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人口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人口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人口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人口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3一、发展现状3二、问题与短板9三、机遇与挑战10第二章规划总则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4第三章主要任务18一、推进“健康”建设,打造全省健康促进区18二、强基层,健网顶,促联动,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21三、促进“医防协同”,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7四、以中西协同为导向,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35五、贯彻人口生育政策,全面保障妇幼健康40六、深化医养结合,完善长者医疗照护体系46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47八、借力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健康新态势51第四章保障措施54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共同治理模式
2、54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考核评价机制54三、健全投入机制,打通社会融资渠道54四、完善监管体制,提升公共服务效能54五、强化安全保障,维护正常医疗秩序55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十四五”以来,我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按照“强基层、保基本、补短板”的思路,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卫生健康投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改善;辖区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全面二孩政策平稳实施;全区卫生健康工作成绩突出,为“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改善
3、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明显1 .健康指标明显改善,爱国卫生工作持续进步。至2025年底,我区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49岁,其中男性76.33岁,女性82.95岁;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2.65%o,比“十二五”期末有明显改善。全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4.0%,健康行为形成率78.8%。我区积极协调,各部门分工合作,配合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暗检复审;卫生镇村覆盖面稳步提升,良口镇、吕田镇、鳌头镇、太平镇相继通过省卫生镇评审,温泉镇创建国家卫生镇顺利通过评估,全区省卫生镇实现全覆盖,国家卫生镇实现新突破。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圆满完成,全区普及率达100%O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截至2025年底,全区居民电子档案建档率92.84%,动态使用率806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47.38%,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61.53%,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79%。重点人群公共卫生项目受惠面广,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0%以上,新生儿访视率96.15%,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99.0%;早孕建册率92.65%,产后访视率97.38%;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2.03%。此外,我区积极开展孕产妇艾滋病筛查、梅毒筛查、乙肝表面抗原筛查工作;完成大肠癌防控项目;全面落实肿瘤筛查、窝沟封闭、中小学生近视防控等公共卫生项目。3 .传染病防控
5、体系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我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实行网络直报,202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8.8%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率达到100%。传染病防治效果显著,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平均为400.3/10万,控制在低发水平;基本消除了血吸虫病、麻风病、丝虫病、疟疾等疾病,登革热病例连续多年为全市最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区创新防治模式,坚持区镇村社“四级联动”筑牢疫情防控“五张网”,至2025年底,仅报告1例输入性病例,无发生聚集性疫情。(二)卫生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1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医疗资源存量优化。区妇幼保健院装修改造项目完工,并新增
6、产儿科床位150张。完成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造,5家镇卫生院周转房装修改造;乡村振兴战略全区8间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项-4-目全部完工。全区共完成220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除流溪河林场3个行政村外,其余各行政村村卫生站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2 .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引进,医疗服务能力增量扩大。我区与广州医科大学正式签约妇女儿童医院共建项目,按三甲标准建设区域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为省中医特色专科,硬石综合治疗专科为广州市中医名科,并建设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广州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各1间,携手省中医医院,签约共建了中医专科联盟;”省名中医林
7、定坤教授经验传承基地”与“岭南骨科医疗联盟”在区中医医院成功揭牌,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名医的诊疗服务。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年7月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成为辖区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于2019年顺利获得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版评审认证o3 .对口支援合作全面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水平提升。市属6家三级医院正式与全区8家镇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有效提升了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诊疗服务水平。我区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区已有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6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通过创建活动、以评促建、规范发展,提高了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8、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截至2025年底,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病床2793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6张,每一5一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3.88张。全区有卫生工作人员5273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321人;执业(助理)医师1557人,注册护士2067人,全科医师数325人,比“十二五”期末有显著增长。(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形成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康复院、护理院等加入区医健体,已初步构建包含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级医疗体系,并借助远程医疗会诊等互联网技术,实现我区居民对优质医
9、疗服务可及性的提升。2019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383.35万、住院人次8.22万,分别比2015年增长3.50%和3.66%;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175.99万,占比45.91%,基层总诊疗人次比2015年增长0.28%o2025年受疫情影响,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300.52万、住院人次6.12万,分别比2015年下降了18.87%和22.82%;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115.70万,占比38.50%,基层总诊疗人次比2015年下降34.07%o2 .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2018年以来,我区出台区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
10、展实施方案(从府办2018)6号),成功组建了“广州市区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医联体”和“区医共体”,先行先试(N+1)+1医联体新模式。在区医共体内组建了“两全服务大团队”“糖尿病大团队”和“妇幼保健专科大团队”等医共体医疗服务团队,建立了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6心、血液透析中心,完成医共体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用药目录衔接,初步建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模式2019-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转诊8014例,二、三级医院下转464例。3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落实。我区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落实将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完善人员配
11、置、信息系统建设、团队激励机制等各项工作举措,激发群众签约的积极性。截至2025年底,已有24.97万居民完成签约,常住人口签约覆盖率达39.0%,其中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61.0%。(四)卫生信息化建设初现成效,“互联网+医疗”稳步发展1 .信息化建设初现成效。我区已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覆盖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和12家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区属公立医疗机构网络全覆盖,全部实施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模块,并实时上传至广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区中医医院、区吕田镇卫生院已接入省远程医疗平台,并实现视频同步的面对面会诊,B超实时指导等服务。目前正逐步完成市级诊断中心部署,实
12、现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服务功能。2 .“互联网+医疗健康”稳步发展。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及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已实现门诊移动支付、一站式结算服务,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看病难、排队等候时间长的难题,为广大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群体提供“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便捷服务。各医一7一疗机构已启用电子健康码,进一步优化医院分诊流程,减少人员聚集。(五)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计生工作模式不断创新1 .优生优育,人口稳步增长。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出生7663人,出生率生.79%o,自然增长率6.51%o,2016-2025年常住人口共出生46426人;2025年户籍人口出生8702人,出生率13.02%。,自然增长
13、率7.78%o,2016-2025年户籍人口共出生51783人。婚检率从2016年的16.71%上升至U2025年的60.3%,2025年孕前优生检查率达90.72%。同时,我区积极开展增补叶酸和母婴阻断业务,通过“地贫筛检”“唐氏筛查”等项目防范出生人口缺陷,提高优生优育水平。2 .便民利民,计生工作模式不断创新。一是“一站式”婚育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辖区群众享受免费婚检服务,婚检率大幅度提高;二是优先便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医,我区符合计生特别扶助家庭已100%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是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开通Q群、微博宣传,群众可上网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四是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14、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全面开展,重点做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孕前优生等工作,计生服务的可及性和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2016-2025年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被广州市评为先进单位(区)/优秀等次(等级)。二问题与短板一8一(一)医疗资源结构不均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1 .医疗卫生人才相对缺乏。我区每千人口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在全市各区中排名中等偏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仅30.05%;在册村医中,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占比分别为13.03%、26.82%;影像、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精神病防治科等临床专科
15、医生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等因素成为制约我区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2 .优质医疗资源依然不足。本区域内尚无区属二级综合性医院,区中医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医院发展。妇幼保健资源紧缺且分布严重不均衡,V类助产机构只有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1家,近年来该院承担了全区98%以上的分娩量。3 .村卫生站“网底”功能不强。我区基层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部分村卫生站尚未达到我市有关村卫生站房屋建设规模,且设备配置落后、人员技术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4 .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仍显薄弱。我区卫生健康系统在科研立项、研究经费及产出、科技成果等方面较薄弱,市级以
16、上重点研究室有待突破,传承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二)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足,服务提供能力有限1 .人力配备不足,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受影响。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入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外人员待遇低、流动性大,一9一导致基层公卫人员普遍身兼数职,严重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延续性,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慢病健康管理等欠缺规范性。2 .资源配备不足,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有待提升。基础设施陈旧、装备物资短缺、基层院前急救人员不足等暴露我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短板。同时,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由于各部门信息系统未实现互通共享,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效果。(三)整体卫生服务提
17、供有待改善,居民获得感不强1 .医疗服务连续性不强,居民医疗服务获得感不高。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转不顺畅,“小病在乡镇和社区,大病到区医院,康复回乡镇和社区”的就医格局不完善,居民就诊过程仍然碎片化。2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协同不够,整体服务质量难以提升。受制于人员不足、激励不够等问题,基层缺乏做实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动力、资源和能力;同时,患者信息难以在不同层级及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共享,造成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割裂,影响居民尤其是重点人群的服务整合,服务供给质量难以有效提升。三、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 .健康理念达成共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树立“大卫生
18、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并围绕疾10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组织实施15项重大行动,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旨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行动则在落实国家15项专项行动基础上,增加了塑造健康湾区、中医药健康促进、智慧健康等3项专项行动,充分体现了特色。以上纲领性文件为我区健康事业发展奠定基调并指明方向。2 .多重政策利好。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将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层面。区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承接着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推动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我区可借力泛广州核心圈的区
19、位优势,与广州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资源整合,提高区的整体医疗水平。2025年新冠肺炎病毒的爆发引发全球关注,健康问题受到各界高度重视。政府责任将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和公共卫生网络不断完善,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也得到显著提升,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健康”氛围形成。3 .信息技术助力健康事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迅猛发展,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借力全方位网络平台的构建及智能终端产品的使用,将持续助力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二)挑战1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卫生健康服务供需格11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
20、理念的深化,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供需不匹配矛盾日益凸显。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对卫生健康服务提供的可及性、连续性、综合性需求更加迫切。全区出生人口数量呈逐年减少态势,要求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 .卫生健康领域主要矛盾迫切要求综合治理改革。我区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整合与协同不够,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基层健康服务品质仍需加强;中医药发展创新不足、传承不够;高水平临床研究不足,医学科技创新亟待提升。此外,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对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形成较大压力。以上矛盾迫切需要我区实施综合治理
21、改革,深化“三医联动”,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第二章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发展与安全,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新时代卫生工作方12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基层为重点,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分级联动、医防融合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
22、位全周期保障居民健康,将我区打造为全省健康促进区。二基本原则健康导向,服务居民。紧扣疾病谱变化及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以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设,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口腔、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建设,满足居民各类健康服务需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根据我区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结合医疗资源空间分布,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将资源向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倾斜,全面提升全区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困难群众、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可及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资金投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2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形成多元投入格局。科学办医,中西并重。坚持科学、合理、高效原则,做好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统筹中西医资源,提升基层中西医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倡“我的健康我参与”,塑造全民健康的社会氛围,提高居民追求健康的主动性。三、发展目标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健康行动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广州市区人民政府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人口 卫生 健康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