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之人的行为及态度改变.ppt
《管理心理学之人的行为及态度改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之人的行为及态度改变.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第一节第一节态度的概述态度的概述一、人的态度一、人的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一)什么是态度 1 1、含义、含义 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的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理的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2、态度对象态度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它客体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它客体。v态度
2、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包括人、事和物)态度: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固定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较为固定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3 3、态度成分、态度成分 态度的心理构成态度的心理构成 (1 1)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 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信念、观 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即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即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 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3、2 2)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 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和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和 感受部分。感受部分。(3 3)态度的意向部分)态度的意向部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 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第七章第七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v4.4.态度的特征态度的特征(1 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天生的吗?)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天生的吗?)v在在人人的的社社会会化化过过程程中中,社社会会
4、环环境境诸诸方方面面的的影影响响,积积累累了了经经验验,产产生生并并形形成成了了意意识识,情情感感也也得得以以丰丰富富,认认识识水水平平也也不不断断提提高高。与与此此同同步步也也就就形形成成了了人人的的态态度度。不不仅仅是是在在人人的的社社会会化化进进程程中中形形成成,而而且且也也是是在在文文化化中中不不断断得得到到修修正正、改改变变和和完完善善,形形成成个个人人的的态态度度体体系系。因因此此,我我们们说说人的态度不是天生的,离开社会便无任何态度所言。人的态度不是天生的,离开社会便无任何态度所言。(2 2)态度的内隐性(态度可以被观察到吗?)态度的内隐性(态度可以被观察到吗?)v态态度度是是一
5、一种种内内在在的的心心理理状状态态。它它只只是是行行为为的的准准备备,而而不不是是行行为为的的表表现现。人人若若不不通通过过言言行行举举止止的的表表现现,其其态态度度就就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第七章第七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3 3)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稳定性v人人的的态态度度一一经经形形成成便便表表现现得得非非常常稳稳固固、持持久久,也也最最难难转转化化。历历史史上上许许多多英英雄雄人人物物之之所所以以威威武武不不屈屈,贫贫贱贱不不移移,富富贵贵不不淫淫,宁宁肯肯牺牺牲牲自自己己的的宝宝贵贵生生命命也也在在所所不不惜惜,就就是是因因为为他他们们怀怀有有崇崇高
6、高的的信信念念,并并且且将将它它内内化化在在自自己己的价值体系中。的价值体系中。(4 4)态度的核心)态度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v奥奥尔尔波波特特等等人人认认为为主主要要价价值值有有六六种种:经经济济的的:强强调调功功用用性性和和实实务务性性;理理论论的的:强强调调通通过过理理性性的的批批判判的的方方法法发发觉觉真真理理;审审美美的的:强强调调形形式式与与和和谐谐;权权利利的的:强强调调权权力力的的获获取取和和影影响响力力;社社会会的的:强强调调人人际际间间的的爱爱;宗宗教教的的:强强调调经经验验的的一一致致性性及及了了解解宇宇宙宙本本身。身。第七章第七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7、 5 5、态度的功能(作用)态度的功能(作用)(1 1)判断和选择的功能)判断和选择的功能 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态度的习惯性)导致刻板印象;导致刻板印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导致晕轮效应。导致晕轮效应。(2 2)态度的效果功能)态度的效果功能 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和积极推动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和积极推动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应模式的规律性。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应模式的规律性。(3
8、3)探求知识的功能)探求知识的功能 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和过滤性)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和过滤性)(4 4)态度的隐藏性)态度的隐藏性 (5 5)自我防卫功能)自我防卫功能第七章第七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态度与偏见态度与偏见v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是指某个人对人、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是指某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群体等所持有的缺乏事实根据对己、对事、对群体等所持有的缺乏事实根据的态度。的态度。1、偏见的信息来源问题、偏见的信息来源问题2、偏见属于刻板印象、偏见属于刻板印象3、偏见的极端化倾向、偏见的极端化倾向4、偏见的个体特点、偏见的个体特点5、从众心理与偏见
9、从众心理与偏见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v1、态度与学习效率、态度与学习效率v2、态度与工作效率、态度与工作效率v3、态度与社会认知及判断、态度与社会认知及判断v4、态度与人的忍耐力、态度与人的忍耐力v5、态度与群体活动、态度与群体活动v6、态度的激励作用、态度的激励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一)概述(一)概述 *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就是指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就是指从没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 简单的态度到复杂的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的态简单的态度到复杂的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的态 度的过程。度的过程。*态度的转变态度的转变就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
10、过程。就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二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1)需要的影响)需要的影响 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好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好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度。(2 2)知识的影响)知识的影响 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3 3)团体的影响)团体的影响 (4 4)个人性格的影响)个人性格的影响 (5 5)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影响 (6 6)其它)其它 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第七
11、章第七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2、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沟通过程沟通过程)v从信息接受者来看: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的特点、从信息接受者来看: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的特点、个性特点、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性特点、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v从信息发出者或宣传者角度来看:宣传者的权威、从信息发出者或宣传者角度来看:宣传者的权威、宣传者的个性特点、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宣传者的个性特点、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v从信息交流过程来看:宣传形式、宣传方式、宣从信息交流过程来看:宣传形式、宣传方式、宣传内容、宣传要求等传内容、宣传要求等 3 3、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
12、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西方西方学者学者 凯尔曼凯尔曼 (1 1)服从阶段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外力性外力性 表里不一性表里不一性 暂时性暂时性 转化性转化性 模仿性模仿性 (2 2)同化阶段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是指个体
13、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度相接近的过程。不再是被迫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觉的接受。(3 3)内化阶段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第七章第七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4 4、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 (1 1)方向的改变)
14、方向的改变 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的变成不喜欢的。“非一致性的改变非一致性的改变”(2 2)强度的改变)强度的改变 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改变了态度的强度。“一致性的改变一致性的改变”第七章第七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态度转变的几种方法:态度转变的几种方法:v参与活动参与活动 v增多接触增多接触v角色扮演角色扮演v利用群体规范利用群体规范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转变的理论态度转变的理论 一、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5、一、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为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若干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认为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若干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 组成,在有关联的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是协调的,有的组成,在有关联的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是协调的,有的 不协调的。不协调的。*解决不协调关系的方式:解决不协调关系的方式:1 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使双方趋于协调;、改变某种认知元素,使双方趋于协调;2 2、强调某种认知元素的重要性,使双方趋于协调;、强调某种认知元素的重要性,使双方趋于协调;3 3、增添新的认知元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增添新的认知元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二、海德的二、海德的POXPOX模型模型 平衡结构:平
16、衡结构:(1 1)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认知不平衡认知不平衡-心理压力和焦虑心理压力和焦虑-改变态度改变态度(2 2)奥斯古德的和谐理论)奥斯古德的和谐理论 人们有减少和排除认知不和谐的倾向人们有减少和排除认知不和谐的倾向-改变态度改变态度 是对平衡理论的发展,考虑大了态度评价的强度。是对平衡理论的发展,考虑大了态度评价的强度。有有“趋中趋中”趋势。趋势。P-P-某人;某人;0-0-有关系的另一人;有关系的另一人;X-X-有关系的某事物或观点有关系的某事物或观点 学生对老师的是否信任学生对老师的是否信任 对老师的观点是否赞同对老师的观点是否赞同-平衡与不平衡组合平衡与不平衡组合pox
17、poxpoxpoxpoxpoxpoxpox+_ +_+_+_+_+_(三)(三)参与改变理论参与改变理论 勒温勒温-动物内脏做食物实验动物内脏做食物实验 提出组:只讲内脏价值,烹调方法、口味,要求为食品。提出组:只讲内脏价值,烹调方法、口味,要求为食品。3%3%实验组:讨论,分析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做。实验组:讨论,分析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做。32%32%(四)(四)说服与态度改变理论说服与态度改变理论权威性权威性可靠性可靠性喜爱性喜爱性人格特人格特征信息征信息原有的原有的态度态度信息信息 传递的传递的方法安排方法安排信息内容信息内容的组织的组织说服者说服者传递信息传递信息目标对象目标对象(受传者
18、受传者)周围周围情况情况霍夫兰的态度说服改变模式霍夫兰的态度说服改变模式可信可信环境环境目标目标信息信息分心分心人格人格畏惧畏惧意图意图差距差距信念信念预告预告传递者传递者弗里德曼说服与态度改变模式弗里德曼说服与态度改变模式说服对象说服对象-原由强度、人格原由强度、人格 说服者说服者可信度可信度 信息信息-差距、恐惧、有效性差距、恐惧、有效性 环境环境-预告、分心预告、分心四、与企业、组织有关的态度四、与企业、组织有关的态度 1 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 员工对本职工作所持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员工对本职工作所持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程度的程度。(研究热点)(研究热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9、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 1)报酬)报酬 (5 5)工作群体)工作群体 (2 2)工作本身)工作本身 (6 6)工作条件)工作条件 (3 3)提升)提升 (7 7)工作期望)工作期望 (4 4)管理)管理 2 2、工作投入、工作投入 是指员工认可自己的工作,主动参与工作,认为工作绩是指员工认可自己的工作,主动参与工作,认为工作绩效对自己个人价值的重要程度很高。效对自己个人价值的重要程度很高。3 3、组织承诺、组织承诺 对组织的忠诚性、认可程度和参与程度。对组织的忠诚性、认可程度和参与程度。通俗地讲:员工接受组织目标,并且希望保持自己作为组织成员的身份。通俗地讲:员工接受组织目标,并且希望保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行为 态度 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