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docx(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卜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规划第一章规划总则6第1节规划背景6第2节规划范围7第3节规划年限7第4节编制依据7第二章回顾与形势分析8第1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8第2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16第3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分析18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21第1节指导思想21第2节基本原则22第3节规划目标23第4节规划指标体系24第四章重点任务26第1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增强生态服务功能26第2节升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35第3节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47第4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高质量保护和高质量发展49第5节强化监测监管,提升环境管理能力5
2、5第6节防范环境风险,确保生态环境安全60第7节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65第8节健全管控手段,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68第五章规划项目与投资72第1节重点工程72第2节效益分析72第六章规划保障措施74第1节加强组织领导74第2节加大资金投入74第3节升级科技支撑75第4节强化评估考核76附表:县“十五五”生态环境规划项目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规划总则第1节规划背景“十五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是中国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
3、转型的攻坚期。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的关键期,也是县立足新起点、推动新跨越,精心描绘发展新蓝图的关键期。县十五五生态环境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实施将有助于县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尤其是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建设美丽奠定良好发展基础。“十五五”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
4、划关乎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未来五年、后污染防治攻坚战时代的发展方向,是落实各项任务要求的重要依据及有效保障。“十五五”时期也是县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也是县深入实施“35542”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加快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开展“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对于推动县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快推进实施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第2节规划范围全域。第3节规划年限基准年:2025年,规划期限:2026-2030年,即十五五时期。第4节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5、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1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4)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15)
6、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16)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第二章回顾与形势分析第1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1)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科学谋划,高位推进求实效。“十四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33553”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以上项目、增投资、强产业为抓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生态
7、建设三大攻坚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奋力谱写新时代跨越发展新篇章夯实基础、赢得主动。开拓思路,持续推进创标杆。近年来,县持续实施“生态美县”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创建成效显著,截至“十四五”末,县已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省美丽县城等,县生态文明建设标杆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凸显。(2)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改革创新,机制健全强保障。积极探索开展自然
8、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公开环境管理信息。颁布实施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强化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加快推进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制度落实,完善区域联防联控、环境执法司法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形成了有效的发展保证机制。低碳发展,转型升级调结构。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抓实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农业生态转型方面,精心打造生态农业品牌,着力打造了综合性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杏林大观园、万家欢蓝莓庄园等一批高
9、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企业蓬勃发展。在生态工业方面,以生态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消耗型项目和企业入驻,建成了全省首个“燃煤零消费工业园区”,实现了清洁能源全覆盖。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把绿色生态环境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产品丰富多元、省内外客源结构有益互补、全域旅游集聚的新格局。在发展新型能源产业方面,大力开展国家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建成了全省太阳能、风能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十四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积下降约16.23%。(3)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三大战役,稳扎稳打显成效。大气污染防治: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二氧化硫
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i0)浓度六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域标准,特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PMIO)年均浓度值为39微克/立方米,满足市对县考核PMIo70微克/立方米的要求。制定了自治县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和自治县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全县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和相关责任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行动,与工信、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发改部门联合印发了自治县“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联勘联审。经过排查,县共有“散乱污”企业13户,
11、关停取缔4户、整合搬迁8户、升级改造1户;开展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排查和治理工作,将9户重点企业纳入第一批深度治理名单,严格要求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四是持续开展VoCS排查整治,经过排查县共有涉及挥发性有机物企业34户,经营户废气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全县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在全市14个县(市)区和6个开发(度假)园区综合考核中综合排名稳居前列。以黑龙潭水库为代表的23个县、乡、村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II类水质2个,占8.7%,III类水质21个,占91.3%。主要河流中,巴江全断面水质稳定保持III类;普拉河水质状况保持稳定,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全县地表
12、水水质状况总体稳中向好,西河、吃水河、东山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制定了自治县2019年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和自治县打赢碧水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严格实施“河长制,开展流域水环境治理,全年巴江河6个断面水质稳定保持III类,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II类。土壤污染防治: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土壤环境基本未受到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全县范围内无金属矿采选企业,县域土壤环境未发现受重金属污染。土壤详查数据显示,县域范围内土壤为红壤,镉、铅、锌、碑的本底值较高,圭山煤矿产煤区存在焦煤、矿渣等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编制自治县打赢净土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自治县2025
13、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完成上级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3项面积指标任务。严格管控和防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并开展动态更新。建立了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用地规划和供地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强化暂不开发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同时,重点推进县历史遗留废渣综合治理及地块风险防控工程,有序开展明云焦化厂和东源煤矿五号井无主废渣堆场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试点。人居改善,科学规划惠民生。一是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持
14、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建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村庄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无害化建设改造,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二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落实和巩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模化禁养工作。在非禁养、限养区内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畜禽粪便污水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从严控制网箱养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装置配套率达到95%o三是着
15、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四是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监管,建立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查处焚烧秸秆、规模化养殖场未落实环保措施等环境违法行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高达到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膜回收率高达到80%o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生态治理,整改到位见实效。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声环境功能区,全面办结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48个。推进“河长清河行动”,完成
16、巴江河县城段、黑龙河俪岛小区段清淤疏浚工程,吃水河、东山沟黑臭水体治理取得实效。营造林5.59万亩,义务植树72万株,石漠化综合治理3.5万亩,清退林地6.35万亩,林业生态建设及森林资源保护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县域环境持续优良。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作为全国第一批石漠化治理试点示范区,通过实施土地治理、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在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然性、整体性、独特性、优美性和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模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示范意义。(4)环境风险安全可控“十四五”期间,全县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安全可控。工业源环境风险防范方面
17、结合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挥发性有机物调查、涉危企业清单、“三磷”专项排查等清单开展工业源调查工作,依托二污普信息管理平台,工业企业环境基础信息得到全面补充,企业排污实时监测数据真实有效,工业企业环境风险应急机制健全,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逐年提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防范方面,先后编制了市县黑龙潭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技术报告、县“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县100O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县100O人以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针对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风险,印发了自治县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整治方案,
18、辖区内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防范安全可控。医疗废物处置安全得当,县人民医院、天奇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机构产生一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主要危险废物产生源均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理置合同,社会办医疗机构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统一交县人民医院统一收集、处置。“十四五”期间,全县产生的危险废物全部得到了安全处置。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其收支、贮存、运输、处置的全过程,都必须严格办理环境保护审批手续,使全县产生的危险废物处于监管受控状态。同时,注重医疗机构废水治理,前述各医疗卫生机构均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医疗废水全部做到了达标排放。加强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
19、防治和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处置措施。(5)环境治理能力稳步升级生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扎实有效。重点开展了水环境治理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脆弱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领域工作,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建立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健全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企业环境应急装备和储备物资应纳入储备体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按县级工作职责配备相应工作力量,加强县级行政监管、执法、督察工作力量,保障履职需要,确保同
20、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相匹配。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统一监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和管理体制、激励约束并举的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体系。结合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充实县和乡镇(街道)环境监察力量,加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了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推进跨行政区域环保机构试点。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农村环境治理体制。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自动在线监测相结合的环境监测体系,建成全天候、多区域、多门类、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质量预
21、报预警。按照县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落实网格化管理体系。按国家、省统一部署,分行业、地区、时限核发排污许可证,实现“一证式”管理,逐步健全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生杰环境治理法治建设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世界地质公园、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排污许可、资源综合利用、空间规划、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了环保执法规范化、效能化长效机制。持续保持环境执法工作的高压态势,完善环保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有奖举报、环保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强化环保与司法联动,加大环境污染违法案件的处置力度。第2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1)生
22、态环境分区分类引导机制尚不健全县已有生态环境分区以行政单元为基本单元的分类过于粗糙,分区缺乏统一规范,管控分级较为粗略;生态环境空间综合管理手段较缺乏,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不足;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原则、思路不清晰,效能不足,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刚性不足、全域管控缺失、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技术方法待完善以及与其他部门空间规划难以融合等。诸多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研判,亟需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资源本底支撑条件出发,系统构建“指标+空间”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难度较大近年来,县全面开展水环境
23、综合防治,强化污染治理设施全过程监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且保持稳定,巴江、普拉河、长湖、月湖等地表水体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黑龙潭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II类标准,在全市开展的水环境水质排名中连续多年稳居前列。同时全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县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五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稳步推进,土壤修复工作有效推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三期叠加(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关口,污染防治仍需攻坚并长期发力,特别是在河流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水管网系统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难度大的问题上狠下功夫,未来一段时间,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面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生态 环境保护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