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六版樊昌信复习.ppt
《通信原理第六版樊昌信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原理第六版樊昌信复习.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绪论n通信的目的、信息的概念n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及各部分功能n信号按参量取值的不同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n模拟通信系统中的两种变换n已调信号的两个基本特征n数字通信的特点n信号的复用方式n通信的工作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n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n模拟系统:有效传输带宽和输出信噪比n数字系统:传输速率(码元传输速率和信息传输速率)、频带利用率、差错率(误码率和误信率)n信息量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信息量的计算n等概时具有最大熵值n多进制信号的码元传输速率和信息传输速率之间的关系n学习辅导:期末试题精选第2-3章 信号 n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均值、方差和自相关函数n平稳过
2、程的自相关函数n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n输出过程的均值n输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n输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n输出过程的概率密度分布n窄带随机过程: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第4章 信道n无线信道中天线高度的确定:天线尺寸不小于电磁波波长的1/10n信道分类: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n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振幅-频率特性;相位-频率特性n随参信道的特征:n信号的传输衰减随时间而变n信号的传输时延随时间而变n存在多径传播多径效应n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n三要素:信道带宽(Hz)、信号功率(W)、噪声功率谱密度(W/Hz)第5章 模拟调制系统n载波调制、调制信号、载波、已调信号的概念nAM信号频谱的构成:载频分量、上边
3、带、下边带;带宽n调制效率:AM最大为1/3,DSB为100。nVSB信号对输出滤波器要求:在载波处必须具有互补对称(奇对称)特性。即n解调方式n相干解调:条件n包络检波n制度增益:DSB=2;SSB=1;AM=2/3;FM调制方式传输带宽解调方式AM2fm包络检波、相干解调(同步检波)DSB2fm相干解调SSBfm相干解调VSB略大于fm近似SSB相干解调第6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n数字基带信号n单极性波形;双极性波形;单极性归零波形;双极性归零波形;差分波形(以相邻码元的电平跳变和不变来表示消息代码,而与码元本身的电位或极性无关)n几种常用的传输码型nAMI码:0保持不变,1交替的用1和-1
4、来表示n双相码:0码用01表示;1码用10表示nCMI码:1码交替的用11和00表示,0码固定的用01表示nHDB3码:首先,将消息码变换成AMI码;然后检查AMI码中连“0”的情况:n当没有发现4个以上(包括4个)连“0”时,则不作改变,AMI码就是HDB3码。n当发现4个或4个以上连“0”码元串时,就将第4个“0”变成与其前一个非“0”码元(“1”或“1”)同极性的码元。将这个码元称为“破坏码元”,并用符号“V”表示,即用“+V”表示“1”,用“V”表示“1”。n为了保证相邻“V”的符号也是极性交替:*当相邻“V”之间有奇数个非“0”码元时,这是能够保证的。*当相邻“V”之间有偶数个非“0
5、码元时,不符合此“极性交替”要求。这时,需将这个连“0”码元串的第1个“0”变成“B”或“B”。B的符号与前一个非“0”码元的符号相反;并且让后面的非“0”码元符号从V码元开始再交替变化。消息码:1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AMI码:HDB3码:信息码:1 0 1 1 0 0 1 0 1差分码:HDB3码:+1-1 0 0 0-V+1 0-1+1 0 0 0+V-B 0 0-V+1 0-1+1-1信息码:+1 0-1+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1 0+1+1 0-1+1 0 0 0+V-B 0 0-V+B 0 0+V-
6、1 0+10 1 1 0 1 1 1 0 0 11 1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0 1 1 1n误码产生的原因:码间串扰(产生原因)和加性噪声n为了使基带脉冲传输获得足够小的误码率,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小码间串扰和随机噪声的影响。n无码间串扰的条件:n时域条件n频域条件(奈奎斯特第一准则)n(无码间串扰时)基带系统所能提供的最高频带利用率为n采用余弦滚将特性滤波器时:n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n二进制双极性基带系统:在发送等概,且在最佳门限电平下,误码率仅依赖于信号峰值和噪声均方根的比值,而与采取的信号形式无关。n眼图n观察码间干扰和信道噪声等因素对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信 原理 第六 版樊昌信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