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docx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音乐分析第一章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及二十世纪英国音乐第一节 二十世纪英国音乐的发展十六、十七世纪的英国音乐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但在十九世纪末之前的近两百年间,英国音乐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况。十八、十九世纪主要由意大利和德国音乐掌控着英国的音乐生活。由于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复兴,涌现出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等伟大诗人,为英国音乐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英国民歌运动对英国音乐的复兴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复兴英国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氛围中,一批成长起来的作曲家揭开了英国音乐崭新的一幕,也成为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十九
2、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英国音乐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首先,第一时期以帕里、斯坦福和埃尔加为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受德国音乐的影响较多,还未能形成本民族独有的音乐风格,但为后来民族乐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中,埃尔加的管弦乐谜语变奏曲(1899)和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1900),被誉为英国音乐走进复兴的标志。他的军队进行曲威仪堂堂(1901)第一首,至今为不列颠皇室出席各大重要场合的背景音乐。第二时期,以沃安·威廉斯(18721958)和古斯塔夫·霍尔斯特(18741934)为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体现了民族主义风格,在吸收外国音乐基础上,发现和创
3、作属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由于霍尔斯特对传统英国民歌的喜爱,他的创作风格受到民歌、十六世纪牧歌和传统宗教音乐的影响较多。同时,也受到当时欧洲新音乐代表作曲家的影响,如斯特拉文斯基。霍尔斯特最富盛名的大型管弦乐组曲行星(1916)中体现了他对东方文学,特别是印度星象学的偏爱。他的作品中常带有东方的神秘色彩。第三时期,代表作曲家有布里斯(18911975)、布什(19001995)、沃尔顿(19021983)、蒂皮特(19051998)、布里顿(19131976)。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保留了民族风格元素,但更多的倾向于现代作曲技法。与同一时期的欧洲大陆音乐或美国音乐相比,英国音乐更趋向传统化。第二节 古
4、斯塔夫·霍尔斯特生平及创作背景一、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生平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国作曲家,祖籍瑞典。霍尔斯特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钢琴教师,同时也成为他音乐生涯的启蒙老师。1893 年进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先后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他精通梵文,并且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作品中体现了多调性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配器技术。古斯塔夫·霍尔斯特被视为二十世纪英国音乐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创作风格继承了
5、英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同时还受到英国传统民歌、宗教音乐和欧洲新音乐作曲家的影响。他的管弦乐作品中乐队编制异常庞大,例如采用四管编制的大型管弦乐队。古斯塔夫·霍尔斯特代表作品有:大型管弦乐组曲行星(作品 32)、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1922)、合唱作品云雾使者、死亡颂、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第二章 各乐章音乐分析第一节 第一乐章(火星)分析一、曲式结构第一乐章(火星),也称战争使者。全乐章为C大调,快板, 5/4拍。曲式结构特征体现为奏鸣曲式结构原则,具体曲式结构图表如下:第一乐章采用古典奏鸣曲式,结构清晰严谨。全乐章在快板速度下的具有进行曲节奏特点的八分音符节奏
6、型开始,节奏律动感强烈,声音由小及大,音乐形象逐渐展开。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形象鲜明,其中主部主题使用主调C大调,副部主题出现在主调的同名小调上,这为展开部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展开部中的插部节奏形态相对统一,取材于背景音乐素材,采用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重复的形式。此外,调性方面有意回避主音的稳定性,先出现属音,形成大面积的属音持续,推动音乐进一步向前发展。展开段落采用号角式小二度半音的模仿,由弱奏开始,利用模进的和声手法形成调性游移。与此同时,打击乐组演奏由背景材料减缩变化而来的鼓点式节奏型,使音乐气氛一脉相承、贯穿始终。再现部体现了古典奏鸣曲式结构中调性统一的重要原则,副部主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霍尔斯特 行星 组曲 音乐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