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六篇(精选版).docx
《2025年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六篇(精选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六篇(精选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2025年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目的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作为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快速扩散,对辖区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周边地区时有散发病例报告,且呈现季节性高发趋势。为构建科学高效的防控体系,本预案旨在明确防控流程、责任分工与处置标)隹,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在1小时内启动响应,4小时内完成病例核实,24小时内实现疫点消杀全覆盖,最大限度减少病例增量,保障医疗秩序与社会稳定。二、适用范围本预案覆盖XX卫生院及所辖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村卫生室的防控工作,适用于以下场景:日常蚊媒监测与环境治理;发热病例的筛查与报告;疑似及确诊病例的隔离救治
2、疫点划定与应急处置;以及与上级疾控中心、街道办、学校等单位的联防联动。特别针对雨季(510月)及节假日人员流动高峰时段,需执行强化防控措施。三、工作原则(一)预防为主,源头管控以清除蚊虫孳生地为核心,每月开展“无积水社区”创建活动,联合物业对辖区内126处易积水点(含地下室集水井、绿化带蓄水坛等)建立台账,实行“一点一策”治理。对医院内58个花盆托盘、32个露天水池等,落实专人每日巡查倾倒制度,从源头切断传播链。(一)分级响应,快速处置根据疫情规模实行三级响应机制:单例输入病例启动III级响应,开展局部消杀;3例及以上聚集性病例启动11级响应,扩大防控半径至500米;出现跨社区传播启动I级响
3、应,协调上级部门进行区域封控。各响应级别均明确30分钟内的行动清单,确保处置时效。(三)循证施策,精准防控依据登革热诊疗指南(2024年版)和本地蚊媒监测数据,动态调整防控策略。例如,当布雷图指数15时,采用“空间喷雾+残留喷洒”组合消杀模式;对登革热IgM抗体阳性病例,追溯发病前14天活动轨迹,精)隹划定风险区域。(四)多元协同,社会共治建立“卫生院+疾控+社区+志愿者”四维防控网,培训200名社区网格员担任疫情观察员,组建30人专业消杀队和50人应急医疗队,形成“发现一报告一处置一反馈”的闭环管理。四、组织管理(一)防控领导小组架构1 .组长(院长):统筹调配全院资源,审批I级响应启动,签
4、署向上级部门的报告文件,每周召开防控例会。2 .副组长(业务副院长):分管医疗救治与流调工作,持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师资格证,负责现场指挥II级及以下响应处置。3 .成员单位:医务科:协调病床调度与会诊安排,储备30套重症监护设备。防保科:管理疫情直报系统,持有国家疾控中心颁发的疫情信息员证书。后勤科:保障消杀物资供应,现有5台超低容量喷雾器、2吨高效氯氟菊酯储备。院感科:监督防护措施落实,每月开展2次穿脱防护服考核。(二)专项工作组职责1 .医疗救治组(12人):由感染科主任牵头,配备3名主治医师、6名护士及2名检验师。实行“首诊负责制”,对疑似病例在1小时内完成血常规+NSl抗原检测,重症病
5、例立即启动“双主诊”制度(感染科+急诊科医师联合诊疗),并开通与市传染病医院的远程会诊通道。2 .流调溯源组(8人):采用“1+3”流调模式(1名公卫医师带领3名社区医生),携带移动流调终端,2小时内完成病例基本信息采集,4小时内绘制活动轨迹热力图,重点排查农贸市场、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3 .消杀灭蚊组(10人):持证上岗率I(X)%,掌握热烟雾机、常量喷雾器等6种设备操作。日常每周消杀2次,疫情期间实行“3次/日”高频作业,对患者居所采用“3米范围饱和消杀法”,下水道投放灭蚊幼缓释剂。4 .宣传动员组(5人):制作方言版防控短视频(覆盖本地3种主要方言),在村头大喇叭每日早中晚播放;设计“
6、防蚊积分卡”,居民参与清积水可兑换生活用品,已累计发放1.2万张。五、监测与预警(一)多维度监测体系1 .病例监测:在发热门诊设置“双筛查岗”,患者需同时通过症状量表(含关节痛VAS评分)和旅居史二维码登记。对符合“发热+血小板减少”特征者,立即启动“黄色预警”流程,采集双份血清样本(间隔24小时)送市疾控中心检测。2024年已累计筛查发热患者3200人次,检出疑似病例12例。2 .蚊媒监测:在辖区布设20个诱蚊灯箱,每周二、周五进行密度计数。采用“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双指标评估,当任一指数连续2周8时,发布蚊媒预警。近半年最高布雷图指数为9.3(7月第3周),已及时处置。3 .环境风
7、险监测:运用GlS系统标注76处高风险区域(如废品回收站),安装15个智能积水监测仪,实时传输水位数据,超标时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责任人手机。(二)预警分级与响应1 .蓝色预警:周边县区出现病例,或本地蚊媒指数5。响应措施:增加宣传频次,消杀频次提升至每周3次,发放防蚊手册至学校、工地。2 .黄色预警:出现疑似病例,或蚊媒指数10。响应措施:启动发热门诊24小时值守,对重点区域开展“地毯式”清积水,暂停大型集会活动。3 .红色预警:确诊病例出现,或蚊媒指数15。响应措施:封闭疫点周边50米区域,全员核酸检测,调配应急防蚊网(储备300顶)分发至风险人群。六、应急处置(一)病例管理“四早”机制1
8、早发现:开发“症状自查小程序”,居民可上传体温、皮疹照片等信息,系统自动生成风险等级,2024年通过该程序发现2例早期病例。2 .早报告: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临床科室每日17时前向防保科报送发热病例日志,确诊病例1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直报。3 .早隔离:设置12间负压隔离病房,配备独立卫生间和防蚊纱门,患者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由专用通道运出。4 .早治疗: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轻型病例采用中药辨证施治(如白虎汤加减),中型病例给予补液+对症支持,重型病例立即转至上级医院,转运时使用防蚊救护车,医护人员穿戴二级防护装备。(一)疫点处置操作规范1 .核心区(病例
9、居所及周边20米):消杀:首次消杀采用2.5%漠氟菊酯乳油(稀释比例1:100),重点处理墙面、床底等蚊虫栖息处,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环境整治:清空所有积水容器,对无法清除的采用“食盐覆盖法”(每升水加20g食盐)抑制蚊幼生长。健康监测:对34户102名居民开展为期14天的每日体温监测,发放退热药物储备包。2 .警戒区(20.100米范围):开展“入户清积水”行动,记录每户积水容器数量,签订防蚊承诺书。投放灭蚊幼颗粒剂,每1。平方米水域投放5g,每周补充1次。(三)蚊媒应急控制技术1 .化学防治:采用“空间喷雾(上午79时)+滞留喷洒(下午1618时)”组合模式,空间喷雾使用5%氯菊酯水乳
10、剂,用量0.5gm3;滞留喷洒选用10%高效氯氟氟菊酯微胶囊剂,对墙面进行条带状喷洒,宽度30cm。2 .物理防治:在疫点周边设置10个灭蚊灯阵,间距不超过50米,每日清理蚊尸并计数。3 .生物防治:向景观水体投放食蚊鱼(密度1。尾/出),定期监测鱼类存活情况,每月补充投放1次。七、培训与演练(一)分层培训计划1 .管理层培训:每季度参加市级疾控中心组织的应急管理研修班,掌握风险评估方法和资源调配技巧,2024年已完成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培训|3次。2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每月开展“技能大练兵”,包括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操作(NSl抗原检测合格率需达100%)、防护服穿脱(考核时间v2分钟)、流调话
11、术模拟等,培训后实行“持证上岗”。3 .公众培训:在赶集日开展“防蚊大课堂”,使用实物标本展示伊蚊特征,教授“翻盆倒罐”操作技巧,年培训覆盖2万人次。(二)实战化演练设计1 .桌面推演:每季度组织1次,模拟“输入病例引发社区传播”场景,各小组口头推演处置流程,记录响应时间节点,2024年已发现“流调信息传递延迟”等3类问题并整改。2 .实战演练:每年5月(雨季前)开展全流程演练,使用模拟病例(佩戴特制标识),检验从病例发现到疫点解除的全链条响应能力。2024年演练数据:病例识别耗时18分钟,流调完成耗时72分钟,消杀覆盖率100%。3 .跨部门联合演练:与街道办、中心小学联合开展“校园疫情处置
12、演练”,模拟班级内出现病例后的停课、消杀、密接管理等环节,每年9月开学前实施1次。八、物资保障(一)战略储备清单1 .防护物资:储备N95口罩2000只、医用防护服500套、护目镜300个,实行“先进先出”管理,每月盘点1次,有效期不足3个月的及时置换。2 .消杀物资:储备各类杀虫剂8种(含儿童安全型),总重量500kg;喷雾器、烟雾机等设备20台,每周保养1次,确保完好率Io0%o3 .医疗物资:备有登革热检测试剂盒100人份、静脉输液装置500套、呼吸机2台,重症监护药品(如人血白蛋白)保持3日用量。(二)动态调配机制建立“三色预警”物资调度表:绿色(充足)、黄色(警戒线)、红色(紧缺)。
13、当某类物资低于30日用量时,自动触发采购流程,与3家供应商签订应急供货协议,承诺4小时内送达。2024年已启动2次紧急采购(8月补充杀虫剂150kg)。九、信息管理(一)数据报送规范实行“双轨制报告:纸质版登革热疫情报告卡由接诊医师填写,每日下班前交防保科;电子版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直报,确保数据一致。对确诊病例信息,需在2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录入,关键字段(如暴露史)不能为空。(一)信息发布机制由宣传组统一发布信息,内容需经业务副院长审核。采用“三定”原则:定时(每日10时、16时更新)、定点(医院官网+社区公告栏)、定内容(病例数、疫点范围、防控进展)。禁止医护人员私自发
14、布疫情信息,违者按执业医师法处理。十、后期评估与改进(一)复盘评估指标1 .过程指标:响应启动时间、流调完成率、消杀覆盖率、培训考核合格率等。2 .结果指标:疫情持续天数、二代病例发生率、重症转化率、群众满意度(通过电话回访测评)。(二)持续改进措施建立“问题一整改一3佥证”闭环台账,2024年演练发现的“防护物资领用流程繁琐”问题,已通过启用电子审批系统解决,领用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每年12月形成年度防控评估报告,作为下年度预案修订依据。十一、经费保障设立年度防控专项经费50万元,占医院年度公用经费的8%,实行专款专用。经费使用范围包括:物资采购(占比60%)、培训演练(15%)、宣
15、传教育(10%)、应急处置(15%)o建立经费使用效益评估机制,每季度审计1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高效。十二、预案管理本预案由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每年度修订1次。如遇以下情况即时修订:国家诊疗方案更新;本地蚊媒种类变化;发生重大疫情后评估需调整流程。修订后需组织全员培训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确保预案执行力。预案电子版上传至医院内网,纸质版存放于院办公室档案柜(编号:FW2024003)。二、2025年医院卫生院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总则(一)目的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为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有效防控这两种疾病在医院范围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与
16、身体健康,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通过明确防控目标、工作原则与具体措施,提升医院应对此类疫情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二)防控目标1 .显著增强医院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能力,确保病例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2 .严格落实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杜绝疫情在医院内部传播与扩散,为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安全的就医与工作环境。3 .积极主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形成防控合力,有效控制疫情在社会层面的传播范围,降低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
17、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疾病传播风险。2 .科学防控:依据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规律与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与方法,确保防控措施精准、高效。3 .责任明确:清晰界定医院各部门、各岗位在防控工作中的职责,层层压实责任,保障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4 .联防联控:加强与外部相关部门及其他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共同应对疫情挑战。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1 .组长:全面负责医院防控工
18、作的统筹规划与决策,调配医院各类资源,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对防控工作的整体效果负责。2 .副组长:协助组长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对各科室防控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组织协调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项措施执行到位。3 .医务科: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诊疗知识培训,提升诊断与治疗水平。规范门诊、急诊接诊流程,加强对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的筛查与诊断。协调多科室会诊与转诊工作,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4 .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开展防控知识培训,监督护理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病房管理,做好患者护理,特别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的隔离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协助医务科
19、做好患者转运与交接工作。5 .院感科:制定并监督执行医院内部感染控制措施,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防止职业暴露。对医院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隐患。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处置工作。6 .预防保健科:负责疫情报告与信息管理,及时将医院疫情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开展疫情监测与分析,为防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普及防控知识。7 .总务科:保障防控物资的充足供应,包括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医疗器械等。负责医院环境清洁与卫生管理,定期开展蚊虫孳生地清理与消杀工作。加强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8 .药剂科:确
20、保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治疗药品的及时供应与合理储备。指导临床科室合理用药,保障药品使用安全有效。(二)医疗救治专家组由感染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医疗救治专家组。1 .负责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会诊与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2 .指导临床科室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提升全院救治水平,确保治疗规范、有效。3 .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策略。4 .参与疫情防控培训与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医务人员与公众的防控意识。三、监测与预警(一)病例监测1 .门诊和急诊医务人员接诊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患者时,详细询问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
21、蚊虫叮咬史等流行病学信息。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相关检查,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2 .住院部医务人员收治患者时,开展常规传染病筛查,对疑似病例迅速组织会诊与排查。确诊病例按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报告疫情。3 .检验科在日常检测中,如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血清中检测出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或抗体阳性标本,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和预防保健科。(二)媒介监测1 .总务科定期组织人员排查医院内部及周边环境的蚊虫孳生地,重点检查绿化带、花坛、下水道、积水容器、垃圾堆放处等区域。发现蚊虫孳生地及时清理消杀,定期更换花盆托盘、花瓶积水,疏通消毒下水道、沟渠。2
22、院感科定期采用诱蚊灯法、布雷图指数法等监测医院环境蚊虫密度。当蚊虫密度超过预警阈值,及时通知总务科加强消杀,并向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三)疫情预警1 .预防保健科密切关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发布的疫情信息,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周边地区出现疫情暴发或流行趋势时,迅速向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预警。2 .医院内部出现以下情况时启动疫情预警:短时间内门诊或急诊接诊的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病例显著增多。医院内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达到3例及以上,或出现重症、死亡病例。医院环境蚊虫密度连续2周超过预警阈值。四、疫情报告(一)报告程序1 .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立即填写
23、传染病报告卡并提交给预防保健科。2 .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卡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24小时内以最快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3 .聚集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保健科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二)报告内容1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2 .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出血倾向等症状体征。3 .流行病学史,涵盖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居住史、蚊虫叮咬史、接触史等。4 .实验室检测结果,包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卫生院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预案 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