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岩石圈构造.ppt.ppt
《第二章岩石圈构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岩石圈构造.ppt.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岩石圈构造岩石圈构造涉及到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假说。涉及到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假说。起源研究起源研究:古老的岩层(最原始的地球岩石年龄:古老的岩层(最原始的地球岩石年龄4040亿年)、陨石、亿年)、陨石、宇宙探索。宇宙探索。圈层结构圈层结构地球的非对称性地球的非对称性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假说假说第二章第二章 岩石圈构造岩石圈构造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和特征地球的起源和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岩石圈与软流圈岩石圈与软流圈第三节第三节 岩石圈的生长与演化岩石圈的生长与演化第四节第四节 岩石圈运动学与动力学岩石圈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一节第
2、一节 地球的起源和特征地球的起源和特征一、地球起源一、地球起源二、特征二、特征 非对称性、构造韵律非对称性、构造韵律一、地球起源一、地球起源1.1.与整个太阳系联系在一起。与整个太阳系联系在一起。由于不能从行星直接取样由于不能从行星直接取样陨石陨石2.2.两种模型:两种模型:均匀聚集模型和非均匀聚集模型。均匀聚集模型和非均匀聚集模型。区别:先冷凝后聚集(均匀)区别:先冷凝后聚集(均匀)同时发生(非均匀)同时发生(非均匀)3.3.最晚最晚3838亿年,存在洋壳与陆壳差异,陆地出亿年,存在洋壳与陆壳差异,陆地出现剥蚀现剥蚀-搬运搬运-沉积的地质过程沉积的地质过程二、地球特征二、地球特征非对称性非对
3、称性证据证据(南北不对称)(南北不对称):1.1.陆地陆地2/32/3以上在北半球(北以上在北半球(北-陆半球,南陆半球,南-海)海)2.2.大洋脊大洋脊3/43/4位于南半球位于南半球3.1900-2001M=83.1900-2001M=8级地震共级地震共4747次,次,3030在北半球在北半球 大陆大陆M=7M=7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4.4.热流分布,南高于北热流分布,南高于北5.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南简南简非对称性证据:非对称性证据:6.6.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7.
4、7.全球中、新生代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造山带3/43/4集中在北半球集中在北半球8.8.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宗晋(宗晋(20032003)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道北偏道北偏1010度左右度左右9.9.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东西半球也不对称。东西半球也不对称。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 地球在地球在4646亿年中,发生了不同时间尺度的亿年中,发生了不同时间尺度的韵律性变化。韵律性变化。马宗晋(马宗晋(20032003)划分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划分
5、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1212个韵律级别。个韵律级别。认为:认为:不同韵律层次的存在是不同类型天文周期不同韵律层次的存在是不同类型天文周期对地球作用的效应。太阳系与银心距离的周期对地球作用的效应。太阳系与银心距离的周期变化,太阳系通过银河旋臂结构所受的影响,变化,太阳系通过银河旋臂结构所受的影响,以及大小麦哲伦星云对银河系的作用,可能对以及大小麦哲伦星云对银河系的作用,可能对2525亿年、亿年、8 82亿年、亿年、2 20.5亿年和亿年和1亿年左右亿年左右的韵律的韵律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 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地轴斜度)、地球轨道
6、偏心率、黄赤交角(地轴斜度)、岁差的周期变化,可能给影响地球以千万年级岁差的周期变化,可能给影响地球以千万年级别到万年级别的韵律尺度。别到万年级别的韵律尺度。(米兰克维奇气候曲线)(米兰克维奇气候曲线)部分韵律证据:部分韵律证据:超级大陆聚散(超级大陆聚散(10-2.5亿年)亿年)沉积、构造波动周期沉积、构造波动周期25050Ma生物集群灭绝生物集群灭绝-505Ma古地磁磁极倒转古地磁磁极倒转3234Ma陨击事件陨击事件3233Ma第二节第二节 岩石圈与软流圈岩石圈与软流圈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
7、纵向结构及特征根据成分和力学性质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同心圈层,其分层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波速成速度梯度有明显变化的深度称为不连续面或分界面,介于界面之间的则是界面间层。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重要的界面:1.莫霍面 壳-幔2.古腾堡面 幔-核3.康拉德面 上下地壳深深(超深超深)钻与物探:地壳结构研究的两个方面。但是,钻与物探:地壳结构研究的两个方面。但是,物探和地表地物探和地表地质确定的深度质确定的深度1500米的既定目标几乎都未得到钻探的证实!米的既定目标几乎都未得到钻探的证实!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根据地球内根
8、据地球内部的力学或部的力学或流变强度及流变强度及变形反应方变形反应方式可分为岩式可分为岩石圈、软流石圈、软流圈、中间圈圈、中间圈和地核和地核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一)岩石圈岩石圈 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厚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厚20-20-150km150km。大陆区。大陆区110110150km150km。大洋盆地。大洋盆地7070一一80km80km,洋脊、岛弧区为,洋脊、岛弧区为2020一一50km50km。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
9、圈: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 1上地壳上地壳 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盖层厚度变化很大,由盖层厚度变化很大,由0 0一一1010余余kmkm。其中软弱。其中软弱层构成滑脱面,沿滑脱面常形成重力滑动构造、伸层构成滑脱面,沿滑脱面常形成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这些没有结晶基底展构造、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这些没有结晶基底卷入的盖层滑脱型构造常称为薄皮构造。盖层纵波卷入的盖层滑脱型构造常称为薄皮构造。盖层纵波速度在速度在2.02.05.5km/s5.5km/s。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结晶基岩层由花岗岩、花岗
10、闪长岩结晶基岩层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深变质的花岗片麻岩、片岩等中酸性和深变质的花岗片麻岩、片岩等中酸性岩石所组成。由于埋藏浅、温压低,以岩石所组成。由于埋藏浅、温压低,以脆性变形为主。这些有结晶基岩卷入的脆性变形为主。这些有结晶基岩卷入的上地壳构造,常称为上地壳构造,常称为厚皮构造厚皮构造。纵波速。纵波速度一般为度一般为5.75.76.3km/s6.3km/s。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2.2.中地壳中地壳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平均成分接近花岗中地壳与上地壳成分相似,平均成分接近花岗闪长岩,但物态不同,为一塑性层。闪长岩,但物态不同,为一塑性层。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
11、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的控制。的控制。中地壳厚约中地壳厚约8-20km8-20km,横向分布很不均匀,埋深,横向分布很不均匀,埋深一般为一般为10-15km10-15km。由于埋藏深、温压较高、放射。由于埋藏深、温压较高、放射性元素最集中,而具有塑性性质。性元素最集中,而具有塑性性质。中地壳是上、下两部地壳的过渡层,而不是一中地壳是上、下两部地壳的过渡层,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速度界面。个简单的速度界面。从渤海湾盆地深部从渤海湾盆地深部地震资料可知,中地震资料可知,中地壳夹有三段低速地壳夹有三段低速层,中地壳可能是层,中地壳可能是由多个软硬相间层由多个软硬相间层所
12、组成,易产生塑所组成,易产生塑性流动、顺层拆离。性流动、顺层拆离。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3.3.下地壳下地壳厚厚10-15km10-15km。上部组分偏中性,波速。上部组分偏中性,波速6.2-6.7km/s6.2-6.7km/s。下部。下部含较多的基性、超基性成分,为角闪岩相含较多的基性、超基性成分,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高麻粒岩相高温高压变质相。由上向下,偏脆性变形渐变为偏塑性变温高压变质相。由上向下,偏脆性变形渐变为偏塑性变形。其下部与莫霍面一起也构成一个重要的拆离或调节形。其下部与莫霍面一起也构成一个重要的拆离或调节带,控制着地壳构造的发育。带,控制着地壳构造的发育
13、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由镁铁质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由镁铁质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所组成,厚约所组成,厚约l l一一5km5km,由高低速薄层组构成。纵波速度,由高低速薄层组构成。纵波速度通过莫霍面由通过莫霍面由7.6km/s7.6km/s突增至突增至8.1km/s8.1km/s。但在裂谷区纵波。但在裂谷区纵波速度为低速,仅速度为低速,仅7.0-7.8km/s7.0-7.8km/s,这是由裂谷带之下有一,这是由裂谷带之下有一高温、低密度、低速的异常地幔或地幔垫高温、低密度、低速的异常地幔或地幔垫(枕枕)塑性物质塑性物质所致。所致。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
14、4.4.上地幔的刚性层上地幔的刚性层 由橄榄岩、辉岩和榴辉岩等组成。厚度从由橄榄岩、辉岩和榴辉岩等组成。厚度从30-150km30-150km,纵波速度为,纵波速度为8.1-8.5km/s8.1-8.5km/s。即由于以。即由于以高熔点的橄榄石为主,故形成密度大、强度高高熔点的橄榄石为主,故形成密度大、强度高的刚性层。的刚性层。板块构造认为岩石圈驮在下伏的软流圈上板块构造认为岩石圈驮在下伏的软流圈上滑移。滑移。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二)软流圈(二)软流圈在岩石圈一下的弱流变区,下界难确定,一般认在岩石圈一下的弱流变区,下界难确定,一般认为不超过为不超过3503503
15、0km30km深度。深度。顶部有厚约顶部有厚约100km100km的地的地震低速带,纵波和横波速度均明显降低,横波速震低速带,纵波和横波速度均明显降低,横波速度的降低大于纵波速度降低。解释为在低速带中度的降低大于纵波速度降低。解释为在低速带中有部分有部分(小于小于3 3)的熔融。的熔融。软流圈及其有关低速带的存在是板块构造理论的软流圈及其有关低速带的存在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基础。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一、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三(三)中间圈中间圈 包括下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通常大于包括下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通常大于2200km2200km。(四四)地核地核 由古腾堡面至地心,包括液态外核、
16、过渡由古腾堡面至地心,包括液态外核、过渡层和固态内核。层和固态内核。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一一)岩石圈类型岩石圈类型岩石圈主要由岩石圈主要由玄武质层玄武质层(硅镁铁层硅镁铁层)、花岗质层、花岗质层(硅铝层硅铝层)和沉积岩层和沉积岩层所组成,由于地壳是岩石所组成,由于地壳是岩石圈的主体,所以对于岩石圈的类型划分可以通圈的主体,所以对于岩石圈的类型划分可以通过地壳加以讨论。过地壳加以讨论。根据地壳厚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地壳可以根据地壳厚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地壳可以分为三类:分为三类: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地壳。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17、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1.1.大陆型地壳大陆型地壳 大陆型地壳简称大陆壳或陆壳,主要大陆型地壳简称大陆壳或陆壳,主要指大陆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约占全指大陆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约占全部地壳面积的部地壳面积的1/31/3。平均厚度为平均厚度为35km35km,在,在大陆边缘地区厚度较薄约大陆边缘地区厚度较薄约20km20km,但在年青,但在年青造山带厚度很大,可达造山带厚度很大,可达60-70km(60-70km(如喜马拉如喜马拉雅山区雅山区)。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陆壳的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陆壳的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顶层为沉积岩盖层顶层为沉积岩盖层。厚。厚0-
18、10km0-10km,密度为,密度为1.46g/cm1.46g/cm3 3 。纵波波速。纵波波速V Vp p=2-4km/s=2-4km/s;中层为花岗岩质层中层为花岗岩质层,厚度为,厚度为10-20km10-20km,密度为,密度为2.7g/cm2.7g/cm3 3,纵波波速,纵波波速V Vp p=5.8-6.2km/s=5.8-6.2km/s;下层为玄武岩质层下层为玄武岩质层,厚度为,厚度为1.5-2.5km1.5-2.5km,密度为,密度为2.9g/cm2.9g/cm3 3,纵波波速,纵波波速V Vp p =6.5-6.9km/s=6.5-6.9km/s。其中顶层和中层组合称上壳层,与下
19、层的下壳其中顶层和中层组合称上壳层,与下层的下壳层形成明显的层形成明显的双层结构双层结构,康拉德面康拉德面为上、下壳为上、下壳层间的分界面。层间的分界面。地震和电导资料分析,陆壳区的康拉德面并不地震和电导资料分析,陆壳区的康拉德面并不十分清楚,可能呈十分清楚,可能呈逐渐过渡逐渐过渡关系。关系。大陆型地壳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上壳层大陆型地壳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上壳层的成分大致与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相当,的成分大致与花岗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相当,下壳层的成分大致与辉长岩、闪长岩或硅质石下壳层的成分大致与辉长岩、闪长岩或硅质石榴石麻粒岩成分相当。榴石麻粒岩成分相当。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
20、石圈类型及特征 2 2大洋型地壳大洋型地壳 大洋型地壳简称大洋壳或洋壳,分布于大大洋型地壳简称大洋壳或洋壳,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约占地壳面积的洋盆地之下,约占地壳面积的2 23 3,全为,全为4km4km深的海水覆盖。洋壳顶部除有薄层沉积外广泛深的海水覆盖。洋壳顶部除有薄层沉积外广泛发育玄武岩质的硅镁层,缺少陆壳中所特有的发育玄武岩质的硅镁层,缺少陆壳中所特有的花岗岩质层,故洋壳内部结构较陆壳简单,组花岗岩质层,故洋壳内部结构较陆壳简单,组分也较单一。分也较单一。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洋壳可分为三层:洋壳可分为三层:表层为水体下松散或半松散末表层为水体下松散或半松散末固结的沉
21、积物,厚度固结的沉积物,厚度0-1km0-1km,V Vp p=2-4km/s,=2-4km/s,在海岭区较薄,大在海岭区较薄,大洋盆地较厚;洋盆地较厚;中层为玄武岩质火山岩,厚度中层为玄武岩质火山岩,厚度为为0.7-2.0km0.7-2.0km,V Vp p=4.5-5.5km/s=4.5-5.5km/s;下层由大洋型拉斑玄武岩与辉下层由大洋型拉斑玄武岩与辉长岩组成,厚度为长岩组成,厚度为3-7km3-7km,V Vp p=6.5-6.9km/s=6.5-6.9km/s。洋壳平均厚度为洋壳平均厚度为68km68km,铁镁,铁镁质层的厚度相当均匀。质层的厚度相当均匀。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
22、石圈类型及特征 3 3过渡型地壳过渡型地壳一般情况下,洋壳、陆壳并不是以海岸线为界,一般情况下,洋壳、陆壳并不是以海岸线为界,而是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之间,陆壳逐渐过渡而是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之间,陆壳逐渐过渡为洋壳,此类地壳被称为过渡型地壳,其地壳厚为洋壳,此类地壳被称为过渡型地壳,其地壳厚度平均在度平均在23km23km。沟通大陆之间构造联系的海底地沟通大陆之间构造联系的海底地壳,如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和新西兰与南极大陆壳,如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和新西兰与南极大陆之间的海底地壳,常具过渡型地壳特征;稳定大之间的海底地壳,常具过渡型地壳特征;稳定大陆边缘陆边缘(如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如大西洋型大陆边
23、缘)和若干岛弧、陆缘和若干岛弧、陆缘弧附近的地壳也具过渡型地壳性质。弧附近的地壳也具过渡型地壳性质。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不论是洋壳、陆壳或过渡壳,其厚不论是洋壳、陆壳或过渡壳,其厚度因地而异,总趋势是大洋区薄、大陆度因地而异,总趋势是大洋区薄、大陆区厚。在大洋区,洋脊和海岭的地壳比区厚。在大洋区,洋脊和海岭的地壳比大洋盆地厚,而岛弧区地壳厚度可超过大洋盆地厚,而岛弧区地壳厚度可超过大洋盆地一倍。在大陆区老褶皱带比新大洋盆地一倍。在大陆区老褶皱带比新褶皱带地壳厚度要小。褶皱带地壳厚度要小。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二二)主要岩石圈类型特征主要岩石圈类型特征
24、 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可进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可进一步将岩石圈划分出不同的岩石圈一步将岩石圈划分出不同的岩石圈类型。类型。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1 1克拉通克拉通(kratonkraton)一般认为,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一般认为,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1)(1)地盾地盾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成岩为主;成岩为主;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
25、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5km5km到到35km35km以上。以上。地盾区表现出地形的起伏很小,而且长期保持构造上地盾区表现出地形的起伏很小,而且长期保持构造上的稳定性。的稳定性。地盾区占地壳总体积的地盾区占地壳总体积的1212左右。最大的几个地盾分左右。最大的几个地盾分布在非洲北美和南极洲。布在非洲北美和南极洲。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二、岩石圈类型及特征 (2)(2)地台地台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覆盖有覆盖有1-3km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地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岩石圈 构造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