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
《商贸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贸业“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商贸业“十五五”发展规划一、区“十四五”期间商贸业发展情况5(一)取得的成绩51、商贸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52、多元化现代商贸体系取得成效53、商贸业市场主体发展速度64、商贸业多级化格局基本形成65、会展业发展能级潜力巨大7(二)存在的问题81、现代商贸体系结构不完整82、传统商贸业缺乏核心竞争优势103、新兴商贸业亟待优化提升10二、区商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11(一)面临机遇111、宏观政策环境为商贸业发展带来新动能112、“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了新思路12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为发展带来新活力124、区域合作、产业融合为发展提供了新模式135、自贸区片区为发展提供了新契机14(二)
2、面临挑战141、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142、新兴业态正在重构商业格局15三、区“十五五”商贸业发展的工作设想15(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61、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162、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163、坚持深化改革、优化环境164、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16四、区“十五五”商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17(一)拓展商贸业发展新空间181、西塔南北市民俗文化商圈192、泛太原街商贸金融商圈223、三好街现代科技智慧商圈234、大长白品质体闲艺术商圈245、满融国际化商圈26(二)增强会展业溢出效应,打造国际会展经济带261、优化会展产业链272、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283、扩大产业拉动效应和
3、溢出效应28(三)发挥电子商务网络辐射功能,实现商贸业转型升级281、大力打造“1+1+1”发展空间格局29一是优化提升1个核心区。依托泛太原街商圈强大的商贸核心和金融中心等基础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级现代商贸金融服务核心区功能,吸引国内知名结算银行、内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金融咨询机构等金融业、航空物流服务业、国际贸易领域的企业发展中国区、东北地区的区域总部,打造国际化的金融商务集聚区。二是加快建设1个重点区。依托三好街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区的优势,以及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的科技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面向高新技术、平台经济、现代服务等智力密集型产业,发
4、展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总部经济集群,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特色性行业总部、管理职能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企业高端职能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总部集聚区。三是积极培育1个成长区。满融经济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备地区,具有区位条件优越、建设用地相对丰富、临近制造业、物流业集聚区的有利条件,重点引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现代金融等知识密集、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设立职能型总部,发展独立式商务楼总部经济业态。加快宜居生态型、环保型、节能型、智能型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和高端商务配套酒店建设,打造乃至东北亚科技研发总部基地。292、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配套服务303、推动跨界
5、电子商务融合发展30五、区“十五五”商贸业保障措施31(二)机制保障31(三)资金保障31(四)政策保障32(五)人才保障32“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也是加快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五五”时期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今后五年区商贸业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一、区“十四五”期间商贸业发展情况(一)取得的成绩1、商贸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6、区全面完成了“十四五”预期目标,各项经济指标均在市前三位,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了较大比重,在东北三省名列前位,为区商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贸业经济总量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水平。“十四五”末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0亿元,规模总量稳居省城区前列,指标全市排名持续前列。2、多元化现代商贸体系取得成效区基本形成功能完备、高效便捷,满足全区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商品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生活服务市场体系和电子商务市场体系。以中兴商业大厦、欧亚联营、玖伍文化城、百盛集团、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为支撑,形成以零售业为主,餐饮、娱乐、休闲、文化等多功能融合的消费商业中心;Kll购物艺术中心、万
7、象城、浑河两岸形成了多核驱动的高端生活品鉴中心;北市场、西塔、新华美食街、八卦街等多条特色街区形成了商业休闲旅游娱乐中心;以新世界博览馆、展览馆两大场馆为依托发展会展经济;三好街以信息产业的高度集聚,形成了电子高科技产品专业市场。发达的商贸网络促进了商业与文化、会展、旅游、生活、科技等多元化融合发展的现代商业体系。3、商贸业市场主体发展速度到“十四五”末期,区内商业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共有商贸业单位14000余户,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35家,年营业收入超120亿元。以大项目为牵引,区吸引了大量优质市场主体。作为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基地,累计吸纳总部型企业116家,世界500强企业
8、42家,成为东北总部型企业最密集地区,商贸业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4、商贸业多级化格局基本形成“十四五”期间,随着区商贸业规模的扩张和能级的提升,发挥现有商业特色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基本呈现涵盖传统、时尚、高端的多级化商圈布局。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成果显著。“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区现有特色商业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全面推动传统商贸业持续转型。太原街、中国三好街创业创新大街荣获“中国著名(特色)商业街”称号,北市文化园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太原街被认定为省级步行街,西塔街被大众点评评选为“必吃街”。商贸业风貌感特征有所提升,陆续进行了特色建筑绿化亮化、街头小品雕塑、墙体美化、路面整修
9、等工程,并围绕产业带、街区、片区功能定位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呈现“商贸+旅游+文化”等多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凸显示范引领效应。现代商业体系日益突显。到“十四五”末期,区拥有中国诚通金属有限公司、华润医药有限公司等批发业领军企业,还有温州城、塞隆眼镜批发市场、十二线市场、药材药品、东北土特产等多个中小型批发市场,满足多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东北首屈一指的大型零售商业载体中兴商业大厦、华润万象城、万达集团等为区域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高端餐饮企业行政中心百胜餐饮东北区总部、星巴克东北区总部、东北首个艺术商业综合体Kn艺术购物中心、东北唯一文化商业综合体玖伍文化城、唯一高端大型购物超市沃尔玛山姆会员店
10、等也纷纷落户,新兴品牌的市场呈现品牌化高端化,国际一线顶级品牌爱马仕、阿玛尼、GUCCI等引领区商贸业发展,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提升,突显区国际中心城区的商业地位。此外,市首家进口精品连锁超市罗森便利店进驻,开创了社区零售新业态,加快社区便利店布局,巨大的税收贡献为商贸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能。5、会展业发展能级潜力巨大市三家专业展馆中有两家位居我区,分别为新世界博览馆(Kll),工业展览馆,为我市会展业发展贡献了主要力量。其中,新世界博览馆是东北地区全新、国际领先的会议展览场馆,是省重点建设的会展场馆。以国际场地设施标准为依据,自投入运营的3年来得到了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IAVM)及国际展览业
11、协会(UFI)的认可,拥有会展面积2.4万平,配有多功能会议厅1600平方米及不同规格的会议室17个,年均办展超30场,年均办展人数超20万人,年参展客流突破千万人次。全区举办2万平方米以上展会36项,累计126天。截止2025年,会展相关产业年均全口径税收超4000万元,每年承接的国内外展览和经贸活动涉及建材、汽车、五金、电力、印刷、医疗、商业、家具、公共安全、广告、食品、服装、人才等多个领域。(二)存在的问题1、现代商贸体系结构不完整从商贸业结构上看,我区商贸主体多以从事中间商、零售商业务为主,缺乏强大的主导产业力量支撑,导致对外界供给依赖性大,受市场或其他因素波动影响强烈,核心竞争力不强
12、抗风险能力弱。下游流通业、服务业发展缓慢、不均衡,与上游主体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服务体系,产业链脱节不完整,电子商务和物流业没有发挥支撑和服务的功能,产业结构整体呈现缺乏主体优势的被动发展局面。传统商圈规划布局不完善。受地区基础产业条件等因素限制,传统商业综合体缺乏竞争优势,商圈市场定位不清晰,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型商业载体周边底商商铺缺失,与地下商业街区呈现两级分化,难以形成完整的商业生态体系。传统沿街商铺、零售门店分布广、布局杂乱,占用了大部分商业资源,难以与现代商贸业融合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商店数量逐年递增,但普遍存在严重的小、散、乱问题。老城区商业载体老化、长白岛地区配
13、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新城区及满融地区商业设施普遍匮乏。会展业发展方面,会展资源优势虽然明显,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会展产业链,缺乏协同效应。两大专业会展场馆运营机制不够高效,新世界博览馆处于严重“吃不饱”状态,经营收益依赖场地出租,成本费用较高,收入来源较单一;工业展览馆设施陈旧,空间狭小,品类繁杂,不能给展览业务板块运营带来较大助力。从商贸配套设施上看,一是道路拥堵的制约影响严重。受区位条件制约,路网交通压力较大,停车困难,大型商超物流受限,街区交通缺乏便利、有效的交通疏导等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每逢大型节日、特色活动或主题会展,客流集散非常困难且有安全隐患,大型平台企业落户及发展受限。公共交通设施未
14、能与街区内商业载体、地下商业街区形成互通,影响泛太原街地区客流量和大型商贸企业的经营。二是通讯基站、配套技术等不能满足多级化、多元化的商贸业发展需求,电子商务缺乏与商贸载体之间深度融合,影响了消费体验和服务品质的升级。现代化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交通枢纽等方面建设相对滞后,新兴业态发展不足。三是缺乏商贸环境的营造,整体风貌感不强。商圈标识不显著,部分商贸建筑比较落后,有些商业网点设施陈旧,绿化亮化等公共设施配套不足。2、传统商贸业缺乏核心竞争优势传统商贸业发展达到瓶颈,与新兴商贸业相比后继乏力。一是传统商贸业增长乏力,改造升级难度大、投入明显不足。欧亚联营购物中心、百盛集
15、团、展览馆等商业载体处于低水平、低档次的经营状态,商圈内商贸业新兴业态不足,影响了商圈内部循环更新和自主升级的能力,出现商业销售能力下降,利润空间缩减等问题。二是在外部竞争分流挤压下,区商业辐射半径日益缩短。以沈河区中街、青年大街沿线商圈,铁西区万象汇商圈,浑南区奥体商圈等为代表的商贸业实力强大,周边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商业载体,中兴商业大厦等传统商业载体经营业态相对单一,商圈内部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缺少一站式、体验式、融合式的新兴业态。三是“老字号”品牌传承创新力度不够。目前全区仅有商贸业中华老字号企业3户,老字号企业10户。“老字号”商铺由于经营不善、拆迁等诸多原因,没有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
16、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老字号企业流失严重,缺乏传统商业韵味。现存老字号由于创新不足,很难被青年人所接受,传承出现困境。3、新兴商贸业亟待优化提升一是高端商贸业态分布不均、数量少、缺乏特色。体验式、休闲式、科技融合式高端商贸业态发展不足,缺少与商务、旅游、娱乐、休闲等相关业态的充分融合,公共配套之间有机关联性差,难以形成产业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新兴业态同质化竞争较重。商圈内同质化商品竞争比较激烈,名品名店、特色店、首店、进口商品连锁店、旗舰店、品牌总部等新兴业态发展不突出,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商业辐射范围不够广、区域辐射能力有待加强。三是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
17、脱节,缺乏带动效应。新兴业态与本地传统业态缺乏有效的、深入的融合,对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没有起到拉动效应。以电商为例,虽然区“千人网红立体产业园”初具雏形,但由此带来的直播电商效应更多的服务于整个城市的消费经济发展,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帮扶效果,对于区内大型商超、综合体等商贸载体的服务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四是高端品牌税收贡献有限。华润万象城、KIl艺术购物中心等商业载体采取租赁经营模式,高端、国际一线大品牌的税收在公司所在地缴纳,并不在本地产生税收贡献,没有为本地带来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没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生拉动效应。二、区商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面临机遇1、宏观政策环境为商贸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我
18、国总体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商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等,省商务厅也结合省内情况印发了全省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商贸业发展政策、制度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培育了商贸业发展的新动能。2、“大循环”“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了新思路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商贸流通行业造成较大冲击,但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
19、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较完整的产业链,具备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并正在逐步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推动有效投资,维护、健全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我区商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为发展带来新活力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稳定国家经济的发展,缔造可持续化发展的新路径,我国实施了多项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工作。一是我国进入全面
20、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商贸服务业发展活力。新常态下经济转型要求动力切换,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明确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大了供给侧改革的力度,改善商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努力构建新消费的长效机制,商贸业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功能将更加凸显。4、区域合作、产业融合为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商贸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为区域合作和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供
21、弯道超车的机遇。一是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路径促进了区域人口、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明确了省与江苏省、市与北京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开展对口合作,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有利于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地域性障碍,在产业集聚化、联盟化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构建区域信息平台、区域多式联运等物流体系,将极大提高优质资源的整合效果,加速商贸业的升级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二是为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商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可以促进消费的全面升级。商品流通与服务消费的深度融合,与科技、信息、金融、物流、旅游
22、文体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商业模式和商业业态不断创新,从而激发消费新动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产业融合跨界发展成为新趋势。5、自贸区片区为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自贸区片区的快速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快速形成,制度性开放步入新阶段。自贸区片区依托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政策叠加优势明显,聚集了东北地区最有影响的国际机场、高铁站和货运编组站的资源优势,贸易枢纽功能完备,产业基础雄厚,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带动效应,能够吸引大量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资源来沈落户,这也为我区商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
23、面临挑战1、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美战略博弈成为常态。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将从贸易、投资、科技、人才、金融、军事、意识形态等多领域对中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打压,持续加大对中国打压阻遏围堵和极限施压力度;国际合作风险加大,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国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疫情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停滞正在显现。新冠疫情从供给和需求两端造成系列的供应链中断和消费停顿,经济基本面受到严重冲击,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持续积累,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会展、物流、旅游等行业无疑是这次市场变革的最大受害者,对于商贸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2、新兴业态正在
24、重构商业格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新基建等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变革、产业革命大幕开启,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加速了对传统商业的渗透融合,带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将主导全球产业竞争和分工模式,全球进入智能互联时代,我区传统商贸流通业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争夺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将空前激烈。此外,在新格局的背景下优质资源趋于集中化,地区之间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优质的人力、资本、信息等资源要素会向高品质的项目、产业和区域聚集,区商贸流通业将在规模能级、品牌、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面临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能保持消费者在我区的持续消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贸 十五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