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我县工业发展需找准新定位、采取新举措、培育新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绿色食品产业,壮大精细化工(新材料)、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绿色建筑建材、现代医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下简称“两新”产业)的关键期,也是我县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本规划根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县城市总体规划(2
2、015-2030)编制,是未来五年我县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工业领域编制企业规划的重要依据。本规划范围为县域,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一、县“十四五”工业发展状况“十四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狠抓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工业实力增强、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质量品牌意识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绿色发展有序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但同时也存在产业链短、产品低端、产业聚集度低等问题。(一)主要成就L工业实力
3、显著增强“十四五”末期,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43.4亿元增至2025年的207.9亿元,年均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2亿元增至2025年的46.4亿元,年均增长7.5%,T业投资5年累计完成141.11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5年累计完成53.2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7.7%,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由2015年的22家增加到2025年的41家。2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十四五”期间,全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依托合工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全县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进步对工
4、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晋煤中能、文王龈酒、皖宏电气、富鑫雅光电、亿联智能、深泽电子、创弘精密机械等26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十四五”期间,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家,省新产品13件,省工业精品3件,阜阳市工业精品6件。3 .质量品牌意识增强“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增强企业质量品牌意识,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和创建省质量强县。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含商标品牌示范企业)由2015年的17个增至2025年28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5、含制造业高端品牌示范企业)由2015年的13个增至2025年18个。4 .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十四五”期间,坚持把经济开发区(临庐产业园)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培育工业的摇篮。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大力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持续推进“一区三园”战略,实施园区提升工程,以县经济开发区(临庐产业园)为核心工业支撑区,打造食品产业园、皮革产业园、轻纺产业园3个新的工业增长极。经济开发区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形成了以绿色食品、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31.34平方公里,工业发展承载能力(园区建成
6、面积)2025年达到11.61平方公里。5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四五”末期,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7.9亿元,增长5.4%。实现增加值46.4亿元,增长4.0%。绿色食品、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产值占规模企业比重2025年分别达到38.4%、16.1%、6.8%、4.1%、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企业比重2025年分别达到15%,13%,形成了以绿色食品为主导,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为支撑的“1+4”工业发展格局。6 .绿色发展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全面落实国家、省、市节能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开展工业用电量和总
7、能耗的监控、预警、分析,推动工业节能环保工作按计划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省富鑫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皖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县康利新能源股份公司、坤源铝业有限公司、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文王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县文献建材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纳入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推介目录,涉及生产制造、先进技术、设备产品和重点项目领域,通过省认定绿色工厂2家。7 .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工作,推进智能制造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十四五”期间,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企业16家,建设数字化车间4个。(二)存在问题“十
8、四五”期间,我县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链较短,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关联度低。二是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协同发展不紧密、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不灵动,远远适宜不了继续向纵深发展的市场经济新前景。三是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四是信息技术应用不高,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五是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六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拥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多。七是各乡镇和经开区工业发展存在分散布局问题,产业的空间集聚仍待加强。二、“十五五”工业发展环境L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拉动内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
9、发展循环体系的升级版,重点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未来宏观政策将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内消费数量和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激发内需动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积极重构新型全球产业链,引导经济不断转型升级。近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持续释放内生动力,进一步显现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新空间新动能。我县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通过产业链转移、升级、重构等方式更好、更快地实现内部均衡发展。2 .“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随着我国加快高质量对外开放及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我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家
10、合作不断深化,将促进我县绿色食品、精细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皮革加工、绿色建筑建材、现代医药以及“两新”产业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这为我县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3 .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全面深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良好基础,上升到国家战略后,支持政策、改革试点、项目布局、营商环境更加聚焦,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前景更加光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深化,长三角的集聚辐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和资源汇聚的枢纽,这不仅会扩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更为与其他地区实现跨区域合作,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壮大自身力量,提供了巨大动力和空间。4 .
11、高质量发展打开发展新空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将打开巨大发展空间,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升创新创造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发展机遇。高质量发展是担当、魄力、责任,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就能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5 .“互联网+智能制造”驱动新增长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两新”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工业增长新亮点。抓住“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快速发展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推动工业富县目标的实现。虽然有较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诸如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高质量发
12、展面临技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约束日趋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发展滞后,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面临困境。因此,要求我县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十五五”期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双招双引为抓手,以提
13、质扩量增效和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开放合作动力,加快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档升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两新”产业。聚焦工业富县战略不动摇,做大做强绿色食品、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等“1+4”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建筑建材、现代医药、数字经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产业,全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努力构建创新型现代工业体系,奋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全面开创实力、大美建设新局面的新篇章。(二)基本原则坚持工业富县、产城融合。抢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
14、机遇期,强化工业首位意识,加速工业突围,明确主攻方向,加快产城融合,稳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我县在皖北地区产业链中的地位。一一坚持创新引领、多链融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联动,实施“三比一增”专项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超前培育数字经济,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坚持重点突破、集聚融合。聚焦绿色食品、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绿色建筑建材、现代医药和“两新”产业等,加快推进产业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一
15、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开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坚持扬我所长、开放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积极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我县创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坚持统筹推动、一体发展。按照全县一盘棋、差异化定位、资源化利用、扁平化管理、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错位发展,着力构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领。积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统一,以“放管服”为统领,聚焦重点领
16、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改进监管和服务方式,优化政策支持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三)发展战略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十五五”时期大力实施工业富县、产业拉动、科技驱动、生态推动、品牌带动的“五大”战略。工业富县战略。坚持工业富县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两新”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产业拉动战略。聚力打造绿色食品主导产业,加快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等产业发展,培育绿色建筑建材、现
17、代医药和“两新”产业,坚持集中优势各类资源,聚精会神引项目、办企业、兴产业,着力打造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地位,力争在产业集聚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驱动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推动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发展。生杰推动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遏制“两高”(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两新”产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鼓励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
18、促进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品牌带动战略。牢固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激发品牌创造热情。围绕高质量发展,抓好质量强企、品牌立企工作,创建知名品牌,把质量强企和品牌立企作为企业发展的永恒话题。(四)战略定位“十五五”时期,将着力打造成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现代化工产业集聚区。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立足“西出东进”的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优势,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重要交汇点作用,依据产业链参与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切入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引进一批成长性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
19、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围绕绿色食品、精细化工(新材料)、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绿色建筑建材、现代医药等产业,开展产业集群式招商,壮大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园区配套化、产业差异化、制造智能化、产业集聚化,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集约程度,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承载地、项目承接地、孵化承受地,形成产业转移集聚区,打造成为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创建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一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农产品主产区优势,顺应长三角消费市场需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打造绿色优质肉类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
20、安全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依托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食品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长三角人才、资金、技术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国内知名的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使成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米袋子、菜篮子,形成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创建国家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现代化工产业集聚区。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效益产出的原则,创新化工产业园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优先的原则,优化化工产业园区布局,有序推动省级化工产业园认定和化工
21、产业园整体微迁。引导鼓励化工园区现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以中能化工初级产品为基础,以尿素和双氧水下游加工、氨醉下游及己内酰胺为主导,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品。成立化工产业园管委会,有序推进做好化工产业园的规划设计、环境评价、空间布局、科学论证、规划审批、拆迁安置和企业搬迁工作。走出一条产业集聚、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现代化工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五)发展目标1 .总体目标“十五五”时期,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产业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两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22、融合取得新进展,“两新”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水平显著增强,绿色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在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中实现位次前移,冲刺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到2030年,绿色食品、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等“1+4”产业集群成效明显,数字经济、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建筑建材、现代医药等高成长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质量效益显著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 .具体目标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到203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力争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技术改造投资
23、年均增长12%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以上。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30年,国家级研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0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3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件以上,省认定新产品60项。发展质量持续优化。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o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到2030年,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缸完成市政府下达节能减排任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清洁生产企业达到20家
24、两化融合显著提高。到2030年,省级智能工厂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5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60家,规模以上企业登云100家,其中,云应用示范企业达到10家。质量品牌意识增强。到2030年,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含制造业高端品牌示范企业)达40个,省级著名商标(含商标品牌示范企业)达50个,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达5家,工业精品达10件,阜阳工业精品达30件。四、重点产业(一)绿色食品产业L产业现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消费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国民食品安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五 工业 信息化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