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
《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年初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完整版(上海市浦东新区)名句名篇默写(1)故园东望路漫漫,_ 。(2)_,独怆然而涕下!(3)不畏浮云遮望眼,_。(4)_,不问苍生问鬼神。(5)黄梅时节家家雨,_。【答案】双袖龙钟泪不干 念天地之悠悠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可怜夜半虚前席 青草池塘处处蛙【解析】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悠、缘、青、蛙。选择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它那身漂亮而柔软的绒毛,又可与我国特产水獭媲美。B.也不知是有谁带头,忽然他们朝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C.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人,中庸,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
2、的观点强加于人,只是畏畏缩缩地过自己的日子。D.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答案】C【解析】A.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句中指“它”与“我国特产水獭”差不多,正确;B.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句中用来形容他们出发,正确;C.畏畏缩缩:胆小的样子、不自然、胆怯。与句中“世故老人,中庸”的做法不搭,使用不正确;D.翩然归来:轻松迅速地回来。 句中用于形容燕子,正确;故选C。 选择题下列的作者与作品不对应的一项是( )A.邓稼先杨振宁 B.最后一课歌德C.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D.紫藤萝瀑布宗璞【答案
3、B【解析】B.最后一课都德;故选B。 选择题下列对泊秦淮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A.“寒水”指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候客人的歌女。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作“亡国之音”。【答案】C【解析】C.“江,指秦淮河”表述有误。“隔江”承 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
4、国。所以“隔江”是指“隔着长江”。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一江之水的南朝故地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故选C。文言文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爱者甚蕃(_)(2)濯清涟而不妖(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比喻君
5、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答案】【1】 (1)多 (2)洗涤【2】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3】 (1)出淤泥而不染 (2)香远益清【4】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2)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涤。【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回到句子的语境中,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关键词要理解准确。
6、重点词有:可:只能;亵:亲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判断写出正确答案。结合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用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磊落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作者的意思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
7、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综上分析可知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用“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原文作答。由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艳,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由此可见作者把“莲”比作君子,故作者心中的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人。综上分析即可作答。参考译文:爱莲说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
8、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万事莫贵于义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
9、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出自墨子贵义)注释今:若,如果。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何故(_)(2)故曰(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3】表明本文观点的句子是:“_。”【4】历史上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的人很多,如_。(请列举一位)【答案】【1】 (1)原因 (2)因此,所以【2】为了一言之争而导致相互攻伐,是把“义”看得比自身要宝贵。【3】万事莫贵于义也【4】屈原【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
10、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句意是:什么原因。故,原因。(2)句意是:所以说。故,所以。【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争,争辩;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以,来;相,互相;杀,攻打;是,这;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义,正义;于,比;其,代词,他的。身,自身。【3】本题考查对论点的理解。本文开头
11、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也”,之后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万事莫贵于义也”,所以“万事莫贵于义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4】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本文的论点是“万事莫贵于义也”,即本题考查识记历史上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很多,举出一例即可。示例: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译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
12、事)呢?一定不愿意。什么原因呢?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一言之争而导致相互攻伐,是把义看得比自身要宝贵!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现代文阅读 台阶(节选)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指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
13、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
14、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2】从第段中的加点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3】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4】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答案】【1】“漫长”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2】“鸡叫三遍”出发,“黄昏贴近”归来,说明了父亲出外一天劳动时间之长;“很疲倦”描写父亲的神态,表现他劳累的程度;“磨穿了底”说明他走路之多、之远。【3】父亲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年初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试卷 完整版 上海市 浦东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