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doc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上 篇 目 录 第一章 城市化、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一、城市化:以现代化为导向二、现代化内涵的动态特征三、城市现代化的表现特征四、浙江省现代化战略总体构想第二章城市基础设施特性及其现代化一、城市基础设施内涵及其特性二、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三、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一章 城市化、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 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全省行政区划共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和36个县城。全省总人口4536万人,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7796亿元,较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4亿元,第二产业3982亿元,第三产业3120亿元,
2、构成比例为第一产业8.9%,第二产业51.5%,第三产业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838元/人(数据来源于2003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一、城市化:以现代化为导向 1、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须结果。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益,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效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加
3、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也是有效解除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约束,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1998年10月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作出了“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我省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决策,全省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城市化,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综合效应,全省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加速期。至2002年底,全省设市城市33个,建制镇824个,其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3个(杭州、宁波、温州),50万100万的大城市3个(台州、湖州、绍兴),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12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15个,
4、初步形成了以杭州、宁波、温州为中心,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层次的城镇体系。1998年,全省城镇总人口为1636.76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6%;2002年,全省城市总人口为1970余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3.5%(而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2003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已达2480.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53%)。1998年以后,我省城市化发展速度从过去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 / 303、全力推进城市化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据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情况,今后我省推进城市化的主要目标是:突出建设杭、甬、温3个特大城市,加快形成金、台、绍、嘉、湖5个大城市及
5、20个以上中等城市,建设20个左右小城市,以及136个中心镇。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接近50%,2010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5%(按照“五普”口径,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接近60%,2010年达到65%,2020年达到70%)。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届时将基本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全省各级城市在要素集聚、辐射功能、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从今后长远发展来看,全力推进城市化发展,不仅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和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战略选择,也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
6、之路。4、推进城市化要努力体现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以现代化为导向,从跨世纪发展的总战略中来把握浙江推进城市化的方向。要围绕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推进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科教文卫、生活环境和城市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并由此带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二、现代化内涵的动态特征1、现代化:一个动态、比较的概念“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演进的一种趋势,是一个世界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指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
7、则主要是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内涵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进化过程和即刻状态的表现形式。正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所有领域中的变化”。应注意到,“现代化”是个动态、比较的概念,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其内涵是不一样的。“现代化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理论。现代化理论从18世纪末起源于欧洲,到二次大战后于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正式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罗斯托、阿尔蒙德、布莱克、英克尔斯、塞缪尔亨廷顿等,他们对现代化内涵、特征、发
8、展模式、量化指标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其中,关于现代化标准最为著名的指标,莫过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10项指标,即:(1)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2)非农产值占GDP比重85%以上;(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5%以上;(4)城市化水平50%以上;(5)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70%以上;(6)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10%15%;(7)人口净增长率1%以下;(8)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9)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数1000人以下;(10)成人识字率60%以上。应该说,这10项指标基本上反映了以传统工业经济为指向的现代化、城市化、社会化和知识化的内涵,有
9、助于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在第一次现代化方面的差距,以往国内关于现代化标准的界定大多基于此标准。但是,此类“静态式”的度量只是传统工业化时代对现代化目标的最低要求,已无法准确测算以“经济全球化、资本自由化、产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等为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无法适应步入信息化时代对现代化目标不断变化的动态演进。2、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二元性”特征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追击”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征途上,具有极为典型的“二元性”特性:即在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叠加了“信息化时代”的更高的现代化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同时肩负完成工业化时代目标和信息化时代目标的双重任
10、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1世纪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已经不是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目标,不能仅用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作为度量,而应当不失时机地加上信息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公平化水平等,作为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的基本衡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追求。这一点,对于本课题研究中有关现代化指标的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城市现代化的表现特征城市现代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以现代科技装备、管理城市,使城市在整体素质上达到当代先进水平,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
11、全面发展,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主要表现特征至少有八个方面: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经济高效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居民现代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新的形势下对城市现代化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现代化;以“知识社会”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四、浙江省现代化战略总体构想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省第十一次党代
12、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05年,近三分之一市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争取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近三分之二市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到2020年,力争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浙江省达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现行参考指标是:下限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上限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对照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可以看出,浙江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现行参考指标的下限指标与2000年上中等
13、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最低标准(2996美元)基本相当,上限指标则略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而根据我们对世界银行报告及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研究报告的理解,不同国家的发达或发展水平所达到的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应类型应该是:发达国家是指高收入国家,而中等发达国家应该是指上中等收入国家(200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2996美元至9265美元之间的国家或地区居于此列),发展中国家则包括了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因而,浙江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应是以中等发达国家(即上中等收入国家)为参照系且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以充分反映“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实现追赶型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不但
14、要赶上90年代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在2020年力争赶上或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于上述这一点考虑,本文“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期限相应选定为2020年,参照系选定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即上中等收入国家)。浙江省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表11序号指 标单位权 数标准值下限指标上限指标一经济发展现代化251人均GDP美元10300060002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5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0454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54045二社会结构现代化201城市化水平%1060702非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重%56070三科技教育和国民素质现代化301R&D经费占
15、GDP比重%51.01.5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50603大学生入学率%510154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5445文化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比重%512126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准综合评分分58090四社会事业和生活质量现代化251恩格尔系数%540352社会保障覆盖率人590953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2.51.824电话普及率%2.540505环境综合质量评分%580906人均期望寿命%2.574757人口自然增长率%2.555第二章 城市基础设施特性及其现代化 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依托和载体。而城市基础设施的结构、数量和形态,已经延伸成为城市发展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自我调节的导
16、向性因素,许多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最终要靠改善基础设施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通过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一、城市基础设施内涵及其特性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城市生产生活必需的供水、排水、道路、交通、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环卫、防洪等方面,是城市运行和产生聚集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城市各项经济文化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的庞大载体,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本课题研究可能涉及的内容将十分丰富、广博,因此,必须先要对“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这一命题所
17、要涉及的内涵范畴进行明确界定。1、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与分类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与分类纷繁多样。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而其分类通常也有社会性与技术性(工程性)、广义与狭义(常规)之分(同济大学戴慎志教授等)。(1)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与分类我国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为:城市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广义的基础设施分为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和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两大类。(2)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与分类我国城市建设中提及的城市基础设施,即为城市人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
18、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也是我国日常生活中所提的常规的城市基础设施,某种程度上也称为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它以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为主体。2、本文研究内涵界定本课题研究采用国内外目前较为通行的观点,即以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为主体,初步确定研究内涵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能源供应、邮电通信、园林环卫、城市防灾等六大类城市基础设施子系统,即通常所说的狭义(常规)的城市基础设施,不涉及广义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医疗、体育、文化、教育等设施)。3、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城市基础设施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掌握了
19、它的运行规律,才有可能对它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从而保证它的健康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特性有:(1)设施的基础性与供给的连续性: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物质生产以及其它各项社会活动的基础,兼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职能,是城市各行各业生产及居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为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必须是连续性的。(2)系统的网络性与整体性: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系统,包括众多的独立的行业部门网络系统,但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不是简单相加的组合。作为城市各种经济、社会、物质实体的支撑系统和承载体,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在质量和数量上、在空间
20、和时间上需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保持协调。(3)服务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城市基础设施是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公共设施,面向整个城市提供产品和服务,是作为社会共有的一般条件出现的,既不允许被少数使用单位控制和独占,也不允许对不同用户加以排斥和歧视。作为社会性的公共设施这一特点,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是公共性的。(4)效益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不仅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即可以为其自身取得盈利),而且还间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维护秩序、保障安全等方面,它都给城市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它具有外部经济性。这也应是评价城市
21、基础设施效益的主要着眼点。(5)需求的周期性与建设的超前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适当超前和留有余量。与其他设施建设相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模相对较大,施工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大部分还是地下工程和基础工程,需要提前安排。同时,城市的生产和人口一般都是逐步增长的,而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供水、排水、供电、煤气、热力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它们不能因需求的少量增加随之作相应的扩大,只能按一定等级规模跳跃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各种管线等,建成后如需拓宽和增容,工程难度增大,拆迁费用昂贵,而且还影响其他设施的正常运转。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在时序上超前,而且要在设计容
22、量上超前,保证留有一定的余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与城市其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往往只有工业化的概念,缺乏城市化的概念,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单纯追求城市的经济发展目标。近几年来虽然大家对城市化带动经济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对城市化的理解上还过于简单,特别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认识不全面。为此,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二、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1、城市现代化对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一个现代化城市,应是能为其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城市活动、城市管理等提供与其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经济和环境条件的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基础设施 现代化 指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