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4).docx
《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4).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前言1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形势2(一)地质灾害现状2(二)“十四五”防治成效2(三)“十五五”防治形势4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规划原则6(三)规划目标7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8(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8(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9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12(一)调查评价12(二)监测预警12(三)综合治理13(四)应急防治13(五)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14五、投资估算和实施安排16(一)投资估算16(二)实施安排17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9(一)组织管理保障19(二)行政法规保障19(三)资金投入保障19(四)技术合作保障
2、20(五)宣传教育保障20七、附则21前言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等国家现行的法规、政策以及相关技术资料,并结合县地质灾害防治部署,编制了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不稳定斜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
3、划期为2026-2030年。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县所辖行政区域。本规划是县“十五五”期间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依据,用来指导、规范全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县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威胁大的特点。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截至2025年12月,全县共确认地质灾害隐患点76处,其中崩塌30处,滑坡2处,泥石流44处。按行政区划分:罗文皂镇14处,龙泉镇13处,长城乡4处,王官屯镇15处,狮子屯乡5处,古城镇3处,友宰镇3处,东小村镇1处,下深井乡1处,鳌石乡17处;按险情等级
4、划分:大型4处,中型5处,小型67处;按规模等级划分:巨型6处,大型6处,中型50处,小型14处。7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总计受威胁人数约1928人,威胁财产约22983.15万元。(二)“十四五”防治成效“十四五”期间,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彻依法依规防灾,加大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调查评价取得较大进展“十四五”期间,开展了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开展工作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工作,完成1:5万地质灾害测量(正测)800平方公里,1:5万地质灾害测量(
5、简测)828平方公里,1:1万地质灾害测量(草测)40平方公里。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为县政府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并进行工作总结,数据并入数据库。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全面开展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监测预警得到有效落实健全并完善了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全县共组织群测群防员43人。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和防灾预案表“两卡一表”800余份。根据自然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6、预报工作的有关要求,县自然资源局与县气象局建立了预警预报合作制度,完善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适时开展地质灾害预测会商,利用全县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网络及时发布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有效预防和减轻灾害造成损失。3、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2016年,将龙泉镇义合村(7户)和颜家沟村(1户)两村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严重的8户村民列入了2016年市地质灾害治理搬迁计划,2016年当年完成搬迁工作。2016年底将龙泉镇义合村6户、颜家沟5户、长城乡堡子湾村7户、大白登镇上富家寨村1户、狮子屯乡下吾其村1户共计20户列入2017年度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计划,2017年当年完成搬迁工作。“十四五”期间
7、共计完成28户62人的农村地质灾害搬迁工作,减少财产损失90.6万元。搬迁资金:省级负责50%,市级和县级分别负责20%,个人负责10%o4、应急防治能力逐步加强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一是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设立了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二是逐点落实预防措施,落实政府主体和相关单位部门责任,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负责人。5、积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编制了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经专家评审后由县级政府发布实施。每年举办面向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监管人员、相关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责任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及部分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培训,同
8、时,以不同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每年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和“625全国土地日”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汛期开展防治知识巡回展示宣传,采用设立宣传站、散发资料等多种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增强了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防治人员能力素质。(三)“十五五”防治形势“十五五”时期,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防治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1、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数量多。在人类历史时期,崩塌、滑坡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在一年之内,崩塌、滑坡在69月份雨季相对集中。致灾因素主要为两种,一为日益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9、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公路铁路建设、矿山开采、农村建房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又诱发和加剧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二为气候因素的影响,据气象、地震部门预测,21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暴雨频发、地震活动增多等可能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在“十五五”期间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十四五”期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监测预警体系相对滞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的精度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二是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能力都有待提升。三是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
10、识需要进一步普及,“只重救灾,不重防灾”和依赖政府统包统揽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提高。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完善。目前基本仍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地质灾害治理资金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有待建立。3、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要“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报告两次提到地灾防治工作,足以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十五五”期间,我县将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精准脱贫工程建设,完善配套
11、设施,继续完善运输通道,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及重要县乡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将使地质灾害风险大大增强,本来脆弱的地质环境面临新的考验,只有加强科技应用、信息共享、群测群防,才能应对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聚焦“隐患在
12、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等关键问题,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信息化,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基层防灾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安全保障。(二)规划原则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2、政府主导、明晰责任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属地政府的防灾主体责任。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地质灾害、管业务必须管地质灾害、管生产必须管地质灾害,谁
13、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机制。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面规划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防治重点部署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优先部署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有针对性地继续开展工程治理、应急防治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4、依靠科技,注重成效加强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率、能力和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中,适时检查评估防治工作成效,总结经验教训I,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实施动态管理,争取防灾减灾效益的
14、最大化。(三)规划目标规划期内,完成县地质灾害“三查”任务;定期组织开展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工作;开展全县范围内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加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力度,建成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五大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将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共分为三个大区,六个亚区。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15、八)按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类型、成因等又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区。(1)西北部采凉山区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I)包括王官屯镇都司口村龙泉镇义合村张小村以西采凉山区和张小村一长城乡一带,面积226.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2%。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变质岩低中山区和洪积倾斜平原区,现有泥石流隐患20处,崩塌2处,滑坡2处。隐患点密度为10.6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713人,威胁财产5836万元。(2)北部云门山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包括龙泉镇小龙王庙村虎头山罗文皂镇十九墩一线北部山区,面积128.1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8%o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变质岩低中
16、山区和洪积倾斜平原区。该区现有泥石流隐患点21处,隐患点密度为17.0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1145人,威胁财产14480万元。(3)南部六棱山区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3)包括鳌石乡、友宰镇南部六棱山区,面积14L9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该区地貌类型为碳酸盐岩低中山区及洪积倾斜平原区。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20处,其中,泥石流隐患3处、崩塌17处。隐患点密度为14.1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26人,威胁财产2126万元。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包括中部大泉山至场东山、马蹄山一带,东部西梁山至黑龙洞山一带,面积389.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
17、5%。该区地貌为黄土丘陵区,目前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灾害类型均属崩塌,目前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隐患密度为L8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30人,威胁财产454.15万元。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按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类型、密度等又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1)县城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l)包括龙泉镇、罗文皂镇南部,狮子屯乡和大白登镇北部,王官屯镇东部平原地区。面积约472.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1%。该区大面积为黑水河、黄水河和白登河两岸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现状条件下各类地质灾害不发育,预测今后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2)中南部
18、古城、东小村、友宰一带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2)包括古城镇、东小村镇、友宰镇、鳌石乡一带平川区,面积约230.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5%o该区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南部为桑干河谷地和两侧冲积、倾斜平原。区内目前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灾害类型均属崩塌,目前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隐患密度为L7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14人,威胁财产87万元。(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根据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发展预测及人类工程活动特点,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结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灾害 防治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