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篇.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首先就要从教师做起,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乐于学习。例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这篇课文讲述了儿子在父爱的支撑下获得新生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体会在面临着一场空前的灾难时,父爱、亲情以及儿子在危急时刻帮助同伴的良好美德。鉴于以上内容和目标,上课时,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没有硬性规定读书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这样学生没有了限制,来了兴致,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有的小声读,还有的小组分段读、合作读文,顿时教室里传出各种各样的读书声
2、由于之前布置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又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读完课文后个个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说父亲了不起,那个说父亲很伟大,还有的说儿子也了不起。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异常活跃,就连平时不愿参与学习的几个“学困生”也不甘落后,抢着说自己的想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及时地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即使说得不够好,我也是先鼓励再指导,等到同学们对文中的父亲和儿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反复阅读和思考,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同桌、小组议一议。小组合作学习,
3、潜心读书,边读边圈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作批注。在小组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句反复读,在读中体会父亲的感情变化。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指导朗读。画出父亲的外貌描写,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在漫长的挖掘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进一步体会父爱的伟大。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深入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父爱的伟大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学生很快地找出课文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
4、表现的。然后再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文中运用了什么写法?面对这么多好心人的.劝说,父亲放弃了吗?经过讨论,使学生清楚了文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父亲的伟大。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执着的父亲,一个信念坚定的父亲,因为他的脑海里始终盘旋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通过反复研读,明白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是这样的了不起,儿子也非常了不起,从哪里能看出来?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再一次掀起学习的高潮,最后达成共识,这句话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全文紧紧围绕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责任,崇高的父爱。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说明了儿子对父亲的信
5、赖,亲情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说:“老师,父亲这样坚持,不放弃,那如果他儿子死了怎么办?”听了他的话,我怔了一下。他的想法出乎我的意料,备课时我也没有想到,我犹豫了一下,想到此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讨,揭开这一疑问。于是我对他的想法加以表扬,敢于质疑,这一想法很有新意,同学们都认真想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刻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儿子不会死,他们一定会团聚,因为当儿子被困在废墟下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父亲的
6、这句话给了他希望;有的说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有的说,即使挖到最后,儿子死了,父亲也不后悔,因为他努力了。同学们各说各的道理,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辩论,让我感到欣慰。虽然学生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经过讨论、质疑、解疑,相互得到了启发,而且在辩论中,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正是因为课堂上这种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才促使学生们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是在一言堂,灌输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自己想,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质疑,
7、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使学生有机会去撞击智慧的火花。我抓住时机,再一次给学生创造机会,想象一下,在废墟中等待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又一次沉浸在快乐的合作学习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最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儿子在地震中沉着冷静,勇敢坚强,遇事先替别人着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总结出地震无情人有情,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谱写了一曲伟大的永不放弃的爱之颂歌。这一感悟水到渠成。在一片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下课的铃声响起,可学生们还沉浸其中,意犹未尽。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教室,这时,一个学困生走到我跟前,磕磕巴巴地说:“老师阿曼达真勇敢,那么危险
8、的时刻还想着别人,我一定向他学习,以后胆子大一些。”看到他的进步,我欣慰地笑了,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真棒,老师相信你,加油!”他脸上带着少有的自信,像小鸟一样飞出了教室。我回到办公室,陷入了沉思。这节课在他人看来并不怎么完美,学生的讨论显得课堂有些混乱,学生回答问题,内容并不完整准确。可是我却感到这堂课比以往的课要好,那是因为我充分相信学生,尊重他们。按照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节课我带领着学生徜徉其中,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尊重他们,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课堂。没有像以往那样扼杀孩子的天真、不成熟等想法,而且始终引领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来感
9、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快乐地去探索,大胆地去创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有的学生胆子小,不敢在全班发表见解,小组合作学习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他们能在小组学习中无拘无束地畅谈。这一部分学生就不会游离课堂之外,相反在组内的讨论培养了他们说的能力,说就需要思考,因而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能起到互补作用,互相启发,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正因为教师时时刻刻想到学生,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只起主导作用,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这样才
10、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为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引导学生反复地、有层次地读。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要想学生能快乐地学习,学习氛围的营造是不可或缺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愿意积极地参与,才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去。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就要做到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鼓励与期待。回忆这节课,我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当学生讨论时,我参与其中共同学习,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面带微笑地注视着他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用肯定、赞许的微笑去鼓励他们。地震中的父与
11、子教学反思2语文课程标准(2On年版)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可以视为阅读教学的本质。“读”,这种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只有把读落到实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此,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摸索,构建了以“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发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读书的心理发展过程,我将阅读教学分为“初读了解,感知生疑;细读评析,领悟释疑;美读成
12、诵,内化积累;延读创新,深化提高”等四个阶段。下面,我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作粗浅的分析。一、初读了解,感知生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为:”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新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所以,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产生疑问,明确阅读目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直至读得正确流利。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作整体
13、感知,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提问,并通过查找工具书,讨论交流,初步排除一些疑问,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文的重点综合考虑,筛选并提炼出一两个重要问题,成为细读评析的目标。在新课伊始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有这么多的父与子,为什么单独写这一对?生:这一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了?生:这一对父与子关系是怎样的?师:以上两个同学的问题可以合成一个问题。生: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生: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问得真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在教学“父亲了不起”这一部分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最能
14、折射全文的语段进行质疑。与学生交流从哪些句子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当学生说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关键段时,我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你们也找到这段话吗?那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师:读着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生:课文为什么从父亲挖了8小时开始写,而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师:真会读书,关注到课文的表达方法。生:是什么力量支持父亲挖了36个小时?生: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师: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样,既能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中的 教学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