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docx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2019/12/11 场馆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收集、保存和陈列,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欣赏、研究等目的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1。基于场馆资源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相比,优势在哪?本文将从其优势入手,进而介绍馆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以期为馆校合作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供参考。一、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一)场馆丰富的德育文物资源可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场馆具有丰富的德育文物资源。它收藏了一个地区不同时期当地人民所遗留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这个地区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反映了这个地区的
2、风云事件与伟大变革,是学生研究、理解家乡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主要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革命精神的主要媒介。这些文物资源包括青铜、书画、碑文、瓷器、石器、佛像、革命先烈遗物等,它们时间跨度大,地域性显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也是德育课程最具说服力的帮手。如,学生在教材中了解到革命先烈的故事后,辅之以博物馆革命先烈的真实书信、日记等,可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认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博物馆直观形象、生活化的德育文物资源能有效弥补学校德育抽象化、符号化教学内容的不足。(二)场馆多样化的德育活动资源有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课程实践往往以教师讲
3、授、学生接受的知识性教学为主,虽然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即道德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而忽视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然而,这对于道德实践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体验式教学通过具身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产生相应行动。场馆内丰富的藏品、展览和现代化设备可以用来设计多样的德育活动,以实现体验式德育教学。如,教师可根据真实历史资料将革命英雄事迹创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和爱国情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场馆的现代化技术设备设计动手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与展品进行“互动”,鼓励其情感的自由表达。(三)场馆独特的道具资源可增强德育课程的趣味性场馆内还有大量
4、德育道具资源,具体包括图片、文字、影音资料等。场馆道具资源是除场馆文物资源外最直观的德育资源,也是仅次于文物资源外利用率极高的博物馆德育资源。大部分教师也会在德育课堂中运用图片、影音、文字等辅助教学,然而,这些图片展板和影像资料受制于沉闷的德育课堂空间与封闭的德育环境,在德育课堂上效果甚微,收获不大。但当教师将教学的场所移步到场馆,配合场馆自由开放式的教学空间,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场馆借助高科技将声音、图片和影像结合在一起,相得映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震撼,在加深记忆的同时又如同看电影一般新奇有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德育教材平白直述的枯燥性。二、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
5、课程的开发步骤(一)选定课程主题课程主题需融合学校教材与场馆的共同教育内容。下文将以山西博物院和Y学校合作开发设计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校本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发现,山西博物院立足于“晋魂陈列”,通过场景模拟、学习单、教育资源包、动手体验活动、线上动画视频等综合手段,将晋文化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家乡历史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二)确定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目标不宜过多,但要在考虑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学情特点。馆校合作开发设计的校本课程分别在校内、馆内两个场域中开展,其课程
6、目标各有偏重(见表1)。(三)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校内部分的课程内容集中在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学生需要在校内学习中国地图基本知识以及辨别家乡地理位置等内容。场馆部分的课程内容要在基于学校德育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结合山西博物院特色德育资源进行设计,要尽可能发挥场馆德育实物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做到基于课堂内容,又不止于课堂内容。三、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课前:馆校双方明确定位,核定目标馆校合作下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涉及学校和场馆两个主体,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以实现通力合作效用最大化。校内部分的课程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学校作为有组织
7、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场域,以高效的知识传授见长。然而,学生除了掌握知识以外,没有养成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远远不够的,馆内部分的课程目标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校德育教学的不足。场馆作为极具开放性、实物性、体验性、情境性特征的教育场域,其能通过借助实物、多媒体技术设计相关情境,促使学生在亲历家乡真实场景或情境中实现情感共鸣和态度转变,唤起其相应的家乡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课中:以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性馆校合作的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延展等若干环节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学情需要和兴趣爱好,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德育 校本 课程 开发 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