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内容解读与教学建议.docx
《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内容解读与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内容解读与教学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内容解读与教学建议2021年,教育部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J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新教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要点渗透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式;二是集中系统阐述传统文化内容的专题式。后者主要体现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一、单元内容依据(一)课程目标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热
2、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新课标“学段目标”要求: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二)课程内容本单元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内容,新课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是编写本单元的主要依据。(三)指南要求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二、单元编写总体思路在第一、二单元中,我们
3、引领学生了解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感悟自尊、自信、自强,让学生焕发向上的青春活力,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领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中安顿自己的身心。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纲挈领的总体性认识,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古”与“今”“文”与“人”结合,从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滋养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首先,本单元设置三课,对应三大主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新修订教材在教学时段上从九年级
4、调整至七年级;在内容设置上从概览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改为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展开。三大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解读,给人们提供一种观察、思考的视域。所谓“思想”,一般指相对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成果;“理念”一般指对某事的理性认识、主观要求和价值倾向等;“核心思想理念”,就是对世界、对事物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思想观点、价值诉求。“人文精神”一般指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中华人文精神特别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着重探讨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价值,即安身立命问题,重视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传统美德”,是
5、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直为人们所传承的传统道德中的合理成分和精华内怯容。三大主题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解读,不同内容有侧重点之分,但彼此之间并无鲜明而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存在大量交集,甚至可以说三者本为一体,只是在不同维度的呈现。例如,“和”的思想在“尚和合”的思想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多次出现;“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理念与“重民本”本就不可分割;等等。其次,每课设置两个框题。每课的第一框题侧重于本主题内容在历史上的呈现,帮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魅力。第二框题侧重于引领学生思考我们
6、今天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框内容主要是“古今”关系,兼及“知行”关系。“古今”“知行”不可截然分割,但各有侧重。其中,第一框侧重于对“历史”的认识、了解、感悟,但由于古今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教材涉及不少古今相通之处。不过,这里谈“今天”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例如,关于“实事求是”,教材就既写了其在历史上的含义,又谈及今天的理解。止匕外,第一框侧重于认识层面,但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实践性,所以也常常涉及“怎么办”的实践层面问题这里讲“怎么办”,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主题内容在历史上的呈现。第二框侧重于“今天”的“实践”。类似的,这里谈“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今天”
7、止匕外,第二框重在“今天”的“实践”,重在“怎么办”,但也涉及“是什么“为什么”,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该“怎么办”。再次,每框都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干具体内容。无论是第一框侧重“感悟历史”,还是第二框侧重“今天践行”,每一框都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具体内容。其要点落实指南中关于三大主题的规定,具体顺序则多有调整,以更好适应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实践需要。指南对三大主题的呈现用的是列举,相关主题并不是局限于文件和教材呈现的那几项内容,教材延续了这种呈现方式。不能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三大主题,或者以为每个主题只有教材呈现的几个内容要点,要避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化片
8、面化认识。每个主题中以举例子方式呈现的内容要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这些“切入点”帮助学生体验、思考、感相关主题。要点的相关内容是辅助开展教学的手段、资源,而不是目的本身。指南在“学段要求”的“初中阶段”提出:“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初步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齐治平、革故鼎新、实事求是等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三、主要内容试结合教学经验及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思考,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逐课逐框进行解读。(一)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L第一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本框包含5个自然段,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1自然段),总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优
9、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了解这些思想理念,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另一方面,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为学生理解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提供有益启迪。第二层意思(第25自然段)。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具体内涵。教材按指南要求,呈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思想等。这四种思想在指南中是并列列举的关系,是用以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切入点。教材将四种思
10、想的顺序加以调整,从世界观、宇宙观出发,到对世界的认识与实践的把握,再到对世界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的把握,最后落脚到以民为本的价值旨归,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符合逻辑的表达顺序,以更利于教学。同时,这一顺序也与中华先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不过上述逻辑顺序仅供教师参考,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其他阐述方式,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有所思考、感悟并获得启迪,也是完全可以的。止匕外,指南将上述思想称为“基本思想理念”教材为了降低难度,避开了这一表述,而是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关于这些思想理念的具体影响、价值,教材没有直接论述,师可以结合第段的总体论述,引领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感
11、悟。2.第二框“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本框包含7个自然段,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1自然段),总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练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本段起承上启下作用,提醒师生进入学习的重点一“今天的实践”层面。第二层意思(第27自然段)。阐述今天传承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对于这六点核心思想理念,很多重要文件和研究著作,都做了要点式解读,但很少有对其排列顺序的权威阐释,可以视为并列列举的关系。教师可以自行梳理并阐发其逻辑关系。例如,将“讲仁爱”“重民本”视为今天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的思想和价值前提,承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年级 道德 法治 下册 第三 单元 内容 解读 教学 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