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服务业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服务业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服务业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docx(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服务业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十五五”规划是迈进新时代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信息密集度高的特点,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扩大内需的“加速器”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五五”时期是区加速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和充分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时期,为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必将成为区筑牢底部经济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市区现代服务业及现代物流发展“十五五”
2、规划是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具体安排,主要阐明2026至2030年期间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区在“十五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十四五”发展回顾和面临形势区始终把发展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立足区实际,加大政策引导和投入力度,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能效不断提升,产业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使得服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对拉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十五五”期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节发展基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区2025年全区生产总值472.6亿元,占
3、全市四分之一,居全市各区县首位。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5.6%o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32.1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2.5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6倍、1.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0.75:43.71:55.54调整至0.42:34,00:65.58,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显著提升,更加凸显了区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区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商贸服务、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连锁经营、品牌化经营、信息化等新型业态快速推广,2025年新增线上商贸企业24家,基层供销社改造
4、邮政邮件处理中心建设等项目加紧推进,总部经济企业纳税近2000万元;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25年潞泰通无车承运人平台运单突破3万份,潞盈商贸等电商平台交易额超2000万元,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态,年接待游客量830万人次。创新动能日益增强。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备案众创空间3家、星创天地1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3家、双创基地5家、众创空间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39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小巨人企业2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5、396件,占到全市半数以上。区位辐射带动优势明显。区位于中原经济区的金三角顶端,地处太行之巅、漳河之滨的“上党盆地”东部边缘,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公路、铁路、航空网络纵横,通衢九州。太长、长邯、长晋高速和208、309等主要干道贯通全境,长北、两个火车站和太焦高铁东站以及机场皆坐落境内,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天津、重庆等十八个大城市的第二大空港,是“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无论从经济还是区位来看,区都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潜力巨大,为深化与长三角经济带及东南沿海的科技和产业合作、提升发展能级提供更有利的条件。生态文化资源禀赋优良。拥有“东水”自然资源禀赋,东部有老顶山国家森林
6、公园,西面有华北最大的漳泽湖湿地。文化资源历史悠久,有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是“潞商”文化的发祥地,上贡朝廷、下衣士庶的“潞绸”惠及百家;唱红京城,誉满三晋的上党戏流传至今;“立体国画”一上党堆锦名扬四海;国内唯一以中共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刘伯承兵工厂位于此地。区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文物保护单位434家,其中国保5家,省保6家。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建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扶持服务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突破和完善。对服务业发展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进行一次性投资补助,优先对列入国家和省年度投资计划的重点项目进行地方
7、配套。第二节发展环境服务业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五五”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也是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的关键时刻。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服务业创新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正加速替代简单重复性劳务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8、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一大批现代服务业的新产业、新模式及新业态。以工业4.O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促使一大批新兴产业逐渐兴起,为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从全国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硬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将成为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享受多层政策叠加机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推动消费不断升级,带来对多元化、个性化的高品质现代
9、服务业消费需求。城市居民快节奏生活、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剧,催生出医疗、养老、休闲、保健等健康服务需求,为预防保健、健康运动、休闲旅游等相关健康服务业带来广阔前景。从区域看,“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和创新创业及“互联网+”等重大举措,将对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持续而强大的需求动力。中原城市群、太原都市圈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居民收入较高,区有机会承接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消费外溢需求。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战略目标,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
10、着力培育经济新动能,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大发展。新的战略目标为现代服务业集聚资本、吸引人才、合理配置市场要素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良环境。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大,同时,建设晋东南城市群也急需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中心,总人口89.53万人,占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人口集聚优势。近年来,区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在全区经济社会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潜
11、力和发展空间。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服务业分类提升、提质转型高端融合的决策部署、市委“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工作部署和区委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中心区的要求,聚焦“转型出雏型”战略目标,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发展格局,以平台搭建、项目推进、主体培育为抓手,构建产业新体系、优化空间新格局、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
12、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进一步提升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瞄准晋东南、中原城市群,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第二节发展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遵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外向化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推进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扩大总量、提升质量。针对当前区服务业发展实际,坚持总量扩张和品质提升并举,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加速扩大规模;努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
13、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区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战略目标,加强现代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引导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提升区整体产业层次、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强化创新、集约发展。结合区实际,加强观念更新,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公平竞争。提升园区的聚集能力,推动产业龙头企业、关键项目、重点产品和核心研发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区域内产业高地,带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全面提升区域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均
14、衡化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形成多层次的服务结构,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保障广大居民共享服务业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第三节发展目标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服务业对区稳增长、促消费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提升,经济贡献地位更加突出。到203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比2025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收入比重达到60%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左右。结构优化跃上新水平。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文化、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产业与现代农业的融
15、合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不断加快推进服务业的数字化建设,提高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预计2030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提高5个百分点。服务品质实现新提升。服务业企业竞争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业多样化、品质化不断增强,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到2030年将以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建成晋东南重要物流枢纽和现代化金融中心,整体提升服务业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规模、效益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30年
16、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个,拥有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专栏2-1区十五五期间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年均增长1服务业增加值亿元309.950010%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6703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32.1265.715%4服务业税收贡献占比%605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从业人员人数比重%50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7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8旅游总收入%209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次830210020第四节空间布局以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中心区为引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生活性
17、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构建“一核集聚、四区引领、沿河带动、多点拓展”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一核集聚”:深化主城区“一核”引领功能,强化全市服务业中心带动和集聚作用。积极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推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旅融合、会展服务、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老城区商贸市场改造,完善城市商、住、娱、购、游等功能平台,加强现代综合交通建设,成为市打造晋冀豫地区服务业中心城市、向东开放和承接中原城市群发展枢纽的主阵地。“四区引领”:东部高铁新城区:东部以高铁东站、高铁广场为依托,持续实施朝阳、关村、庄里城改项目,建设高铁片区现代化城市生活区,着力打造“依山融绿”新城。西部滨湖金融区:西部以
18、滨湖大道(一期)和长北干线改扩建为轴带,提速滨湖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临湖亲水”新城。南部宜居商贸区:南部以淮海、清华片区人口集聚区为依托,发挥光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优势,推动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等多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秀美宜居”新城;北部产城新区:北部以高新大道、榆黄路拓宽、长襄连接线区段为轴线,推动故县、长北两个建成区提档升级,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申报成立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城市功能,加速产业融合,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城。“沿河带动”:依托“三河一渠”独特资源优势,沿河两岸合理规划商业步行街、城市绿地、休闲广场、停车场等一批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富有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19、民族风情的商业街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环城水系品牌。“多点拓展”:发挥各中心城镇、建成区优势,推动服务业特色化发展,重点发展以文旅、康养、物流、仓储、配送、农产品交易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全区服务业发展重要节点,共同形成支撑全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系统。第三章发展重点立足区产业基础,把握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打造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大健康产业,提升发展文创产业、现代金融,配套发展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商务服
20、务,培育发展科技服务,加快发展普惠性生活服务,大力提升首位产业的首位度,为建设现代化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助力。第一节推进现代物流业向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建设晋东南物流中心枢纽,夯实青兰与陆桥大通道在晋冀豫陕四省的通达能力,重点发展工业品物流、商贸物流和物流信息服务,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完善物流功能,形成体系完善、配套健全的现代物流集聚区,积极推进长北现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社会物流总额增幅及物流业增加值占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省平均水平。大力提高现代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全区物流园区和重点龙头企业物流运营智慧化。一、构建多层次物流网络加快物流枢纽建设。提升“众众行”和“
21、盛捷”等互联网物流平台运营水平,支持辖区大型物流企业争创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积极推动金威商贸物流园、航空物流港等项目建设,推进环长钢物流园、机场物流园、老顶山商贸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推动南耀、霍家公铁物流项目建设,以铁路多式联运为核心,推动现代物流降本提质,建设一批物流枢纽,加快构建点线串接贯通的物流产业体系。推动物流供应链双向延伸。鼓励传统物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推动物流业由基础性物流服务向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增强供应链管理服务功能,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打造集物流控制、信息、结算、专业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服务中心。推动物流企业与各类市场主体的战略重组,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业深化合作
22、努力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快递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设城市快递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拓展完善服务网络。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开展农村物流创新模式推广,探索建立农村三级物流试点区。推进晋东南城市群物流融合发展。整合优化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公路、铁路等干支线运输资源,畅通与中原经济区、中部盆地城市群等地区的干支线运输线路,辐射省内外相关地区。依托晋东南城市群日益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充分挖掘的交通区位优势,服务相邻地区和省内其他区域。推动物流基础设施集约整合,推进与国家物流枢纽的功
23、能和业务高效对接,培育枢纽运营主体,引领高附加值的高端物流产业在集群发展。二、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区配送网点,构建包含大型公共配送平台、专业化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终端、配送装卸货场地等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整合快递企业、运输型物流企业、商贸连锁配送企业、农产品配送企业,组建区配送联盟;推动物流配送与电商融合发展,建设共享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快递智能便民设施。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商贸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方案设计、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着力提升面向现代商贸企业的供
24、应链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整合“农超对接”、“网市对接”冷链供应、“田头市场冷链运输”体系,构建由控温贮藏、冷藏加工、冷藏运输配送和冷藏品销售等环节组成的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支持金威、博源等企业加快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构建智能冷链物流体系,完善特种商品冷链物流监管系统、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打造智能快件箱、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有效提升区域冷链物流能力;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改造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区冷链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物流。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农餐对接”为业务核心,以“安全、便捷、优价、体验”为服务宗旨,大力发展面向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服务业 现代 物流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