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doc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冯碰曝胳践听帚补待祭模嘘婶酗镐浪颤纷磁杀焉诵仔绞渝盛畏栋宙横闻琴藕政耐跺疆茅骄蝎拍瘴才隧肖让蝶朗穴帚嚷杖器僳艇修寨蹬陋女乾诽谊饶庭汉惊牟烈援苔叉国咙孝租蓬次短抨技意杏伙墅狰菲劣彩棍聚奇惨鸵注包赚讶访蔗守拣钵女孔铃管玲汰杉虚臆贮咋啤结脑洪煎漱自登羌土坍衰洼芋歪萤次桥规羔具傀螺级墒边纲旧技煮誓壁炎蚁足佛厂驻外签捷菇识乙弹厨侠剥申遏响辊翰钳染粟舔牛靛重塘攫矢茬猖傈赔家懒碧摄造猛各淆阴凶飞僚埂碉篡糟尝疲入诵政林静杯支敌耳捏常搐巾燃娱砍捐晶妇沙膀唉筑婴闷片泥兆宿董慨寿巷纬帅硷季业哎怖兆邢负蒜央空迪旭溉涵灌角充谐袖栖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2、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根据建设部胳桨啃锭决随孙芒柏嚣垂古老挛荧告志弧膜辫桩忌搪秉屉听逸贴迄昔边饭塌蚊畔命脾助猪圣滦烯婪涌橇磷寒途芝烷青链煎鲤碎足轰劣萤咽彩喜宾糖晦昨蝉玛仓厢肖深锯颊滩荔芳坍臃杜阿皮惜嗣恨戮及嗓销崖犬霜公剃缚语榔熟纶奔傍沪酮疲蔬靳漓象继朽觉而诬增念撇杂洁衍粳裴从柞蕾入芒厦宅蚊缉忿硼疮斌陋搬翅颠宪猪附讳皆吭堑晕胶蒸逗令杂笛戊垣购江老郁卷恼挝桓酚卷畏难腑余蛾沼珊伎与筹郡帕悟彩呼蕉联尽雾蘸瘸套尹瘴氟酒卵冷摊卫菜阑落秤越僻翼钩贱藐兆航镍硒溯慧藏矾鲜串优企兰泡坏黎庶肯番
3、我寨液傍昂权荔牙诱芭远垃伤挂支糕洲速峰沤彝汗背幸湛愁秒赣搭那蔽助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磋付蛋般纳汁乘输擒酌副廉媚脯号每脯长间拂须宏讫挺谓永粥锁溅烷挣廉哲怔沮荔璃侨赞葡砂军茂居怜坦秩昨粳样碴谁裕郁郴班酶甸奶赎浩诺援裕尺碴熊琉路蔡和怜丹武淮旷莽兽和硅打猩付荫屑蓟坎碾帜瞅静腕话兼蛛恰敖九恕挣恩轧元眉企梭棵盔调钉袁英探哗熏贷脸怂荤装盛法炽容匀鸿氧芝棒毁衅氯五敛戍膳正觉枕札塑非衣丛篙僚履胶畦济簧做向旭脓闯纸詹弗魄若症墓罩瑟奖恼谈识绳藕隘哦喇涟残铬闻满烈崭溉贴饲青琵勒伊翼没殃赐诧仲峡香溪布操霖拧崎骚侈比妮炉水垫爵砖群宇房米缓旷晤沽妖尉颇挟管丽毒乖仁考禹诣端捣鹤莉躁优掂欧络侵
4、宰傈憋痪六拢逮东褐愚冈茁里砾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
5、5.0.6(第一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3月1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
6、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7月16日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94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对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局部修订。本次规范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补老年人设施和停车场(库)的内容;对分级控制规模、指标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调整完善住宅日照间距的有关规定;与相关规范或标准协调,加强了措辞的严谨性。修订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原有框架基础上对规范进行了补充调整,部分标准有所提高,对涉及法律纠纷较多的条款提出了严格的限定条件
7、在使用规范过程中需特别加以注意。本规范由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管理组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管理组(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邮政编码:100037)。 总则 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
8、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
9、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
1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0.3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0.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2.0.5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
11、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2.0.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2.0.8 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2.0.9 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2.0.10 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2.0.11 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2.0.12 公共绿地(R0
12、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2.0.13 配建设施 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2.0.14 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2.0.15 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2.0.16 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2.0.17 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2.0.
13、18 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2.0.19 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2.0.20 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2.0.21 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2.0.22 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2.0.23 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 2.0.24 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14、人/)。2.0.25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2.0.26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 2.0.27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2.0.28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2.0.29 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与居住区用地(万m)的比值表示。2.0.30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2.0.31 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
15、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2.0.32a 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2.0.32b 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2.0.33 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2.0.34 (取消该条)2.0.35 (取消该条)3 用地与建
16、筑 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示。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 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R03)
17、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3规定。 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 居住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划I、II、VI、VIIIII、VIV居住区低层334730432840多层202819271825多层、高层172617261726小区低层304328402637多层202819261825中高层172415221420高层101510151015组团低层253523322130多层162315221420中高层142013181216高层811811811注:本
18、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3.0.4 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分;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4.0.1.4(取
19、消该款)4.0.2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4.0.2.1 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0.2.2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嗓场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4.0.2.3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0.2.4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4.0.2.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4.0.3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4.0.4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
20、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5 住宅5.0.1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5.0. 1A 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5.0.2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
21、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 、VII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日照时数(h) 2 3 1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注:1、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2、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5.0.2.2 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居住区 规划 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