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docx
《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IBI家标准GB/TXXXX-XXXX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ofjointpreventionandcontrolforurbanfluvialandpluvialflood(征求意见稿)请将你们发现的有关专利的内容和支持性文件随意见一并返回XXXX-XX-XX发布XXXX-XXX-XXX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戈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符号2I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计算2I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计算25总体要求2;1总体原则2KD技术手段3协调机制36雨水情监测预报3I监测预报内容3,,雨水情监
2、测3R5雨水情预报47外洪内涝风险分析471外洪风险分析47,内涝风险分析57q组合风险分析5,风险等级58洪涝防控措施61总体要求7、)工程范围7-,预排预降7:联排联调7附录A(规范性)城市洪涝组合风险值计算方法1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淮
3、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家宏、李琛亮、王佳、梅超、周晋、刘广奇、高希超、焦莹、倪洁、安会静、李永坤、程宸、李瑞栋、宋天旭、靳文波、邵薇薇、杨志勇、丁相毅、陈邦慧、鲁帆、于赢东、裴羽佳、王棚飞、张波、张鑫。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暴雨洪涝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城镇化地区分布着密集的人口、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在流域外洪和城市内涝组合作用下,灾害损失及影响呈现倍增、放大效应。在城市防洪排涝的工作实践中,有关部门对于洪涝耦合作用机理以及联防联控重
4、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鉴于洪涝联防联控是一种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非工程性技术措施,需要有统一的技术规程指导,因此提出编制本文件。本文件在编制时,系统调研了国内外城市洪涝防控领域的业务运行系统及其调度应用规程,梳理了我国现行气象、水文、防洪与治涝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性技术文献资料,吸纳了当前最新的气象卫星、测雨雷达观测技术和洪涝智能预报、数字挛生推演技术在城市洪涝灾害防御领域的成熟应用成果。本文件对城市洪涝联防联控的总体要求、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内涝风险分析、洪涝防控措施等作出了统一规定,对监测预报的数据要求、外洪内涝风险等级以及不同风险等级下的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业务实施进行了规范,对统筹城市
5、防洪排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城市应对极端暴雨洪涝事件的综合能力。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洪涝联防联控的总体要求和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内涝风险分析、洪涝防控措施调度等业务的技术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应对城市外洪、内涝及洪涝组合风险的雨水情监测预报、风险分析、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984短期天气预报GB/T22482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T27956中期天气预报
6、GB/T27966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指南GB/T28592降水量等级GB/T28594临近天气预报GB/T33669极端降水监测指标GB/T33703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GB/T35228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GB/T39195城市内涝风险普查技术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201防洪标准GB/T50587水库调度设计规范GB51079城市防洪规划规范GB51222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SL21降水量观测规范SL/T34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483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SL/T818流域防洪工程联合调度方案编制导则3术语和定义
7、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城市洪涝联防联控jointpreventionandcontrolforurbanfluvialandpluvialflood统筹运用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内涝风险分析、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等手段,对城市外洪和内涝进行联合防控。雨水情rainfallandfloodsituation雨情、水情的统称,雨情主要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范围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水情主要包括水体水位、流量、水量等水文要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城市洪涝风险等级risklevelofurbanfluvialandpluvialflood对城市外洪、内涝及外洪影响排涝、排涝影响行洪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8、得到的外洪风险等级、内涝风险等级和洪涝组合风险等级的统称。预排预降pre-draingeandpre-lowering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风险,通过调度闸坝泵站提前降低城市河网水位、水库预泄等措施,腾出防洪滞涝的调蓄空间。联排联调jointdrainageanddispatching为缓解城市洪涝风险,降低洪涝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湖库、河道、蓄滞洪区、闸坝泵站、滞涝区等的联合调度,增加洪涝水蓄、滞、排综合能力。4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1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计算Rz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ZW外河水位;ZP城市内涝自排口高程。4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计算Rq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Qx内涝外排需求流量;Q
9、y外河允许排涝流量;W内涝水量;T排涝时间;QD在保证本河段及下游河段安全的前提下城市可通过的最大洪水流量;Qm洪峰流量。5总体要求1总体原则城市洪涝联防联控应在保障流域整体防洪安全的基础上,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根据城市洪涝保护对象的要求,科学制定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方案和措施。勺?技术手段城市洪涝联防联控宜建立系统平台,采用数字挛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演洪涝风险影响和预排预降、联排联调应用效果,支撑洪涝调控决策。41协调机制城市洪涝联防联控应建立信息互通共享、部门联合会商、工程联排联调等协调机制。6雨水情监测预报A1监测预报内容雨水情监测预报应依据城市及所在流域降雨特征、水文地理
10、特征、城市洪涝联防联控的工程设施,确定雨水情监测站点、监测要素、监测方法、监测频次以及降雨、洪水、内涝预报内容等。A)雨水情监测6.2.1 监测手段雨水情监测应考虑雨、洪、涝等致灾因子,监测方式可包括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测雨雷达、气象站、降水量站、水文站和水位站等。6.2.2 监测布局雨水情监测宜在暴雨易发区域加强天气雷达、测雨雷达建设与组网应用;优化气象站、降水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的站网布局,强化视频监控站点应用;监测应覆盖洪涝风险区域、关键断面和易积滞水点。站网布局应按照SL/T34相关规定执行。6.2.3 雨情监测雨情监测宜包括云中雨的监测和地面降水的观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利用气
11、象卫星,监测降水强度、面积、趋势走向、垂直结构等信息,并补充监测天气雷达、测雨雷达监测范围外的雨情,支撑降雨预报;宜将不同波段天气雷达、测雨雷达组网进行协同监测,提供降水量、降水强度、风场、降水云团的垂直结构和运动状态等信息;b)应利用气象站和降水量站对地面降水进行观测,气象站降水观测应按照GB/T33703和GB/T35228相关规定执行,降水量站观测应按照SL21相关规定执行;c)降水量等级划分应按照GB/T28592相关规定执行;极端降水监测指标按照GB/T33669相关规定执行。6.2.4 水情监测水情监测应包括洪涝联防联控范围内的水位、流量和涝情监测,并符合下列规定:a)水位、流量监
12、测应包括河道关键断面及工程关键节点,沿海城市还应监测潮水位和风暴潮涨落过程等,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应按GB/T50138和GB50179相关规定执行;b)涝情监测应包括城市易涝点、积水点和滞涝区等的积水范围、积水深度、积水持续时间,涝情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应按照GB/T39195相关规定执行。6.2.5数据要求雨水情监测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及合理性,满足相应频次、空间分布要求,便于监测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应用,并符合下列规定:a)降水量观测记录应采用北京时间,日降水量以8时为日分界,即从昨日8时至今日8时的降水量为昨日降水量;b)应记录日最高水位、最大流量,日平均水位和流量的计算时段为当日。时至
13、24时;c)积水过程监测应记录最大积水范围、最大积水深度及积水持续时间。A1雨水情预报6.3.1降雨预报降雨预报应包含延伸期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以及临近天气预报,参照GB/T28594、GBT21984GB/T27956GB/T27966相关规定执行,并应包含以下内容:a)综合运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测雨雷达、气象站和降水量站等雨情监测信息辅助降雨预报;b)预报结果应包括未来降雨可能出现的时间、区域、降雨量、降雨量等级等信息;c)城市所在流域预报应考虑流域内的地形、水系、土壤、土地利用等对降雨的影响,提供覆盖流域范围网格化降雨量和流域面雨量,支撑流域洪水预报;d)
14、城市尺度预报应在流域尺度预报结果基础上,考虑城市人为热排放、建筑拖曳等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局地降雨的影响,提供覆盖城市范围的网格化降雨量,支撑城市内涝预报。6.3.2水文预报水文预报官开展流域洪水、城市内涝叠加情景的联合预报,按照GB/T22482相关规定执行,并符合下列规定:a)洪水预报可依据历史和实时的雨水情监测数据,综合应用产汇流模型、洪水演进模型,针对城市洪涝叠加影响的关键风险点位,对洪水过程及洪峰水位、洪峰流量、峰现时间等洪水特征值进行预报;b)内涝预报可依据历史和实时的雨水情监测结果,综合应用城市水文模型、一维水动力和二维水动力模型,针对城市洪涝叠加关键风险点位,对积水范围、积水深度、
15、持续时间等进行预报。6.3.3应急测报当城市发生外洪内涝,必要时应合理增设应急监测断面,加密测次,利用“以测补报”等措施对水文预报成果进行滚动修正。6.3.4数据要求应将气象预报和水文预报相融合,深化气象、遥感卫星数据应用,构建耦合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的水文预报模型,延长洪水、内涝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7外洪内涝风险分析71外洪风险分析根据雨水情监测预报结果,结合防洪工程防御能力,适时分河段分析外洪风险,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包括水文分析、外洪淹没分析、洪水影响分析等;b)应考虑上下游防洪工程启用条件,包括水库、蓄滞洪区、水闸、橡胶坝等工程设施;c)水文分析应重点分析水文断面洪水过程、洪峰水位、
16、洪峰流量、洪水总量等要素;外洪淹没分析应重点分析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时长等要素;洪水影响分析应重点统计洪水淹没区域的人口、房屋、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等要素;d)应重点分析漫堤、溃坝风险及淹没影响范围;e)应划定洪水风险区域,并按照SL483相关要求绘制洪水风险图。79内涝风险分析根据实测降雨和预报降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数值模拟、机器学习等方法适时分区域分析内涝风险,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包括城市水文分析、内涝积水分析等;b)应考虑海绵设施、雨水调蓄工程、公园及公共绿地内的低洼区域、河湖水系等对涝水的渗、滞、蓄、排作用;c)应重点分析积水范围、最大积水深度、积水历时等要素;d)应重点分析历
17、史积水点位、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低洼区域的内涝风险;e)应划定内涝风险区域,并绘制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图。71组合风险分析1 .3.1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分析外洪影响内涝应分析流域外洪水位顶托和山洪等外水入城对城市内涝的影响,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分析内涝自排口高程与外洪水位的关系,确定外水顶托对城市雨水管网系统排涝的影响程度;b)有山洪等外水入城时,应分析外水进入后对城市内涝积水的影响;c)应分析水库等防洪工程不同调度运行方案下对外洪水位及内涝外排的影响。2 .3.2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分析内涝影响外洪应分析城市排涝流量叠加洪水流量对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分析内涝外排流量需
18、求及外河允许排涝流量,确定内涝外排对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程度;b)应分析城市排涝设施(泵站、水闸和河道应急排涝设施等)不同运行工况下对城市内涝及外河行洪的影响。3 .3.3洪涝综合风险图应按照内涝集水区、排水口和河湖位置关系分区域分河段进行洪涝组合风险分析,划定洪涝风险区域,绘制城市洪涝综合风险图。74风险等级7 .4.1外洪风险等级应结合防洪工程防御能力,按照河道水位与防护工程相应控制水位的关系,将外洪风险按河段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并符合下列规定:a)河道水位不超过警戒水位,划定为低风险;b)河道水位高于警戒水位并不超过保证水位,划定为中风险;c)河道水位达到或高于保证水位,
19、划定为高风险。8 .4.2内涝风险等级应综合考虑城市生命线工程、地下空间、低洼区域和居民安全等要素,将内涝风险等级按照内涝积水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按区域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内涝积水对正常行车造成影响,可致道路通行速度显著降低,引发交通拥堵,但不危及行人安全,划定为低风险;b)内涝积水超过普通轿车排气口高度,可致行进中的车辆熄火,导致交通瘫痪,对交通和居民出行安全造成影响,划定为中风险;c)内涝积水可致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进水,威胁民用设施安全,对居民生活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划定为高风险。9 .4.3组合风险等级10 4.3,1等级划分方
20、法参照图1城市外洪内涝风险分析坐标系,以外洪影响内涝风险值(AZ)、内涝影响外洪风险值(RQ)为横纵坐标,对城市外洪、内涝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基于横轴、纵轴划分的四象限将城市洪涝组合风险分河段分区域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个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a小于等于O并且AQ小于等于O时,此时外洪、内涝相互影响可能性较小,划定为低风险;b)当a大于O并且AQ小于等于O或a小于等于O并且AQ大于O时,此时外洪影响内涝或内涝影响外洪单一风险占主导,组合风险等级划定为中风险;c)当a大于。并且AQ大于O时,外洪影响内涝、内涝影响外洪矛盾突出,划定为高风险。图1洪涝组合风险分析坐标系11 4.3.2
21、RZ计算方法a计算方法按照附录A执行。12 4.3.3RQ计算方法RQ计算方法按照附录A执行。A1总体要求根据不同的洪涝风险等级,在场景推演和趋势预测的基础上,采取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措施,防范化解城市洪涝风险。R5工程范围纳入城市预排预降和联排联调的防洪和排涝工程设施宜包括湖库、河道、蓄滞洪区、闸坝泵站、滞涝区等。ft1预排预降13 3.1实施原则城市洪涝发生前应采取预排预降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处理好不同控制水位下预排预降响应时间和洪涝风险来临时间的关系;b)根据实时洪涝风险,动态修正风险等级,适时调整预排预降方案;c)有序组织预排预降,避免造成下游水位陡涨或峰值流量增加。14 3.2
22、调度实施预排预降应统筹运用湖库调洪能力、外河行洪能力、内河排涝能力、泵站强排能力和管网排水能力,采取预降水位、预泄流量等措施,腾出防洪滞涝的调蓄空间,并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明确预排预降的水量分配和时序控制要求;b)宜根据雨水情监测预报、外洪风险、内涝风险以及洪涝组合风险分析结果,制定预排预降启动阈值和预降幅度;c)应评估下游承泄能力,防止预排水量叠加暴雨引发新的险情;d)预排预降调度宜采用重力自排,无法满足要求时采用泵站强排。ft联排联调15 4.1实施原则应根据城市洪涝风险等级,协调各类工程设施运用次序和时机,按照GB51079、GB51222GB/T50587和SL/T818的有关规定制
23、定联合调度方案,进行防洪与排涝的联排联调,并符合下列规定:a)应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流域与城市的关系,单个工程与工程体系的关系;b)应在确保工程自身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参与城市洪涝联排联调,发挥工程防洪排涝作用;c)应根据实时洪涝风险,滚动修正风险等级,适时调整工程的运行状态,最大程度降低洪涝风险;d)城市洪涝联排联调结束后,应及时对相关工程和设施进行检修,恢复常态运行。16 4.2外洪风险调度实施17 4.2.1低风险调度应发挥河道的行洪能力,按规则调度拦河闸坝等,适时利用水库调蓄洪水。18 4.2.2中风险调度应发挥河道的行洪能力和水库的调蓄作用,优化调度拦河闸坝,降低河道水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洪涝 联防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