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五五”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安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时期的成就L聚焦责任落实,强化工作统筹调度。围绕“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工作思路,区在构建老龄大格局的基础上,积极
2、探索适合区养老工作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法,坚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构建起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十四五”期间,区先后出台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健康建设助力创新型中心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和区医养结合试点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涉老文件,为区顺利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2 .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认真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坚持做好兜底性养老服务工作,“十四五”期间,共计投入发放2.4万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和120余名特困老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共计2369.784万元。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3、全区已建立47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包括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卫生院及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对70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老年人的就医优先、优待、优惠。3 .以点带面推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通过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点线面的连接,初步形成多元参与、服务便捷、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一是促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参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完成11个日照中心、4个农村幸福院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发放民生项目补助资金1157万元。二是打造首个公建民营项目。由财政资金投资4471万元建成区老年公寓,按照养老产业发展改革实行公建民营,引进吉林省幸福里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运营,企业投资4700万元
4、进行改造,2026年6月成立区级养老服务综合指导中心,开展养老行业党建引领、护理员培训、交流论坛等,打造区级养老标准化示范中心。三是积极动员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认真贯彻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十四五”期间我区新增养老机构10家,新增社区日照中心8家,共计新增床位878张。现全区拥有公办养老机构1家,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14家,农村幸福院3处,日间照料中心11处。4 .优质项目带动,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在选址布局方面,鼓励养老机构紧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便于老人就医;在建设标准方面,针对不同规模的养老
5、机构,提出配套医疗服务、配套医疗设施、设立相应护理型床位要求。目前我区各类养老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实现医养结合。一是阳光养老护理中心、沙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油榨社区虹桥日间照料中心3家为医疗机构扩建形成的“医中带养”;二是省级养老医养融合示范项目中铁国际长者服务中心投入项目总投资1.98亿元,实现医疗与养老两大业务板块无缝对接的典型“医养融合”;三是油榨社区日照中心由钢厂职工医院主导建设,采取居家、社区养老与医疗服务相衔接的“养中带医”模式,是省民政厅打造的省级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评估工覆盖油榨社区16个居委会,8943名60周以上老年人。四是指导医疗资源不足的机构与就近医院签订就医协议
6、开辟双向转诊通道,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结对帮扶,为入住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监测和优质诊疗服务。5 .用好惠企政策,多举措为机构纾困解难。抓好养老机构登记备案放管服改革,切实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在规划立项、税收减免、建设运营、卫生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建一批集休闲、健康、旅游、医疗资源、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的有实力、管理规范的养老机构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十四五期间,打造了区福顺康老年公寓、区喜福康养中心等特色项目,推动解决养老服务发展中的
7、难点、堵点、短板等问题,不断在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服务保障民生、带动社会投资等方面下功夫,在“强”服务“强省会”中做贡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二)“十五五”时期的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和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挑战很大。到2025年底,全区常住人口104.78万人(含双龙),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5.3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68%020个乡、街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的有8个街道,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十五五”时期,我区
8、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60岁以上老人将快速增加,高龄、失能、空巢老年人数量和比例将大幅度增加。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加大,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矛盾更为突出,加强养老服务工作迫在眉睫。当前我区面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健全,涉老法规政策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待增强;养老设施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床位不足与高空置率并存;居家和社区养老发展不均衡,机构养老质量不高,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养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不高,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养老人才队伍短缺,为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老年人精神关怀不够,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理念
9、任重道远。机遇很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关于支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实现路径。随着我区积极融入质量强国的发展大局,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为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提供了破题思路。我区列入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32亿联合融资贷款支持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范围,获得世行项目资金1.09亿,这对我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区是全省全市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
10、深度融合发展的“领头雁”、着力打造“宜业”、“健康”、“学在”、“文化”、“宜居”,大健康产业资源禀赋突出,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我区列入综合养老服务试点区,为养老产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融入强省会战略部署,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建立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做好“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惠型和互助性养老,推
11、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二)基本原则总揽全局,积极应对。坚持党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主导、市场指导、社会引导作用,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体系建设,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形成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补齐短板,提质增效。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强设施布局和提质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完善养老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培育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全面落实基本养老服务,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12、适度扩大受益面,逐步实施适度普惠老年福利政策,帮助困难家庭分担供养照料方面的负担,确保老年人依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推动落地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项目;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将提高福利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三)发展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区按照“一二三四五”五位一体的思路打造养老产业和事业协调发展的养老综合服务示范区,建设“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线下线上一体化、医康养护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规模化运营。到2023年全面完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13、建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布局初步形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成改革试点,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实现成果转化,老年人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到2030年全面落实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医康养护”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养老产业总部基地示范引领,政府与市场、事业与产业、国企与社会、养老与康旅“四个关系”更加融合,“甲秀养老、颐养”的品牌更加响亮,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显著提升。专栏1区一二三四五“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1 .制定出台纲领性文件区“十五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区未来五年养老事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2 .制定养老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评定“两类标准”,推动养老行业规范化。3 .建立区级公建综合性养
14、老机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三级设施”,完善规划布局。4 .规范兜底保障、政府引导、市场经营、负面限制“四张清单”,满足多元化需求。5 .筑牢政策支撑、产业支撑、人才支撑、医养支撑“五大支撑”,做强养老产业链。“十五五”时期,市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如下:表1:市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序号指标2023年目标值2030年目标值1开展老年人照护需求与能力评估全区高龄、失能、失智、低保以及空巢、独居、留守等全区户籍老年人评估率达80%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评估率达80%以上2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率(%)501003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60604有
15、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1005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50801009“15分钟”养老服务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完成试点全面建成10特殊困难老人社区探访率(%)10011养老机构护4355理型床位占比(%)12政府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506013养老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率(%)8010014老年大学覆盖面40%以上街道(乡)建有老年大学分校(老年学校),30%以上社区(行政村)建有老年大学学习占八、街道(乡)老年大学分校(老年学校)开办率60%,50%以上社区(行政村)建有老年大学学习点15经常性参与2020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比()16
16、街道(乡)配备社会工作者每街道(乡)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17养老机构配备社会工作者每百张床位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18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408019养老机构入院评估服务达标率(%)10020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达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率()6010021养老机构服100务安全基本规范达标率()22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管率(%)5010023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日常监管率(%)5010024智慧养老示范社区/机构2525老年人友好社区510注:加的指标为约束性指标,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的依据;其余指标为倡导性指标,作为能力评价参考。三、主要任务(一)完善养老保障体系1 .落实特困老人救助供养制度
17、加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其他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将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进一步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困难老年人遭遇到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全面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机制,建立健全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针对分散供养特困对象、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定期探访制度、提供巡防关爱服务。到2030年,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率达到100%,对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进行兜底保障,集中供养率达60%,有集中供养医院的特困人
18、员供养率达100虬2 .落实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按照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落实基本养老服务办法和服务清单,摸清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标准。救助性基本养老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设施一律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同时通过扩大市场参与水平、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坚持个人合理负担等方式,着力推进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到2030年在全区范围内落实基本养老服务制度。3 .建立完善老年人能力和照护需求评估
19、机制根据省级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与照护需求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项目和内容、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轮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等的重要依据。到2023年,对全区高龄、失能、失智、低保以及空巢、独居、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能力和照护需求评估率达80%以上,到2030年,全区户籍老年人能力和照护需求评估率达80%以上。4 .建立失能失智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市失能失智老年人机构照护服务体系,以标准化照料护理机构为依托,以市场化专业化为运营模式,有效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需求。加大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含失智)半失能
20、老年人和特困供养人员长期照护服务力度。鼓励发展包括商业性老年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照护服务需求。到2023年底,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率达到50%。5 .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在满足兜底性养老前提下,其余床位向社会提供普惠养老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失智)、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推动各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挖掘资产潜力,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以普惠型养老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型国有企业。大力发展由政府、家庭、个人合理分摊的普惠养老服务,政府通过提供土地、规划、
21、融资、财税、医养结合、人才等政策支持包,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普惠性养老服务发展,不断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覆盖人群。积极推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增加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为社会普通老年人群体提供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性养老服务。(二)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1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落实省养老服务条例和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5-2035),新建居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无偿交付民政部门使用,明确民政部门在“四同步”中的职责。到2023年,各地新批新建城区、居住(小)区配建养老服
22、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已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的标准配置符合建设使用标准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区企业闲置资源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到2030年,全区城乡社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补齐。专栏2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为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新建、续建、改造的方式,计划在区龙水路115号新建省市区养老康复楼1个;续建1家区幸福里长照之家;盘活工商国企闲置资产改建养老服务机构2个,分别是原纺织楼针织二厂房、原电池厂改造成“工商康养”品牌连锁养老服务机构,并与康养大学校政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省智慧养老育幼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高质量养老管理、服务提供专业人
23、才支撑。谋划推动区老年公寓二期(公建民营)、区安宁养护中心(六医)、中铁铁建城森林康养(中铁集团)、电网康养示范项目(华润健康集团合作项目)、工商康养养老综合体建成落地,形成“东南西北中”的均衡布局。2 .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圈两场三改”工作要求,根据贵安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施方案,发挥区城市核心区位优势,制定区关于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绘制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地图”,打造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区级大型综合养老机构,以“工商康养电池厂养护院”“区幸福里长照之家”为样板标杆。二是建设18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养老 服务体系 建设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