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和园林“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
《林业和园林“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和园林“十五五”发展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林业和园林“十五五”发展规划第一章区概况一、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区位于市中北部,是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地处北纬经板桥河为界与瑶海区相望,西与肥西县毗邻,南连包河区、蜀山区,北与长丰县接壤。全区东西长22.1千米,南北宽12.3千米,面积139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36.92平方千米。(二)地形地貌区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地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结合部位,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为淮南褶皱带、断陷盆地。区境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040米。(三)气候水文区地处中纬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
2、8C,年平均降雨量988.4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2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o区境内无山,南观河穿区而过,流经区段长4.7千米,另有四里河、板桥河等支流汇入其间。区内坐落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二、社会经济(一)行政区划与人口区位于市中北部,区域面积139平方千米,2025年常住人口约为69.7万人。现辖1乡1镇、9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分别是:三十岗乡、大杨镇、杏花村街道、三孝口街道、四里河街道、亳州路街道、杏林街道、双岗街道、逍遥津街道、海棠街道、林店街道、经济开发区。(二)社会经济水平区地处省会市中心,是商贸发达的产业强区。近年来,区加快推
3、进三大功能区建设、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商贸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县区之首。202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4.18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3.2%。截至2025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98元,同比上年增长6.6%,增速居城区第一。三、林业资源区总体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大杨镇和三十岗乡,建成区林地面积相对较少。2025年区森林覆盖率达26.72%,林木绿化率达37.84%,林地保有量为3741.20公顷。地带性植被为混生少数耐寒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群落种类繁多,自然林地以岗地疏残林和灌木林为主。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陆生植物有:杨树、构树、旱柳、白茅、
4、青蒿、芦苇、野大豆、牛鞭草、半边莲、大狗尾草等;湿生植物有菱、莲、荧、苦草、存菜、江南亭葬等。区湿地总面积为2221.61公顷,主要以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为主。其中,河流湿地均为永久性河流;人工湿地主要为库塘,运河、输水河湿地面积较小。区境内共有2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2522.84公顷,其中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占2476.98公顷,庐州省级森林公园占45.86公顷。第二章“十四五”林业和园林建设回顾“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快林长制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林业
5、增绿增效行动,开展城市园林品质工程,充分展示了“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城在园中”的城乡绿化特色风貌。一、主要成就(一)森林资源稳定增长,质量持续提高立足区区情林情,将造林绿化与林长制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加快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进一步夯实了全区生态本底。一是积极开展城乡造林绿化。“十四五”期间造林总面积达约3100亩,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造林任务。利用乡村振兴契机,对区域内滁河干渠路、大姚路、三园路等多条乡村道路进行增绿扩绿;积极推进国土绿化,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种植万株林木。二是持续推进森林抚育。重点围绕三十岗乡、大杨镇开展退耕还林
6、水源涵养林森林抚育作业,完成1.8万亩地方公益林抚育,林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依托森绿成刚有限公司实施1500亩薄壳山核桃种植项目,完成三十岗乡省级森林抚育经营示范片建设。三是有效管理森林资源。完成了2019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评估地方公益林现状,建立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深度推进“森林督查”工作,对日常巡查发现的非法砍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全面保护区森林资源。(二)园林绿化品质提升,环境不断美化“十四五”期间,区以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园林城区为目标,持续推进城乡绿化和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城市绿道、城市公园建设,通
7、过精细化管养公共绿地,实现城市公园四季有花,处处见绿的景象。一是推进老城区绿化提升建设。全力推动绿色商圈、淮河路游园改造、道路及节点绿化提升、立体绿化及花园街增色添彩等项目建设,2016年以来共打造精品节点游园48个,建设老城区精品花境120处。二是完善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完成逍遥津公园中心草坪翻新、菱湖公园木栈道整体改造、环城公园绿道完善及景观提升等公园景观品质提升项目,逍遥津公园提升改造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加快绿色空间体系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将公园绿地作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基础性配置要素,区努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完成四里河滨水生态公园、海棠公园、商鼎公园、八公山路游园等
8、公园游园建设;完成“两河两库”滨水绿道一期工程、董大水库溢洪道绿化景观工程等绿化建设;2016年以来全区完成绿化建设面积4605亩。四是打造滁河干渠生态休闲风光带(段)。通过实施新增生态林、林相改造和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工程,将滁河干渠打造成城市近郊的一条重要生态廊道、休闲廊道、风景廊道。(三)生态建设有条不紊,安全有效保障一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井然有序。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加强了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全面掌握了全区古树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情况,并对古树进行重新挂牌,建立了“一株一档”档案。二是自然
9、保护地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完成全区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整合优化工作,编制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方案,加快推进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和庐州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完成一级水源地保护区的划界工作,为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划定范围;在落实现行补偿政策的基础上,提高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地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同时进一步研究探索湿地资源生态补偿制度。三是森林防火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区森林防火规划编制和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任务,森林防火期对重点防火区域组织轮番值守、动态巡逻,森林火情发生率明显下降;“十四五”期间全区无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实现年度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的目标。四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10、工作成效明显。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工作方针,实行“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与除治并重”和“城乡统筹、林园一体、分区施策、联防联治,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防控策略,全面落实防控责任,按期完成美国白蛾监测、普查、防控工作,“十四五”期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四)林长制改革持续推进,活力不断激发一是积极推进林长制改革工作。完成全区三级林长制体系构建,共设立各级林长达141人。在全区景(林)区主入口和重要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区位重要、交通方便、人流量较大、公众易辨识的地方,制作安装新型林长公示牌32块,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
11、林、一区一域”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将林长、河长相融合,制定印发了关于调整区总林长林长副林长的通知,进一步优化林长责任区域,使各级林长巡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制定出台区林长会议制度区林长制考核办法等文件。建立了指标量化、考核公开、评价客观的长效考核评价机制,将考核评价指标落实到村一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格化、精细化、系统化考核评价。三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出台了区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进一步夯实“两库一区、三河一渠、四园一地、多路多点”绿化空间格局,推深做实全区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改革工作,实现重点生态区域“一林一长一策”。二、存在问题(一)森林资源质量
12、不高,乡村绿化有待提升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丘岗地,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全区基本已无新增造林空间,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受限。全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南少北多,城区少乡村多;防护林和用材林的树种单一,主要树种为杨树,森林生态功能比较脆弱。全区乡村绿化缺乏统一规划,绿化形式单一、栽植树木零散、随意性强,未能形成特色的绿化景观,生态功能和景观美化效果不高。(二)林业技术人才缺乏,森林经营亟待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点多面广,森林经营管理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区目前缺乏高质量技术人才对全区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专业性保护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对林业工作的专业性、持续性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区森林资源总量和
13、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林业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区林业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森林旅游服务业、林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土地成本、人工成本不断攀升,苗木同质化较严重、品种品质不高问题日益突出,应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大户投资造林,提高苗木企业经营水平。三、发展机遇(一)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十九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用“六个新”提出十五五发展目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能源资
14、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市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五高地一示范”建设,以更大气魄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IwJ地。目前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二)新森林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2019年新修订森林法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立法成果,强化了立法对林
15、业改革发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对林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给林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最重要的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森林法对“森林分类经营”、“森林权属”、“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扶持制度”、“强化目标责任”、“完善监督保障制度”六个方面做了修改完善,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森林法充分体现出“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大了对天然林、公益林、珍贵树木、古树名木和林地的保护力度,完善了森林火灾科学预防、扑救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制度。实行森林分类
16、经营管理,维护了各类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三)林长制改革为区林业和园林发展提供有效抓手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林业和园林发展提供了典型示范作用。实施林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目标责任制,有利于增强各级林长重视、研究、保护和发展林业的责任和意识,有利于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全程深度参与林业各项工作,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和历史遗留难题。通过实施林长制,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力度不够、责任不实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上有书记省长整体谋划、下有基
17、层林长护林员责任到人的良好局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作为省会核心城区,区处在承上启下、多区联动的支点位置,具有“左右逢源”“南北对接”“双向多维”的多重优势;生态资源丰富,境内南观河、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环城公园、三国遗址公园、庐州公园等形成了“一河襟两水带多园”的独特生态环境。全面推动林长制改革,有利于区加快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园林绿化、产业发展、森林质量提升等内容,在林业发展新阶段,为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第三章“十五五”林业和园林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
18、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紧紧围绕“首善、生态”战略目标,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长制责任体系,积极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守林业生态红线,聚力提升森林质量和城区绿化品质,促进区资源增长、生态增优、林农增收、林区和谐,打造生态文明样板,为加快建设美好贡献力量。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秉持保护面前生态再小不破坏,生态面前利益再大不动摇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战略位置
19、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一步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把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放在首位,突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的作用。把生态保护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强化用途管制,坚决制止和打击违法违规破坏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二)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查找分析影响制约本地林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林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集中力量重点攻坚难点问题。推动林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提高林业工作
20、效率和质量;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林业工作中各种困难及问题;积极夯实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物质装备水平,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三)坚持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原则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协调各方力量,确保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强化部门协作、各负其责,形成纵向联动、横向联合的聚集效应。(四)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兴林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推动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林业先进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推广适用的科技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强
21、林业人才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林业人才、林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提高经营水平,提升增收致富能力。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善人才组成和知识结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五)坚持依法治林,严格保护原则加强林业法治体系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林业的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重视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治意识,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促进林业建设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为改革创新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三、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
22、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6年修订);森林防火条例(2009年);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修订);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09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11年修订)。(二)政策规章省林业局关于开展林业发展“十五五”总体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林规函(2025)7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5)24#);关于深化林业科技创新支撑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林科
23、2025)80号);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优化林业发展环境的意见(皖办发(2018)22号);关于扶持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林改2025)79号)。(三)规划成果省森林防火规划(20162030年);省林下经济发展实施纲要(20192030年);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2019年);市”十五五”林业和园林发展规划;市林下经济发展实施纲要(20192030年);市林长制重点项目实施规划(2018-2025);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5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5年)调整完善;市两大水库水源保护区综合保护规划;省董铺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业 园林 十五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