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354页.doc(3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说明书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说 明 书合肥市人民政府2006年12月目 录第一部分 概述1第1章 城市概况111 区位关系112 行政区划113 自然地理214 历史沿革315 社会经济4第2章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521 修编背景522 规划回顾与评价823 规划依据1524 规划指导思想1525 规划技术路线1626 规划编制重点1727 规划期限、范围与层次18第3章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1931 城市发展SWOT分析1932 资源承载力条件分析23第4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预期3041 城市发展预期与发展目标3042 城市在区域中的定位3
2、243 城市发展定位35第5章 城市发展战略3751 城镇化发展战略3752 产业化发展战略3753 空间发展战略3954 生态发展战略40第二部分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44第6章 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4561 城镇化发展现状概述4562 城镇体系现状特征4563 城镇发展条件评价47第7章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4871 市域总人口预测4872 市域城镇化发展策略5373 城镇化水平预测54第8章 城镇体系布局规划5581城镇空间组织结构5582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5683 城镇体系职能分工结构5784 农村发展策略59第9章 市域空间管制6091 市域综合资源本底分析6092 建设限制分区67
3、93 针对性管制规则6894 市域空间发展分区71第10章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规划74101 城镇密集区空间布局结构74102 城镇密集区规划协调75103 城镇密集区城乡统筹77104 城镇发展建设指引79第11章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82111 市域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82112 市域交通发展战略及目标87113 市域铁路系统规划91114 市域公路系统规划93115 民用机场规划96116 水运及港口规划97117 物流园区规划99118 城镇密集区道路交通设施协调规划100第12章 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03121市域水资源规划103122给水工程规划108123 排水工程规划111124 能源
4、供应规划113125 电力工程规划117126 通信工程规划122127 环卫工程规划125128 防洪排涝工程规划127第13章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28131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128132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协调布局131第14章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134141 市域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134142 旅游发展目标135143 旅游资源特色分区135144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136第15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138151 现状与存在问题138152 生态建设目标140153 生态功能区划143154 生态网络构建144155 生态维护与可持续发展145156 生态工程建设1
5、47157 巢湖水污染防治154158节约型社会规划157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163第16章 城市性质与职能164161 城市性质164162 城市职能164第17章 城市规模166171 城市人口规模166172 城市用地规模169第19章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73191 城市发展方向173192 空间拓展策略175193 规划布局特点176194 规划布局176195 分区建设指引177196 城市公共中心规划布局180197 建设用地平衡181第20章 用地规划18320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83202 居住用地规划198203 工业用地规划203204 仓储物流用地规划205205 地
6、下空间利用207206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209第21章 中心城区交通规划211211 城市道路网现状及存在问题211212 道路系统规划215213 公共交通规划225214 交通管理规划230第22章 绿地系统规划231221 现状及存在问题231222 规划原则与目标232223 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结构233224 生态绿地规划234225 公共绿地规划236226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237第23章 景观风貌规划238231空间景观特征238232 现状空间景观存在的问题239233 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240234 城市形象塑造240235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43236 历史文物保护规划249
7、第24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257241 城市供水规划257242 再生水利用规划261243 污水工程规划264245 雨水工程规划267246 电力工程规划269247 通信工程设施规划275248 信息工程规划278249 燃气工程规划2792410 供热工程规划2852411 环卫工程规划290第25章 环境保护规划293251污染物排放状况293252环境质量状况294253 主要存在问题294253 环境保护目标294254 水环境保护295256 大气环境保护298257 声环境保护300258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及辐射环境管理302第26章 公共安全与城市防灾304261 城市公
8、共安全304262 防洪工程规划305263 消防工程规划308264 人防工程规划313265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规划319267 应急交通系统规划325268抗震防灾工程规划329第27章 老城区更新改造332271 老城区划定332272 更新改造措施332第28章 近期建设规划334281城市近期发展目标334282近期建设规划原则335283城市发展规模335284近期城市发展方向335285重点发展地区335286重点改善地区335287重点生态培育地区336288近期建设重点336289村镇建设343第29章 城市远景规划设想343291 城市远景规划的基本思路343292 城市
9、远景规划的发展要点344第30章 规划实施策略345301 加强规划法制345302 区域协调345303 城乡统筹346304 时序统筹346305 分层控制346306 部门协调346307 公众参与3472008房地产营销策划大全策划人士必备资料库!全国大中城市货到验货后付款房策网 海量房地产资料免费下载 0755-83513598 QQ:69031789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说明书第一部分 概述第1章 城市概况11 区位关系111 地理位置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皖中腹地,巢湖西北岸。合肥市与滁州、
10、巢湖、六安、淮南市相邻,地理位置为东经1164011752,北纬31303232。112 区位关系合肥处于我国中部地区,靠近长江,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内,是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成员,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同时,合肥又地处江淮之间,具有沟通南北的作用。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合肥将成为国家东西铁路干线、南北公路干线和内河航运干线的重要交结点,区域地位将不断提升。其次,合肥位于安徽省的几何中心,也是省域交通组织的中心,负担着带动全省发展的职能。合肥城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城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11、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新中国之前,稳定时期,曾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而战乱时期,合肥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12 行政区划合肥市现辖三县四区,即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和包河区。市域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2005年底市域总人口508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466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2万人。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面积72.93平方公里)。2005年市区总人口226.3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185.3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1万人。13 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境内具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地貌,
12、以丘陵岗地为最大地貌单元。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 (2)气候条件合肥市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分配不均匀,日照充足、湿度较大,无霜期较长、季风气候显著。合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5。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为-20.6。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036-2162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24-242天。(3)土壤条件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
13、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4)资源条件合肥市已发现各类矿产15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13种,主要为用作普通建筑石料的白云岩、灰岩、砂岩、花岗岩及砖瓦用粘土等。总体评价是矿产资源匮乏。合肥植被兼有南北特色,常绿林和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合肥的主要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棉花为主,具有南北相宜的种植结构。合肥境内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南侧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021平方公里。“分水岭”北侧属淮河水系,流域面积3008平方公里。河流呈枝状结
14、构;且大都源短流急,使得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合肥地区主要利用地表水。全市境内有巢湖、瓦埠湖、高塘湖三个自然湖泊,水源丰富,常年可供提水。通过淠史杭灌溉和驷马山引水工程,西可引大别山水,东可提长江水。水资源主要用于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及其它用水五个方面。合肥地表绝大部分被第四纪粘土覆盖,土壤透水性较差,且岗沟起伏,降水流失快,入渗补给少,地下水位埋藏深,地下水明显不足,尤其是丘陵岗地。从全市域范围内来看,地下水因其数量有限,仅能作部分工业及生活用水,对于农用灌溉作用不大。(5)地质灾害合肥市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河湖崩岸与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及特殊岩土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等。
15、合肥市属地震烈度度区,局部地区为地震危险区按地震烈度度设防。(6)工程地质合肥市岩土体工程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其中岩体工程地质环境约占全区10%,土体工程地质环境约占90%以上。影响本区工程地质的主要因素为包括软土、膨胀土、人工填土在内的特殊土体。 14 历史沿革141 建制沿革合肥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史记。春秋时,合肥属楚地。秦统一中国,设合肥县,属九江郡。公元25年,汉光武帝封功臣坚镡为合肥候,改合肥县为合肥候国,后又改为合肥县。东晋改合肥县为汝阴县,属淮南郡。隋复改为合肥县,属庐州府,康熙六年(1667)建安徽省,合肥属安徽省庐州府,咸丰三年(18
16、53)至同治元年(1862)为安徽省临时省会。民国元年(1912),废庐州府,建合肥县,直隶安徽省。因合肥自隋至清为历代庐州路(府)治,所以合肥又称庐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为安徽省省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合肥市,为皖北行署驻地;皖南、皖北合并后,为安徽省省会、省辖市。1958年,将肥东、肥西、巢县划归合肥市,1961年又划出,1965年新设长丰县,归合肥市管辖。1983年,将肥东、肥西两县重新划归合肥市管辖。合肥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大的格局形成于1963年,即辖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和郊区,1985年对各城区间的行政管辖区进行了局部调整;200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
17、准,合肥市行政区划进行新的调整,撤消郊区,将市辖区划分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和包河区。142 人文环境合肥市地处“吴头楚尾”,自古以来就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素有“淮右襟喉、吴楚要冲、江南唇齿”之称。西汉初期,合肥是著名的商业都会;北宋时,合肥是有名的粮油集散地;明末清初,合肥依然保持着江淮之间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十九世纪末,合肥是安徽省的四大商埠之一。合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合肥是魏、吴争夺的核心;晋、南北朝时,合肥是南北军事前沿阵地;北宋时,合肥是抗金前沿;明清时,合肥成为多次重要军事会战之地。合肥人文汇粹,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高官大儒,其中以北宋包拯最为著名。因此,合肥又以“
18、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于世。15 社会经济合肥市是新兴的综合工业城市,拥有汽车、工程机械、装备制造、机电、轻纺、橡胶轮胎、化工、建材等多个工业行业。1994年国家批准合肥市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合肥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人才荟萃的科教城,有中国科技大学等59余所大专院校,以及包括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内的200多个研究院所,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合肥市是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连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合肥市是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被评为全国首批三个园林城市之一,后连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卫生城市
19、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合肥的经济发展一直高居全省榜首,其经济总量和增长速率一直与位于全省经济发展前沿的马芜铜三市之和不相伯仲。近年来合肥的经济发展尤为迅猛,在2005年全市GDP 878.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9:46.4:47.7。按全市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92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2000年以后合肥全市GDP的年均增长率平均在18.9%以上,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第2章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21 修编背景合肥城市发展历经千年,但真正的快速发展是在解放以后,由一个五万人的县城,迅速成长区域中心城市。在城
20、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合肥的发展可以用超常规、跳跃式来形容,随着形势的变化,合肥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根据合肥的实际情况,经请示建设部同意,对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11 外部环境影响(1)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的扩散影响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长江三角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其经济辐射影响范围在逐步扩大,许多城市都在区域发展中获益。目前长三角虽然还处于以内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但其产业扩散是必然趋势。在进一步扩散中,其影响将波及到合肥。目前正在进行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中确定的“三省一市”范围中将安徽省纳入其中,作为安徽省会
21、的合肥将直接参与到“长三角”城镇群的分工与协作中。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城市由沿海战略转向沿江内陆战略的脊干,其发展规律将是由长江上几个中心城市(如上海、武汉、重庆)为扩散源沿江展开,再进一步由沿江向内部纵深腹地辐射扩散。目前这一趋势已经带动了安徽省的马芜铜地区,进一步向内陆辐射将对合肥产生巨大影响。中部崛起的宏观形势驱动。新时期,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适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靠近东部的安徽省自然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同时,安徽省的崛起首先要依靠几个重点地区的发展和提升,并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最临近东部地区的中部省会城市合肥,同时也是省内具有绝对首位度的中心城市,
22、积极融入到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之中,并占有一定的地位。进而发挥承东启西,辐射皖中带动全省的作用。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合肥的区域交通条件在国家大交通网络布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将成为全国交通二级枢纽之一(七个一级枢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二十个二级枢纽)。沪汉蓉快速铁路已经动工,宁西铁路合肥至西安已建成,东西向交通地位不断提升;公路网结构得到不断强化,七条首都放射线之一将经过合肥,全省高速公路网布局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网络结构;江淮运河经过合肥,将起到沟通南北水运的作用,目前进入研究阶段;新机场2010年建成。合肥的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对合肥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市 城市 总体规划 说明书 2020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