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数学下册(冀教版)备课教案集 体备 课 共 案再备设计(个案)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1-4页教学目标: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2、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建立估测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 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 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2、 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3、 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 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
2、树有多高水有多 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 长度呢。4、 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 什么量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出示课本铅笔盒蜡笔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课题引入我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那你们知道书 有多长吗汇报结果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提示学生可以选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测量一下 学生汇报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同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2、认识尺子: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
3、cm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 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 识厘米)3、 认识1厘米的长度: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 0到 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 1 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 思呢(就是差不多)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
4、不补充练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 宽、高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 是多少。4、 认识几厘米 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 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 说。别的同学找出的 2 厘米在哪呢 - 不管是从 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 03 、 05、06 ,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 1厘米数出来的吗 那用什么好方法 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 0 刻度是起跑 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真是一个好方法)三、展示点拨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
5、出它的长度吗试 一试。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师巡视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 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 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 度了,学生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4页“练一练”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认识厘米1厘米 1cm第二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6页教学目标:1、 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 段的基本特
6、征,构建线段的模型。2、 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眼红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 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3、 培养观察、想象、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 念。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并会画出整 厘米的线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复习和厘米有关的内容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彩色纸条的长测量一段毛线的长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测量毛线的长度时,要先把毛线拉直) 学生主要说出事怎样测量的。2、认识线段师讲解: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出示线段学生感知,自己描述线段是什么样的。三、展示点拨学生完成课本 5 页“练一练”的内容。展示学生作品画线段用直
7、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同桌同学合作完成。展示学生作品。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完成课本6页“练一练”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第三课时: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7-8页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认识米的意义, 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 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会用米尺测量 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3. 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 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经历用米尺进 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 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难点:认识米,知道 1米=100厘米,初步建 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
8、米尺、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测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手势表示 1 厘米有多长 2 厘米、3 厘米呢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让两名学生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感觉出很不方便,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 量。(板书课题:米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介绍米尺课堂引入采用直接了当的方式: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 单位米。(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 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 线和数(都有
9、些什么数啊)。2、 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 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 0到 100的,从 0刻度线到 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3、 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 号是“m”。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认识米尺及其它测量工具。学生合作,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三、展示点拨1、前后桌同学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师: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 1米高 吗(生:想)师:那得听好要求了,每个小组测量 1个同学的身 高。既然只量一个人的身高,你们四人小组就要做好分 工合作。比如说 4个人中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 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
10、对,第四个人贴 标签(教师边说边做动作)。而且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 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 了,听明白了吗请一个小组作示范。(示范时主要引导做好以下几 点:组长分工明确,量的方法,量好后四人仔细打量 1 米的高度)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我认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应通过测量重点讲解,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形象 的感知。用米尺进行验证)师(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 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呢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终是(1米)。比划、验证、飞入脑子师(出示
11、米尺):对啊,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 仔细了,1米有这么长,好,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度 快速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生闭眼想象)学生指一指你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自由发言。2、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同桌合作,观察直尺,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 系。汇报结果。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练一练选择合适的单位:米、厘米。 (1)大拇指宽约1( )(2) 一张床大约长2( )(3) 教室的长大约有8( )(4) 一支铅笔大约有16( )(5) 我家在虹桥路上,离学校大约有500( ) (6)我们学校的长约100( )五、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第四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 9-10 页
12、教学目标:1.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 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单位进行测 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 换算,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2. 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 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3. 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 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图、彩带、直尺、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 厘米和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 位
13、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 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 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测量课桌的长度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 度不够 1 米)(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 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2)汇报方法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
14、59 厘米;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 10 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 5 个 10 厘米,还多出 9 厘米, 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 59 厘米)(3)比较测量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 比较好(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因为它是以 10 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又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而第一种方法里,直尺的最大刻度有的是 15 厘米,有的是 20 厘米,有的是 25 厘米, 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4)引入并板书课题。用 10 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 1 个新的名 称叫分米(板书课题)。2.教学 1 分米有多长(1)想一想,1 分米里有几个 1 厘米(10
15、 厘米)10 个 1 厘米,就是 10 厘米,也可以说成是 1 分米。(2)从 1 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 1 分米呢(11 厘米),从哪里到哪里又是 1 分米呢(课件出示 1 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1 分米=10 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 10 厘米(5 个)这 5 个 10 厘米是几分米(是 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9 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 度是 5 分米 9 厘米。(完成做一做)3.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1)观察直尺上 1 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 1 分米。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 1 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反复两次) (2)画一画我们已经知
16、道了 1 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 1 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 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 长度;吸管的长度等)4.教学 1 米=10 分米。(1)我们已经知道了 1 分米=10 厘米,那么 1 米有几个 1 分米。(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 数一数 1 米有几个 1 分米。(2)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汇报: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 1 分米=10 厘米,就以 10 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 10 段,也 就是 10 分米,所
17、以 1 米=10 分米)(3) 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在米的后面, 在厘米的前面)三、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填空。(练习纸)1 分米( )厘米 30 厘米( ) 分米1 米( )分米 60 分米( ) 米2.算一算1 米 2 分米( )分米14 厘米26 厘米( )分米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练习纸)粉 笔 盒 的 高 约 1 ( ) 。光 盘 的 厚 大 约( )毫米。电线杆高 5 ( ) 。 ( )。乒乓球台高约 7一间 教室高 3 ( ) 。 一本 书的宽 14 ( )。4.判断(1) 儿童游泳池水深 7 厘米。 ( )(
18、2) 课桌高 60 米。 ( )(3) 一支钢笔长约 9 厘米。 ( ) 四、总结提升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分 米 的 认识米分米 厘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遵化市第六实验小学备课教案集 体 备 课 共 案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课本12-13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 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2. 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 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3. 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会读、写有余
19、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棒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学生将12根小棒,每5根分成1份,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自主探索算法。出示红红说的问题。再 备设 计( 个案)引 入采 用实物 ,拿 出学生动手操作后说出分的结果。(分铅笔)出示例题的情境图:15个桃,每盘放6个,放了( )盘,还剩( ) 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 法在全班交流。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二 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