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教学设计共7篇.docx
《篆书教学设计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书教学设计共7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篆书教学设计(共7篇) 第1篇:篆书教学教案篆书教学教案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_和了解 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用美术术语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认识。学_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临摹篆书作品, 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 篆书的特 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多媒体教学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
2、比教师单纯的讲 有趣。 材料一: 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 文以及秦篆等。 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 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甲骨文: 距今约 3,400年前到 2,700年前的 ,可以称之为 。当时人 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 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 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 活动或事件的记录, 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3、金文字体整齐遒丽, 古朴厚重, 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 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 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 笔意。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 10块 花 岗岩 质的鼓形石上 , 各 刻四言诗一首, 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 故又称猎碣。 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 , 刻诗文体格调与 大小雅相 近。字体近于 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 峄山石刻 会稽石刻等。 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 以前的书法中的 ,一般只有在简帛 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 ,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麻绳。 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 有 出土的 , 侯马出土的
4、战国盟书 (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 ) , 出土的 。材料二: 篆书:(大篆、小篆) 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篆书,也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甲骨文。到商周时期 出现金文,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石鼓文、简牍书、帛书等,这些都属于大篆,小 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 书同文 ,即统一文字。整个工作由他的丞相 李斯主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 即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以秦国文字作为规范的基础;二是将秦国已有的正统使用的籀文即大篆的形体,加以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进行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也称秦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
5、化而成。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非常美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汉字规范运动,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特征:笔法单纯;笔画粗细均匀、圆匀、字体略长;章法变化,富有图案美。 篆书名作西周 散氏盘铭 西周 虢季子白盘铭 春秋 侯马盟书 秦石鼓文 秦虎符 清 邓石如 唐诗集句一、导入 (仓颉造字的传说)一、篆书概述 结合导学预_小组代表分别介绍甲骨文、金文、小篆产生的时间特点。1、古文字时代: 甲骨文 金文 小篆二、学写小篆结合学案自学、临摹,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搭笔技巧、笔顺。 教师演示篆书笔法,并讲解书写要领。 (一) 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
6、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 回锋 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 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 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 (
7、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 欲上先下的, 关键是要保 持圆劲的势态, 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 注意对称, 两弧在 中间地段衔接 , 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 , 后写右半弧 , 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 , 线条要一气 呵成 , 不要迟疑缓慢 , 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 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8.方弧写方弧时, 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 都要圆转行笔, 化角
8、为弧, 四角要对应, 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9.弯曲弧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 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 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 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学生在本子上练_笔画,教师巡回指导。 (二 ) 搭接笔的技法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 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 要使接笔处不 留痕迹, 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 后一笔势插入, 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 处掩藏于笔画之中。 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 掌握了这一环节, 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学生探究搭笔方法,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演
9、示。 (三)笔顺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 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等, 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 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 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 掌握了这些特点, 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 做到 匀称匀衡。1.先中间后左右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 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 左右对称的笔画。2.先外
10、包后里头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 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3.先主笔后副笔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 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5.灵活运用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 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在掌握笔画和搭笔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练_篆书的笔顺。学生自主练_,组 内互帮互助, 教师巡回指导。 最终每小组分工合作, 争取每个人都到黑板展示 本节课学_成果,小组派代表阐述书写要领和书写体会。教学反思:学生在书
11、写初期用笔方法不对, 需要教师反复的演示, 强调。 (演 示时要保证每个学生是抬头看你书写的。强调重点时,保证学生是在听你讲 的。)学生感觉篆书比较新奇,都能很认真的在下面练_,基本把每个笔画都 能练几遍, 但是, 学生耐心有限, 在笔画掌握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就已经跨到笔 顺那一阶段了, 急于想写完整的字。 教师要适当的引导。 学生的自我展示欲望 特别强, 急于到黑板展示, 我尽可的让更多的学生到黑板上写, 让每个学生都 有展示的机会,小组分工合作,安排好任务,让组内成员都参与。,第2篇:篆书创作大纲篆书创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51109 学 时: 84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门课程
12、是书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主要学_篆书创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小篆、唐篆、清篆等创作训练,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在实践中加强书法创作的能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_使学生掌握篆书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书法创作的能力,丰富创作经验。通过对该课程的学_,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篆书创作实践能力,能用一种篆书风格进行创作完整的作品。二、课程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单元 篆书创作理论(36学时)(一)书法创作的一般原则与基本规范(二)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三)书法创作的三要素(四)从临摹转向创作(五)技法的解析与创作意识的培养(六)走向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七)要求学生掌
13、握篆书的创作形式与方法第二单元 篆书创作实践(48学时)(一)篆书的书体创作训练、(二)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小篆、唐篆、清篆集字创作(三)篆书创作形式训练(四)对联、中堂、小品等形式创作实践(五)篆书书法章法训练(六)能用一种篆书风格进行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三、成绩评价方式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四、参考书目1.大学书法创作教程 中国学会书法专委会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年 2.中国书法史,江苏出版社 年3.书法教程、书法教程参考资料欧阳中石编著,高等出版社,1994第3篇:书法教学方案(篆书与篆刻)书法教学方案 篆书与篆刻(一)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汉族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又称
14、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秦朝以前: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秦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汉印: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
15、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分类(二) 肖形印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又名蜡封或画像印。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用途和今天打在火漆上的印章类似。肖形印有铜、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篆书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