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ppt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ppt(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学习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居住区有一个较全面的、正确的概念的初步的认识课程内容居住与居住区规划,主要包括居住、公建、道路、绿化,外部环境的规划及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概念;居住、社区的概念;人类居住的环境研究;3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工出版居住区规划图集居住区规划图集宋培抗中国建工出版建筑设计资料集建筑设计资料集3 3(第二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12341、居住区 居住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2、居住区的构成 居住区包括住宅、道路、
2、绿地,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体育、服务、教育、管理等内容。3、居住区规划 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居住区概念居住区概念1、居住区形式的演变居住区形式的演变 1)1)里:里:周代 2)2)闾里:闾里:秦汉,面积 1平方里(约17hm2)3)3)里:里:三国,面积约30hm2,4)4)坊:坊:唐,350步x350步(约27hm2)650步x550步(约80hm2)5)5)街巷:街巷:宋,商业街和坊巷 6)6)胡同:胡同:明清,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地段,间距约70米。7)7)里弄:里弄:18401949年,街道两侧分弄,弄两
3、侧分里。8)8)邻里单位: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C.A.佩里提出)9)9)扩大街坊:扩大街坊:50年代(前苏联)10)10)居住小区:居住小区:50年代末,由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划分11)11)居住区:居住区:由多个小区组成12)12)综合居住区:综合居住区:居住和工作相结合(生产型、办公型、商业型等)居住区历史演变居住区历史演变2、建国、建国50年居住区规划的特点年居住区规划的特点 1)1)5050年代:年代:规划理论:借鉴国外、结合国情 规划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结构形式:初期采用邻里单位,后期推广居住小区 建设体制:统建制,“成街成片,成组成团”2)2)60706070年代:年代
4、60年代初:注重环境,提高密度,继承传统 60年代中:取消规划,出现散、乱、差 70年代后:多层高密度、点条穿插、利用地形 3)3)80908090年代:年代:体制:福利型商品型,设计粗放型小康型 规划:多样化 结构:重视人的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塑造,强化邻里院落,淡化组团设施 功能:商业设施由服务型经营型,小区服务网点由内向型外向型 思想:“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1、雅典宪章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组织结构(1)、18世纪工业革命引发城市形态变革a.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b.打破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产生了”城市病”(2)、根治”城市病”20世纪20年代,国际建协(CIAM)雅典宪章-城市逐渐脱
5、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迈进雅典宪章:追求-a.明晰的城市组织结构(四大功能)b.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c.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表现: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为严整的几何性功能区,城市呈纵向树形纵向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组织等级化组织体系.雅典宪章与邻里单位雅典宪章与邻里单位2、邻里单位、邻里单位1929年 美国 佩里(C.Perry)1)、以一个小学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人口规模(约1000户),四周交通道路为界,不被穿越,内部设置公用设施,日照通风良好.2)、等级化:(1)百家住宅-邻里单元(2)几个邻里单元-邻里单位(3)几个邻里单位-城市次中心(哈罗新城)居住区道路,绿地,公用设施等,由小
6、至大,等级化梯度等级化梯度形成中心体系.服务设施居中住宅,道路,绿化,公建划分明确,不交叉道路宽度,绿化分配等级化住宅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密度经过精确计算,达到理性.例:斯坦因“雷德朋”街坊模式苏联居住小区模式居住形态与居住区环境居住形态与居住区环境居住区环境居住区环境居民需求居民需求 生理需求:最基本的需求。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生理需求:最基本的需求。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没有噪声干扰、要求冬暖夏凉。没有噪声干扰、要求冬暖夏凉。安全需求:包括个人私生活不受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安全需求:包括个人私生活不受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遭受伤害和损失等也是一种
7、求生存的基本需求。失等也是一种求生存的基本需求。社交需求:人与人的接触、邻里关系、互助友爱等社会交往的需求是文社交需求:人与人的接触、邻里关系、互助友爱等社会交往的需求是文明社会中避不可少的人类活动。离开社会交往城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明社会中避不可少的人类活动。离开社会交往城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休闲需求:指的是闲暇时间如何消遣。休息、游戏、文艺、体育、娱休闲需求:指的是闲暇时间如何消遣。休息、游戏、文艺、体育、娱乐等,个人爱好不同,内容十分广泛。乐等,个人爱好不同,内容十分广泛。美的需求:不仅指赏心悦目景观等环境的美,还指在这样的空间里美的需求:不仅指赏心悦目景观等环境的美,还指在这样的空间里
8、人们感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产生一种自豪感,不禁令人自觉的尊重别人们感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产生一种自豪感,不禁令人自觉的尊重别人并受到别人的尊重。美,就是生活。人并受到别人的尊重。美,就是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 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1方便人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与质量 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合理,各项用地联系方便;道路
9、顺捷、交通方便、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并有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以及闲暇时间利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幼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生活需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2舒适健康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居住区选址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远离污染源和强烈噪声源。住宅建筑功能质量完善,居住环境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无噪声干扰;设备先进、生活能源供给充足、生活水质好,无次生污染;有较高的环境绿化水平、良好的小气候,空气新鲜
10、洁净。在增强自然生态的同时,有条件应利用太阳能、风能雨水等自然资源,并对生活有机废弃物再生能源进行再循环利用,提高居住区自然平衡能力,使之具有健康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3安全居住社会环境与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定,以及居住区各功能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 居住区的社会安全应周密考虑安全防卫、物业管理、交通安全、社会秩序、人权保障、邻里关系等。居住区各功能系统要配套完善,保证正常运转及防灾抗灾的能力。规划还需满足领域与归属、私密与交往、认同与识别等生理与心理需求。社区服务为居民分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使人们安居乐业。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居
11、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4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境沟通与交融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赏心悦目,建筑形式与环境协调并具特色;空间丰于层次和变化、绿化和建筑交织、色调和谐协调;整个居住环境统一完整,具有较高的文化晶位和审美境界,使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潜移默化,培养品格,陶冶情操。识别与归属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则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
12、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文化与活力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通过有形的设施,无形的机制建立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它包含了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和居住氛围的营造等。生态优化原则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
13、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共享社区原则 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局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居民在择地居住时,景观环境的优劣是主要的决策因素之一。要达到景象共享,可以根据用地条件,通过形态与空间的合理布局所形成的景象通视来实现。不同特征的景象区段增加了
14、住户的选择性,同时也更富有人性。营造一个带风景的社区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类型与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竖向设计管线综合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规范讲解规范讲解类型与规模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235公顷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
15、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65公顷。3.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下一页第三节系统构成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
16、区、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的密度。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具体来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
17、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住宅组团内一般应设有居民委员会办公室、卫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托儿所、活动休息场所、小块公共绿地、停车库等,这些项目和内容基本为本居民委员会服务。其他的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不同的特点按照服务半径在居住区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来组
18、织居住区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又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上海康建新村居住区,上海康建新村居住区,为居住区为居住区住宅组团住宅组团二级结构二级结构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上海曲阳新村居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住区,为为居住居住区区居住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住宅组团三级结三级结构构国内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北京五路居居住区,北京五路居居住区,为为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二级结构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立陶宛拉兹季那依居住区,立陶宛拉兹季那依居住区,人口人口4.5万,由万,由4个个居住小
19、居住小区区组成组成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英国哈罗的一个居住英国哈罗的一个居住区,由区,由3个个居住小区居住小区组组成成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莫斯科西南区居住区莫斯科西南区居住区设计竞赛方案之一,设计竞赛方案之一,人口人口2万,由万,由17个个居住居住组团组团组成组成国外居住区规划结构实例日本大阪南港居住区,日本大阪南港居住区,人口人口4万,由万,由4个个居住居住小区小区组成组成空间层次与组合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考虑因素: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
20、度和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返回居住密度在住宅区规划考虑的基本因素中,居住密度是一项重要的量化控制指标,它对居住环境的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空间与布局形态有着根本的影响。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人口密度住宅区人口密度(毛)=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总用地(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住宅区人口密度(净)=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人均住宅区用地=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总人口(平方米/人)建筑用地住宅区建筑密度(毛
21、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住宅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建筑中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居住密度适宜的住宅区人口密度宜控制在300800人/公顷,在人口密度800人/公顷左右或以上的住宅区人口密度应该考虑户外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的利用方式,
22、以扩展其户外公共使用空间,保证住宅区的户外居住环境质量。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考虑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在住宅区的中心,为老人和居民进行或集中在住宅区的中心,为老人和居民进行综合综合性社区活动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近便的位置下一页设施布局教育设施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的位置。中小
23、学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下一页设施布局绿地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融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住宅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区的步行游憩布局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行道路过多地分割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下一页设施布局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或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
24、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下一页设施布局停车设施应根据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进行安排,也应该从保证住宅区的安静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应尽可能安排在室内,尽量接近自家单元,可以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辆为单位集中设置。路边适当设置停车位,公交站点应接近住宅区的人行主要出入口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1.住宅用地住宅用地(R01R01)5050606055556565707080802.2.公建用地公建用地(R02R02)15152525121222226 612123.3.道路用地道路用地(R03)(R03)101018189 917177 715
25、154.4.公共绿地公共绿地(R04)(R04)7.57.518185 515153 36 6居住区用地居住区用地(R)(R)100100100100100100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一、片一、片块式布局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线,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二、二、轴线式布局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为线性的道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居住区 景观规划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