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为加快推进市“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各项指标运行良好,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3.41%。下降至2025年的1.9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5.24%。下降至2.8,孕产妇死亡率18.27/10万下降至9.33/10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3.6%,提前达到2025年目标值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25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6
2、21个,比2015年的521个增加100个。全市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451张,比2015年的3076张增加1375张,年递增8.94%,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床位1332张,比2015年1145张增加187张。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项目28个,总投资3.44亿元。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初步形成,IO0%行政村设有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艾滋病防治工作全市排名连年提升,2026年获全市第一名。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国家中医药局授予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全区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2015-2025年)突
3、出成绩集体。慢性病防治体系不断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胜利,“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方针和“动态清零”总策略得到有效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实行公立医院改革,全市公立医院补偿率均达到100%,累计减少药品加成约1.66亿元,减少群众医药费负担约1.66亿元,个人卫生支出比重持续下降。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逐步缓解,实现对未脱贫户和在两年扶持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和门诊特殊慢性病兜底保障报销比例到90%以上。市自2026年7月在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启动DRG付费,据统计,三级医疗机构2025年与2121年比较,CMI从1.46升至1.59,二级医疗机构2
4、025年7-11月与2026年7-11月比较,CMI从0.98升至1.08。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从2015年的6.18天上升到2025年9.69天。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构建了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共录取68名订单定向医学生,累计培养全科医生159人,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1.77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一名全科医生。分批次组织全市574名乡村医生完成市为期3个月在岗脱产培训。学科专科建设不断加强,已打造市级重点学科3个。妇幼健康工作稳步推进,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
5、亡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指标优于全国全区水平,推行全方位孕产期保健服务工作,婚前医学检查率达99.87%。不断加强生育政策服务管理,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奖扶金兑现率达100%。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25年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中医独特优势日益彰显。(二)发展形势发展机遇。“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实施“强首府”战略、着力构建“首府医疗卫生中心”空间战略布局的开局时期,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强首府”战略对卫生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作为市管辖的唯一县级市,要在建设美丽、健康、打造创新型副中心城市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中医药事业为国民健康发展提
6、供新方向。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将成为卫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使医院不断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升级。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和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落地及DRG付费等政策的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对医院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大数据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动力。互联网+、区块链、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应用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面临挑战。同时,制约我市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仍待加强
7、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疾病防控体系带来新挑战,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涌现,常见传染性疾病(乙肝、肺结核)及多发传染病(水痘、流腮、)时有发生,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迫在眉睫。疾控和卫生监督体系弱化,人员匹配、业务用房、设施设备不足。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较为落后,职业病防治有待进一步提升。采供血供需矛盾持续存在,血液采集增幅相对滞后于病床需求增幅。院前急救工作发展不平衡,乡(镇)卫生院尚未全面建设院前急救点。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乡(镇)卫生院妇幼网底薄弱,基层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妇幼保健院能力建设亟待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困难,服务中
8、心试点后存在后续配套工作政策不足、早期教育缺乏、项目支付费用高、民众无法负担等问题。老年健康支撑体系不够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老年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水平学科专科缺乏。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偏低,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情况普遍存在,大医院的虹吸效应明显,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仍有待加强。公立医院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医共体各单位之间信息未能共享,检验检测结果未能互认。农村免费定向订单生供不应求,村医老龄化加剧。基层医务人员流失大,招人难。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尚未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社保支出负担重。市级医院、乡(镇)
9、卫生院一些重大项目因用地、资金等原因推进困难。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全面推进健康建设为引领,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统筹安全和发展,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医防融合,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更加注重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发展方
10、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面实施八大融合发展战略,为市加快建设“四个城市”提供卫生健康标志性新成果,为实施“强首府”战略、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奠定坚实的卫生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健康优先,共建共享。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推动卫生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主人翁意识,推进健康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以基层和资源布局为重点,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质量,促
11、进均衡。坚持高质量发展,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现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卫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公益性导向,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推动卫生健康治理数字化转型。统筹兼顾,系统整合。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建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培育特色医药产业。(三)发展目标全面加强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为建设首府医疗卫生中心夯实
12、基础。到2030年,健康行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实现发展更安全、生活更健康、服务更优质、治理更现代化,实现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到2035年,人均预期寿命不低于80.5岁,全面建立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和能力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打造健康建设示范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领先水平。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不低于79.5岁,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5岁以下儿
13、童死亡率控制在6.3%。以下。城乡居民健康服务获得差异进一步缩小,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健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一创建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供给。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基本建成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并重、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教学科研楼、传染病住院楼和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市疾控中心整体搬迁(二期)、校椅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公卫和门诊综合楼及陶珏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及诊疗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完成市中医医院整体搬迁,规划建设市人民医院高铁新城分院、六景分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
14、进那阳、六景等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工程,完成那阳镇卫生院与敬老院的资源整合、六景镇卫生院住院综合楼建设,完成原横县血防站旧址纳入陶珏镇中心卫生院建设用地;通过征收划拨或置换医疗机构周边土地等方式拓展百合、峦城、陶坪、校椅、云表、南乡、六景、新福、石塘、莲塘、马山、平朗等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空间。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明显提升疾病防控水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精准化、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推动30项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实施见效。构藻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打造三级立体应急救援网络。健全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的公共卫生与医疗应急保
15、障体系,努力满足突发疫情等公共安全保障需要。完善城乡传染病救治网络,推进公共设施平急两用,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一打造创新型健康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转变和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健康服务全过程。加快推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推动非公立医院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基本形成。创新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发挥八大融合改革合力。持续深化“三医联动”和系统集成改革。综合发挥“医防融合、平急结合、医养结合、医育结合、中西并重、医教协同、互联网+医疗融合、科卫协同”改革合力,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卫生健康治理
16、机制。“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主要指标指标2025年2030年2030年值2030家值人均预期寿命(岁)78.7879.5左右79左右78.9-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同比例提高同比高孕产妇死亡率(/10万)9.33141414.婴儿死亡率(%。)1.96555.z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86.36.3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5.0615151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91.591.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6.728252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三464038.5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1.1420以内858585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17、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909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90909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854.5左右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6.08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力争降低0.5分点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45.457060三60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94.2690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7左右27左右27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68.46%三85%三70%85%70%859709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087
18、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10085比例(%)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万亿元)年均增速8.5%0.5万亿元11.亿元三、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一)改革疾控体系运行保障机制着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以市疾控中心为枢纽,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大力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和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到2030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强化人群监测预警、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教育、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监督与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等职能。明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和人员经费投入保
19、障机制,纳入市财政预算予以统筹安排,提高保障水平。优化岗位设置,结合我市事业编制总量及财政承受能力,依据国家标准合理核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加强人员力量配备。(二)创新医防融合机制推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推进疾病预防和连续管理,实现防控关口前移。探索建立医防融合培训和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推动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探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参与县域医共体工作,疾控中心与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市人民医院签订医防联盟合作协议,强化医疗和疾控中心之间的业务协作和职能衔接工作。落实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建立履职清单制
20、度并将履职情况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增强公立医院应对处置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逐步建立权责清晰、医防协同、运行高效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运行新机制,提供集预防保健、疾病监测、疾病救治、应急救援、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市-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强化和明晰乡(镇)公共卫生管理职责,推动村委(社区)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以高血压、11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基层医防融合,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制度化。市级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室,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
21、配备1名专业公共卫生医师。(三)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平急结合,构建上连市、下接乡(镇)的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网络体系。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呼吸道和肠道门诊,在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筛查哨点。强化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具备2小时完成现场检验检测、24小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的设备配置;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建设,推动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项目立项建设。加强艾滋病检测网络实验室建设,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艾滋病病毒检测筛查实验室覆盖率达95%以上,
22、乡(镇)卫生院设立艾滋病检测点覆盖率达100%。按分期分批原则,完成对乡(镇)卫生院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落实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和风险评估制度。依法依规落实医疗机构疫情信息报告责任,建立相关激励和免责机制,畅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疑似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的渠道。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建设高效协同、上下联动的公共卫生应急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统一指挥平台和覆盖市、乡(镇)两级的应急指挥中心,强化应急指挥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和培训演练,修订调整公共卫生应急预案、采供血应急预案,建立储备医院、大型公共设施紧急转换为医疗设施的应
23、急预案。根据国内外传染病流行趋势及我市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确定2项演练内容,至少组织1次多部门参与的贴近实战的综合性模拟演练活动。重点演练应急处置流程、部门协同配合、关键技术要领等。(四)健全公共卫生救治体系积极推进紧急救援网络和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功能完善、平急结合的救治体系。完善批量危重症伤员收治基础设施和指挥设备条件,强化医疗救援信息联通,提升区域严重创伤和多发伤害综合救治能力。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市院前急救医疗体系改革,健全城乡院前急救网络和站点,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推进急救中心标准化建设,初步实现城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生 健康发展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