信息业产品向专业化、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国际工业和信息化的上述发展趋势,给我区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只有顺应行业发展潮流和趋势,在产业技术、企业管理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国内发展环境1 .工业和信息业化战略地位突出当前,面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加快推进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过程愈演愈烈,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
15、景目标的建议中,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发展,推进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将拥有更加优越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2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空前扩大,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及对2035年以前的发展预测,在中国制造2030、“互联网+”国家行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动下,未来5-10年,我国每年将新增数量巨大的高品质发电设备、超大型高效综合采煤设备、乙烯成套装置、
16、油气运输管线设备、大吨位船舶、干线飞机、重载列车、高速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新能源汽车,以及数量巨大的电子、网络、通讯设备,以满足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巨大需求。(三)发展基础与优势1 .工业发展基础较好自至20世纪7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以来,我区一直是我市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冶金、机械、电气开关、电线电缆、纺织、生物食品、化工等不仅在全市、甚至在全省都有一定的地位。城市建设格局的演变,使我区原来的工厂企业大多迁建,形成了今天的格局。目前我区工业在生物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绿色新型建筑等领域具有较好基础。2 .城市综合环境优越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
17、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近几年来,一大批公路、铁路、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在区布局,促进了区位优势的进一步提升。市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区是推进该战略的重要一极。在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区作为市的“核心区”,经济中心、交通轴心、物流核心、文化重心的职能不断增强。与城区其他行政区相比,区位优势地位更加突出,这将进一步增强产业资源的聚合能力,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撑。3 .先试先行的政策机遇市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17个“国字号”先行先试城市,广泛地享有作为国家各类试点城市的政策优惠。区作为市城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点区域,享有充分的
18、政策优惠。与此同时,作为工信部“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数控机电装备产业试点地区”的创新产业平台,享有国家和省市支持创新产业平台发展的各项政策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推进我区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工业高地,形成区域科技研发中心和技术信息枢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4 .军民融合的良好前景军民融合发展是中央制定的国家重大战略,近几年军民融合发展成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船重工710研究所是国家布局于我市的以军为本、军民融合、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我市、我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平台。根据710所发展规划,该所将在市特别是我区在军民融合上向
19、纵深发展,这将为我区军民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四)面临的挑战1 .来自宏观环境的挑战从国际视角看,在当前和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国际关系中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民粹主义的抬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国际环境。中美之间的博弈和竞争将成为常态,中国与其他非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合关系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和不确定。这将使中国在国际分工合作、产业链重构、资本和人才流动、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就国内宏观环境而言,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进入深水区的改革难度更大。如何有效应对上述因素的影响,保
20、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2 .来自区域环境的挑战从中观层次区域看,现代交通方式的高速化和网络化,在改善区域的可通达性的同时,也极大地强化了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使中小城市、落后地区资源外流,其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更加困难。虽为中部地区大城市,但经济规模、发展水平、资源聚合能力与离其最近的武汉、重庆两座超级大都市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加剧了聚集产业资源的难度。从微观层次区域看,区有自己的区位优势,但与高新区相比,其创新创业平台及享有优惠政策强度并不占优势,与同属城区的虢亭、点军、夷陵区相比,其产业扩展的地理空间和土地资源成本不占优势。因此,如何利用现有基础、发挥比较
21、优势、实现与高新区、够亭区、点军区、夷陵区之间的融合发展与错位发展,弱化同城区域的区际竞争,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3 .来自行业环境的挑战中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在信息化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在全球范围比较,中国很多行业(企业)大而不强,特别是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有代表性的领域与发达国家、跨国巨头相比差距明显。国际国内领先企业通过资本、技术、人才、品牌优势“赢者通吃”,挤压后进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产业竞争激化。与此同时,在后工业时代,在形成产业、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中,土地、资本、劳动这些常规要素的作用相对有限,而创新型人才、原创性技术、高效率管理逐渐成为获得竞争优势
22、的核心要素。就我区而言,大多数企业规模很小,将行业范围稍稍放大就显得市场影响力不足,且推动产业向高阶发展的高端要素稀缺又难以聚集。4 .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一是土地后备资源不足,难以引进具有较大用地规模要求的大型项目;二是受技术、管理、人才资源、产业配套条件等因素约束,难以吸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品质项目;三是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企业对未来收益预期低、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投资意愿不足;四是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升高,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
23、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起市委赋予区的历史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动力强劲、活力充沛、魅力宜居的现代都市中心,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24、示范城市担当排头兵。紧扣市、区总体目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1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领相结合根据工业和信息化的产业属性,结合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创新技术,更新装备,改善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突出发挥政府在政策导向、规划指引、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环境建设上的指导作用。2 .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推动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优化创新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和信息化 “十五五”发展规划 工业 信息化 十五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