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71刖B区是市主城区,位于盆地西缘,青衣江中游,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带,是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省林业产业强县、省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县,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县。区内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植被物种,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5年底,全区森林面积120万亩,森林蓄积6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96%。“十四五”期间,区坚持“生态优先、依法治林、科技兴林、产业富区”的林业发展战略,着力抓好生态工程建设、林业体制改革,林竹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为全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圆满完
2、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推动区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优化森林生态空间布局、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提升林业综合效益,不仅是建设生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实际行动,也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市委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四五”期间林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林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了区林业发展“十五五”规划。本规划立足林业高质量发展,统筹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明确了林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任务,谋划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任务,储备了一批重大项目
3、制定了规划落地的保障措施。本规划实施期为20262030年。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时,将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作出调整。第一章区“十五五”林业发展思路6第一节指导思想6第二节基本原则6坚持生态优先6坚持科学施策6坚持市场运行7坚持造管并重7坚持共建共享7第三节发展目标7第四节总体布局8第二章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评价10第一节主要成效10生态建设有序推进10保护能力不断增强11林竹产业加快发展12林业改革持续深化1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4生态扶贫成效明显14第二节经验及做法15坚持生态优先15强化规划引领15改革驱动创新15探索多元投入16严格依法
4、治林16第三节存在的问题17产业潜力发挥不足17保护发展矛盾凸显17基础设施较为薄弱17第三章区“十五五”林业发展主要任务19第一节全面推行“林长制”19第二节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20天然林资源保护20退耕还林工程20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管理21古树名木保护2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1城乡绿化建设22第三节加快林竹产业增速增效23稳定林竹产业基地23提升林竹加工水平24合理开发野生动物资源25加快推进“林文旅”融合25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6探索森林碳汇开发和交易27积极创建林竹品牌27第四节补齐林区基础设施短板27完善林区通行路网27完善林区管护站点28完善林区现代化监测设施28第五节强化森林资源
5、监督管理28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28严格林木采伐管理29提高森林防灭火能力29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力30第六节完善林业综合服务体系30规范林权服务机构30加强科技服务支撑30发挥社会服务职能31健全金融服务体系31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32第五章保障措施36加强组织领导36加大政府投入36坚持改革创新37加强队伍建设37广泛开展宣传37区林业“十五五”发展主要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区林业“十五五”重点项目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区“十五五”林业发展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生
6、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确立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双增长”目标,以提升森林功能和提高森林质量为主线,锚定“生态颐养地国际熊猫城”城市定位,抓好生态工程建设、调整林区产业结构,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为建成“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和基础保障。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生态优先。遵循生态建设为主,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并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始终坚持把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这条主线贯穿林业各项工作中,努力为绿色发展探索积累经验。二坚持科学施策。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资源和自然条件差异,科学确定
7、全区发展目标指标,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坚持市场运行。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实现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四、坚持造管并重。有效提高成活率、保存率,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持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五坚持共建共享。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群众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机制,共享生态建设红利。第三节发展目标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健全的森林文化体系,林分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态文化得到进一步繁荣。巩固好
8、全区生态资源优势,提升一批现代林竹产业基地质量,培育一批大型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竞争实力较强的知名品牌和产品,开发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生态旅游精品,促进区林业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到2030年,全区森林面积保持在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75%以上,森林蓄积量在710万立方米以上;竹林面积达到35万亩,竹材年产量50万吨以上;木质原料林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成功创建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成省级竹产业园区1个、现代竹(木)产业示范基地5个;林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第四节总体布局根据全区森林资源分布特征、社会经济要素以及产业现状,划为4个功能区。中心环城生态休闲区:依托周
9、公山森林公园、金凤山森林公园、中国藏茶城等环城优质生态资源,进一步加强风景林、景观林建设力度,围绕“一核一芯”加快城郊补植补造和城区绿化美化布局,提升城市“绿芯”品质、丰富季相变化,形成城市生态屏障。西线产业结构调整区: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和林畜、林禽等林下养殖业,大力发展笋用竹、珍稀树木、油茶等特色林,支持发展非食用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南线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南线丰富的用材林、竹林等森林资源存量,加大用材林和竹林资源培育,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经营专业化水平,提升林地资源产出率。支持扩大森林康养、度假基础水平,打造森林康养
10、示范基地。推进林木产业园规划和建设,形成集产品加工、物流、电子商务等一体化林业产业要素流转聚集中心,以提升林产工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北线森林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以大熊猫、森林生态、乡村生态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业,依托碧峰峡5A级景区、上里古镇、红豆相思谷等旅游资源基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快速推进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构建具有特色的森林旅游模式。第二章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评价第一节主要成效“十四五”期间,区林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林草主管部门和区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各
11、项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五五”时期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生态建设有序推进持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14.89万亩国有林、7.08万亩集体国家级重点公益林、6.59万亩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品林年度管护,累计兑现各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907.72万元;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前一轮和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21.6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建设林业任务,完成9.8909万亩退耕地丰产管护,累计发放退耕还林政策补助9047.367万元;加速绿美生态建设,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生态区位、资源现状和经济差异,围绕“一核、二环、三廊、四片、多点”绿化布局,以湖为核心、南北旅游线及
12、318线”为廊道、近郊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进行补植补造或营造混交林或抚育管护,累计完成营造林24.27万亩,新增道路、水系、新村绿化美化面积42万平方米。到“十四五”末期,全区已初步形成良好森林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74.96%、较2015年增长12个百分点,森林面积120万亩,较2015年增长18.2万亩,森林蓄积651万立方米,较2015年增长103.6万立方米。全区森林水源涵养、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质得到明显提升。二保护能力不断增强做好林地管理,完善长期和临时占用林地台账制度,建立完善临时用地到期提醒机制、临时用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验收机制、临
13、时用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交还机制、违法使用林地线索移交机制,“十四五”期间办理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704宗,面积808.2725公顷。严格执行限额管理和凭证采伐制度,森林采伐限额下达以各镇、经营单位“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确定的年森林采伐量为基础,实行“镇、村、组三级公示”,确保森林采伐限额使用公开公正、科学合理,“十四五”期间全区使用森林采伐限额458817.35万立方米,森林采伐限额严格控制在国家下达的采伐计划以内。加强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启动羊子岭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碧峰峡风景名胜区、羊子岭自然保护区、周公河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监管
14、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及国有林区野外巡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确保伤病野生动物得到有效救护。完成镇、城区360株古树名木和4个古树群的挂牌保护工作。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十四五”期间检疫各类苗木3743.5万株,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面积18.452万亩,连年实现测报准确率99%以上、无公害防治率98%以上、检疫率达100%、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森防“四率”全面达标。加强森林火灾预防,不断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创新工作机制和健全目标管理,加强火源管理和隐患排查,区内森林防火总体态势平稳,实现连续3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累计发放森林防火各类
15、宣传资料20万余份,新增防火标识标牌4000余个,向群众发送森林防火宣传短信、微信30万条,排查整改输电线路隐患107处,排除隐患树木3415株,排查整改其他火灾隐患50余处。三林竹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培养和延伸生态产业链,林竹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建木质工业原料林基地5.2万亩、竹林基地6.45万亩、珍稀珍贵树木用材林基地0.22万亩、林下中药材基地0.6万亩、油茶产业示范基地0.62万亩,低产竹林改造5.2万亩、培育笋用竹3.3万亩,森林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林产品供给能力有效增强。林竹加工增速增效。通过外引内扶,支持竹木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和产能。扶持发展竹加工企业2
16、7家,竹材年加工能力20万吨;木材加工企业34家,其中锦扬木业、实达木业、三槐木业等大中型木材加工企业9家,木材年加工能力7.8万立方米。森林旅游蓬勃发展。大力探索“以养代采”的森林发展模式,成立林业产业协会,设立森林康养分会,挖掘区内森林资源和森林文化旅游潜力,打造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交通设施便利的森林旅游经营实体。“十四五”期间,共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乡镇1个、省级竹林乡镇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19家,星级森林人家30家,森林旅游年综合产值近30亿元。四林业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率先完成区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和镇(街道)、国有林
17、场及经营大户“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形成了以森林采伐限额“改革”为核心,以县级森林经营“规划”为指导,以镇、大户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高效、便民、可推广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体系。制定并推广林木联户采伐、大径材培育、用材林抚育管理、笋用竹栽培、混交林经营等多项技术措施。全面完成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对非林地上规模发展15亩以上的重楼、雷竹、蓝莓、茶叶、核桃、板栗、猱猴桃、花卉苗木及林下中药材等颁发经济林木(果)权证和开展抵押贷款,累计确权面积9560亩,授信及贷款1567万元。全面完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已经确权登记的集体林地核发林权证,对“错、漏、重”林权证依法纠正,为
18、不动产统一登记奠定基础。严把民主决策、资产评估、方案审批、信息发布、公开拍卖“五道关口”,完成并通过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建立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并接入“中国西部林权交易网”。“十四五”期间,共完成林权证纠错1713本,办理林权抵押贷款金额8575万元,调处历史遗留林权纠纷8起。全面完成国林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坚持国有林场公益性取向,强化其公益属性,整合优化全区国有森林管理方式,全区国有森林布局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属性定位进一步明确,资源管理进一步清晰,森工企业活力进一步激发。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林区“资源路”“产业路”“民生路”建设力度,通过进一步完善林区基础设施,有力带动了社会资本注
19、入林业,加快林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十四五”期间,累计修建林区公路800.03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5.1公里,泥结石路面774.93公里),改扩建林区道路20公里,受益群众8万余人,近60万亩林区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林区采伐可及度大幅提高,林农在竹木采伐、运输上所花的成本大幅降低,收益明显提升。六、生态扶贫成效明显以生态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对贫困村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预警监测力度,提升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造林补贴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通过兑现政策性补助的形式,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十四五”期间,累计向全区贫困村群众
20、兑现各类政策补助资金2361.582万元。第二节经验及做法一、坚持生态优先区委、区政府和各镇(街道)、部门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生态产业,绿色富民”林业发展战略在生态强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持续不断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数量质量和美化城乡环境上发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二强化规划引领牢牢把握发展大局、认真审视林业发展优势和现状、认真分析未来林业发展趋势,先后制定市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关于加快培育“百亿林竹”产业的实施意见全方位绿美规划(2016-2025年)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方案区生态扶贫建设规划西蜀熊猫竹海
21、现代林业园区(生态经济园)建设方案等一系列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加以落实,有力促进了全区林业发展。三改革驱动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和管理机制创新,对错登、漏登、重登林权证依法及时进行了纠正,切实加强集体林权登记管理,落实林地和非林地经济林木(果)权属凭证问题,使广大经营主体吃下了“定心丸”。严把民主决策、资产评估、方案审批、信息发布、公开拍卖“五道关口”,规范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为林业产业提升提供后续资金。实施林木联户采伐,通过联户采伐作业设计、联户办理采伐证、联户进行林木采伐、联户集中销售木材等措施,规范采伐管理、增加林农收入。四、探索多元投入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市林
22、业生态建设和产业扶持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区级财政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林业事业,通过“奖”“补”“贴”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管林、护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向上争取各项林业发展资金达2.6亿元,引导社会投入6.2亿元,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投入机制。五严格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执法,加强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植物检疫、野生动物猎捕管理力度,利用“312”植树节、爱鸟周、森林防火期等重要节点集中开展普法宣传。常态化开展专项治理整顿行
23、动,依法打击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等违法行为。“十四五”期间,建立了区首个涉林犯罪警示教育点,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72件,其中刑事案件45件、行政案件127件,罚款金额191万元,案件综合查处率100%,有力震慑了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了全区林区稳定。第三节存在的问题一产业潜力发挥不足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全区林业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林竹加工企业。现有大部分竹木加工企业由于资金、场地、设备受限,仅能生产竹片、竹签、门板等初级产品,带动能力较差。全区49家小型竹木加工企业年产值仅3000万元,区内林竹资源供给能力和产品价值不成正比
24、林下经济、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生物产业等潜能还远未发挥,产业优势未能充分体现,呈现“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二保护发展矛盾凸显随着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地林木保护与城镇、交通、旅游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逐渐显现,使林地林木保护与项目建设抉择陷入两难境地,生产生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如何在保护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区域的开发利用,正确处理好发展、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当前林业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近年来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林业发展的基础仍很薄弱,基层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业 发展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