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学名词解释.docx
《戏剧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剧学名词解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 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 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 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他们还把“诗的语 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 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 电影诗的
2、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 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 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 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 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蒙太奇诗 电影”。苏联 20 世纪 50 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片立克、帕拉让诺夫等。70 年代
3、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坷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旱耶夫、 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 情奔放,色调鲜明。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具有 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诗的电 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电影从默片阶段进人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 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但包括先锋派在内的早期电影艺术家们对隐喻、象征、节 奏等问题
4、的探索成果,构成了现代电影表现手段的有机部分。现代的诗电影一般都能注意到隐喻因素和叙 述因素的较好结合。【全息电影】:用全息摄影方法制作和显示的电影。是全息摄影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摄影只记录物光 的波长和强度,而全息摄影除记录波长和强度外,还记录物光的相位、物光的全部信息。全息电影就是以 利用光波的干涉现象来记录影像和重现影像的方法拍摄成的电影。拍摄成的全息片完全是光波波前(波阵 面)的记录,直接看到的只有由许多细纹组成的图案,看不出和拍摄对象有任何相似的影像。但是,当用 激光来投射全启、片时,不需任何特殊眼镜,就能看到完全立体的影像。仅用一只眼睛也能看到立体影像。【真实美学】:巴赞对意大利新现
5、实主义美学的系统化概括。真实美学特点是:1:关注直接现实性主 题,如失业、贫困、妇女地位、对法西斯势力的揭露:2: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当代社会问题, 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3:注重叙事的时空完整性:4:强调镜头段落长镜头、景深镜头、自然光创造的真 实感,采用”摄影机扛到街上”的实景拍摄原则,追求纪录风格:5:提倡非表演性,反对好莱坞明星制 度,兼用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尽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并没有统一的公认的美学纲领,但赴,新现 实主义编剧柴伐梯尼提出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六原则”亦属真实美学的概括:“以日常生活事件取代虚构 故事、”“不给观众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反对“编导分家”、“不需
6、要职业演员”、“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 和“采用用常语言”。【影素】:记录物象和现实现象、自身具有涵义、已经不再是电影语言的镜头。意大利电影家帕索里 尼使用这一术语表明,从不同的影片中抽出相同的影素”(如:表现狂欢节的主题),分析它们的结构,是 电影符号学的研究范畴,对这一概念和研究方法持反对态度的意见是:每个影素的具体意义只能显现在具 体影片的自身结构中,列举各种影素是毫无意义的研究方法。【意素】Seme:现代语义学术语,指语言中意义(或者说内容)的单位,又被称为意子、与音素、音 节等语言形式的单位相对应,其中包括意句、意丛、意位(meme),相当于意义的最小单位。意大利学者艾柯提出的电影影像
7、的三层分节 理论,确定了意素是在修辞元和符号的基础上由符码形成的,通常被视为形似符号,是个别性的语言表现, 比如说一匹马,或者一个人。【绝对电影】:德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奥斯卡费辛格尔把他在1925年到 1930 年拍摄的一系列用抽象图解释音乐的影片,称之为绝对电影研究1 12 号,此后人们就 往往把用抽象图形来解释音乐的影片称为绝对电影。(参见“抽象电影)【第三电影 :又称“游击队电影”。以反对殖民主义为目标的电影。由古巴电影导演费南多索披那斯和奥太维葛蒂诺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提出。他们要求把电影 作为一种战斗武器来配合亚非拉的反对新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索拉那斯宣称,“第三电
8、影”的斗争目标是揭露“第一电影”(“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电影”)和“第二电影”(“以拉 美国家模仿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电影为代表的宜传新殖比主义的民族电影”)的反动性。【内心节奏 :电影剧作中人物思想、情绪、情感起伏变化的有规律的运动。是电影艺术中由视听表现 手段所构成的外部运动节奏的基础动因和表现依据。凡摄影机的运动节奏、蒙太奇镜头的节奏、角色的形 体动作和对话的节奏:音乐和音响的节奏以及光色对比变化的节奏等,无不以人物的内心节奏变化为依据。 例如在影片骆驼祥子中,祥子因为虎妞难产而去借钱、请大夫,他疾速奔跑的动作、摄影机快速的跟 拍、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剪接以及急促的脚步声、喘息声、敲门
9、声、焦急的对话声、疾风骤雨式的三弦拨 奏声等,都是以祥子心急如焚的内心节奏为依据的。内心节奏往往通过外部运动的节奏转为可直接感知的 外部表现传达给观众,并在观众内心激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内心节奏在电影剧作中即予规定。【由头儿 :指剧本创作的一种缘由。它是创作的触媒,往往还是剧本确立的契机。电影剧作者在其 已有的素材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偶然听到一句话、一段故事或一首乐曲,甚至是看到一幅画、一个 影像,从而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随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出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并将其所拥有的生 活素材按“由头儿”谋划成篇。如导演张艺谋仅仅是从苏童的小说妻妄成群中所提到的一句关于“灯 笼”的话就铺张放大
10、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整部影片的基本构架。【非常规剧作 :指不按照常规编写电影剧本的剧作方式。通常情况下,影片的创作者要首先编写故 事。非常规剧作则是创作者在已形成的某一电影元素的基础之上构思编写剧本。按照非常规剧作拍摄出来 的影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往往呈现出简捷、明快的独特风格和清新、携永的艺术魁力。例如,1999年 德国年轻导演汤姆,蒂克拍摄的罗拉疾走又译罗拉快跑)即是这样一部非常规剧作的影片。创作 者被特定音乐的旋律和意境所感染,在脑子早先有一个女子(罗拉)奔跑和强烈音乐节奏的视听形象,然后 再为罗拉奔跑设计了一个在20分钟内“救人”的动机,接着才构思出包括人物、情节、结构在内的故事。 编导
11、按照视觉法则,并依据音乐节奏去构架电影剧本,这种非常规的创作形式,开拓出电影剧作的新方式。【影片基调】:构成整部影片主要倾向的格调。基调原为音乐用语,指整部音乐作品从头到尾反复 1 出现的旋律变化或完整主题。影 片基调在导演构思时即在孕育,它集中表现了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迎求,行助于揭示黎部影片的内容与 涵义,形成影片的独特风格与:意蕴 ,深化影片的情感与哲理。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内容,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艺术感觉、哲理思辨,以及 对社会的洞察力,捕捉和设计未来影片的基调,并运用符合影片基调的电影语言,即通过影像造型与声音 造型作为媒介表现出来。导演综合画面的色调、光影、人物、环境、物件等元素,
12、同时调动声音造型中的 语言、音乐、音响等元素,使之和谐与配合、变化与统一,以体现导演主观选择和设计的影片基调,从而 在银幕上达到审美的最佳境界。整部影片基调的形成和确定常和影片的风格、样式、节奏、气氛有关。在 导演形成和确定整部影片的基调后,各创作部门将以此为依据决各自的创作基调,如表演基调、造型基调、 色调、影调等。基调感,是电影导演灵性和悟性,以及高度技巧的标志。【主观镜头 :1.摄影机的视点直接代表某一剧中人物的视点所拍摄的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 观众以该剧中人物的角度“目击”或“臆想”其他人物及场面的活动与发展,从而产生与该剧中人物相似 的主观感受,是导演将观众直接引入剧情的有利手
13、段之一。2.摄影机的视点在表现画面内的人或物时,明 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价观点的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产生间离感,强制观众从导演的评价角度去感受 剧中人物和场面的活动与发展。通常通过异常的运动摄影获得。运用这种镜头有时可达到意外强烈的银幕 效果,但往往由于导演的直接干预而使观众产生欣赏心理方面的抵制,因而在运用时要特别谨慎。在某些 影片中,主观镜头常采用画面变形、色彩变换、焦点变化等手段,突出其主观性。【客观镜头 :亦称“中立镜头”。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将内容 客观地表达给观众,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产生临场感。由于导演在处理演员的感受时不加主观评价, 采取中立态度
14、因而能使观众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判断,参与剧情发展。故通常为导演大量运用,是影片 镜头组成中的主要成分。【中性镜头 :在确立了轴线和总角度的场面中,摄影机方位不带有方向属性的镜头。用作越轴处理 时的必要过渡。如机位摆在轴线上拍摄的正(背)面人物镜头、无轴性的物件空镜头等。【资料镜头 :预先拍好存档,可供以后拍摄不同影片时按需选用的镜头。内容大致可分为:1、常见 的景物,如海浪、同出、云霞等;2、拍摄较费力费时或有四季特色的景物;3、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或物 理现象,如雪崩、火山喷发、核爆炸等;4、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拍摄纪录(文献);5 其他各种可作共性 资料选用的镜头。【反应镜头 :指镜头内呈现
15、的人物对上一个镜头或者上一组镜头交待的相关人物的语言、动作、情 绪以及发生的事件做出的反应。反应镜头所表现的内容必须和上一个镜头或者上一组镜头内容有严密的逻 辑关系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联系。【最高任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术语”指一部作品创作意向的真正目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 “正如由种子长出植物一样,作家的作品也是由某种思想和情感逐渐成长起来的演出的主要任务就是 要在舞台上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他的理想、痛苦和喜悦。我们把这个目标这个吸引着一切任务, 激发演员一角色的心理生活动力和自我感觉诸元素的创作意向的基本的、主要的、无所不包的目标,叫做: “作家作品的最高任务。”最高任务同作品的主题
16、思想密切相关,但是作为一种行动的核心,最高任务显 然又与作品主题不能完全画等号。最高任务要比主题更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直接 体现在形象进程的方方面面。最高任务是动作化的,演员要将其想方设法诉诸形象的动作进程,将其变为一种性格化、视听化的必 然;以最高任务为统领才能使具体的形象展现摆脱琐碎的、纯自然主义式的搬演,而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 时代感,使表演作品成为一种能动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演员对最高任务的体认趋向往往有所不同,这就婴 水浈员必须认清最高任务导引下的人物形象的贯串动作与反贯串动作,把握人物形象的动作实质及精神思 想核心,研究人物的实质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落后甚至反动的。艺术作品的最高任务随
17、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演进和发展、随着特定时代生活的变迁,也会在理解 和阐释上有某些变化和调整。最高任务的时代感也可以说是其保持鲜活特征,能够始终震撼观众心灵的重 要因素。因此要求演员将作品的最高任务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加以辩证的考察,把它当作当代生活的活的目标进行性格化动作化的体现,而不是理解为一成不变的 东西。【贯串动作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术语。演员(角色)心理生活动力奔向演出最高任务的积极的、 内在的意向。是对最高任务的执 行。它把演员表演中的一切零散的元素串连起来奔向最高任务。能使演员利用有魔力的“假使”,活动于 规定情境之中,吸引天性本身及其下意识去从事创作,创造出角色的“人的精
18、神生活”。它与最高任务在 “体系 ”中占有重要地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没有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就没有一“体系”。在每一个 剧本中,通常与贯串动作向前发展的同时,有一种和贯串动作相对抗的朝着相 反的方向发展的反贯串动作。贯串动作与反贯串动作的对抗,形成了一系列与此相适应的任务和解决这些 任务的方法,激起活动和动作。演员把握住贯串动作和反贯串动作,才能奔向最高任务,揭示出剧本的主 题思想,给观众以艺术感染。【心理动作 :亦称“内部动作”、“内心动作”,指以改变人(包括对手和角色自身)的意识为目的的一 种看不见的内在动作。在表演艺术中,如同生活中一样,内在的心理动作具有重大意义,任何外部动作、 言语
19、动作,都是以心理动作为前提,都是有内心根据的。演员在创作中要依据剧本提供的人物,组织有机 的心理动作线,以保证外部动作的有机、连贯、富于魁力;而外在的动作又能唤起相应的内在心理和情感。【形体动作 :亦称“外部动作”。指表演中主要消耗外部肌体(五官、四肢、身躯等)力量的一种看得 见的动作。演员创作中的形体动作不是机械的动作,不是为动作而动作,而是有机的、有目的的、有内心 根据的、合乎逻辑的、有顺序的动作。心理形体动作是有机的统一体。正如任何心理动作都有形体的表现,任何形体动作也都与心理有关联, 形体动作通常是心理动作的反映,同时又可以作为完成某种心理动作的手段。形体动作的产生应符合人物 的思想逻
20、辑、性格特征,并受剧本规定情境的制约。形体动作在表演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1、形体动作的“小小真实”可以带来思想情感和体 验的“大真实”,而形体动作的“小小不真实”也可能招致情感、思想与想象的“大不真实”。2、形体动 作比心理动作容易抓住,它比不可捉摸的内心感情要容易接近,容易确定,是具体的外部形念,看得见, 抓得住,便于固定,具有物质的稳定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动作是情感的捕获网,形体动作是内心动 作的甚至是情感的最好的刺激物和“诱饼”。3、根据以上原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形体动作方法。即 通过形体动作的逻辑去创造角色的有机的生活;并在按照规定的角色总谱动作时,会反射式地激起内心的
21、 体验。【言语动作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术语。演员实现剧作者思想的主要方法。是演员表现力中可能 性最丰富的因素和影响对手的最完善的手段,所以是动作的最高形式。它与心理形体动作密不可分,故也 称言语形体动作方法。演员必须使声音、话语成为真正的动作而不是“报告台词”,这就要求演员掌握人物的思想行为逻辑, 懂得剧作端写出特定台词的原因,找到台词背后的潜在涵义即潜台词,并要求演员首先在自己内心产生视 像在与对手交流时传达给对手,让对手(通过对手也让观众)清楚看到所说的东西,从而把剧中的台词变 成演员自己的语言,自然而然说出角色的语言。这样,对手才能产生相应的内心视象,作出相应的反应。 演员在掌握言语
22、动作时,也可从形体动作人手,先将形体动作的逻辑巩固下来,再过渡到言语动作。【情绪记亿 :亦称情感的记忆”、“激情的记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术语,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 演员可以调动来帮助自己创造角色的对过去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情绪记亿在演员创作中不仅是 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的和唯一的材料。通过运用情绪记忆的技术,演员可回想起同角色 在某种规定情境中相类似的情感和激情,有助于演员体验角色,同时还可用情绪记忆的活生生的材料加以 补充,使体验具有魁力和感染力,使演员的创作丰满而完整。为了丰富演员情绪记忆的宝库以备创作时应 用,演员在同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积累、储备自己所体验过的
23、种种情感和激情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种种细节。【语调 :由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停顿等语音因素相互配置而形成的语句图形。 语调的语言表现功能除达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表情的作用。语调高低起落的变化贯穿在全句之中,尤其在 句末表现得最清楚。语调的变化是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在语音上的反映。所以,要把台词的语调说得符合人 物性格的特点,必须研究人物在不同环境里的心理特征。研究语调可从基本语调开始,在基本语调的基础 上,进而研究口语语调。基本语调是指说话人在心情平稳、感情没有什么波动的情况下说出的语调。一般 来说,表示叙述句子常用平调,表示疑问的句子常用升调,表示迟疑的句子常用曲折调,表示肯定的句子
24、常用降调。基本语调的平、升、曲、降的图形是不变的,决定这类语调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差别不大的语 音高低和强弱上。然而语调是说话人思想感情的外部表现,人们说出的每一句话所具有的意味是依靠口气、 语调来实现的。口语语调的语音表现,除了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外,还有声音的长短、轻重,语速快慢,停 顿大小等。这些因素以及它们的变化程度,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性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 研究口语语调,必须在了解基本语调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说话的时间、地点、条件、感情和念度,这样 说出的每句话刊能表达出和思想感情联系的、独特的口语语调。【语言基调 :依据人物年龄、性格、职业及生活方式等特点,结合人物思想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戏剧 名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