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两型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两型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两型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两型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为更好有效地指导“十五五”期间市两型产业园的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园区管理,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壮大园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根据市两型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20132030年)奋进新征程挺进前五强为加快建成“两个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新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件要求,参考市古港镇两型产业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市两型产业园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园区实际,编制市“十五五”两型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园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主要措施,是指导园区“十五五”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2026年
2、至2030年。一、规划背景(一)基本情况市两型产业园地处东大门,毗邻美丽的河,东接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西麓,为、至大围山的必经之地。园区范围北至原三口镇、西至古港镇、南至河、东至沿溪镇,总用地面积为21.05平方公里,大浏高速、国道354、浏东公路穿园而过,距蒙华铁路站仅10公里。园区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西距城区20公里、黄花国际机场60公里、省会80公里、霞凝港90公里,东距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46公里。为东区重点城镇组团,是千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五”奠定的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两型产业园实施产业转型战略,按照“产业错位、两型引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开放引进”的发展思
3、路,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推动食品产业集聚,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实现了产城融合,推动了园区经济快速增长,总产值从2016年的86亿元增至2025年的132亿元,“十四五”期间,园区累计完成总产值547亿元,各项经济数据持续增长,为园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园镇融合成效显著。按照“园镇融合、产城共建”的目标和方向,树立“融心融志、共建共享”理念,践行园镇融合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古港镇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不断完善土地利用规划。适时开展园镇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反馈发展诉求,对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提出指引,谋划未来十五年发展蓝图。二是坚持
4、园镇协同建设。在古港镇镇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十四五”期间共完成了721亩土地报批,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产业布局,双向延伸水电路和商贸服务等配套功能,推动园区产业发展与古港小城镇建设深度融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园区产业优势,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推进园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快园镇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共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完成了12公里道路硬化、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250套公租房工程、220KV变电站、新入园项目的“三通一平”等政府投资项目建设。2、产业聚焦优势明显。突出项目建设,以项目的引进、建设、投产推动产业集聚壮大。一是全力以赴引企业。紧扣节会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
5、产业招商、飞地招商等多种方式,瞄准行业龙头企业,以“精准、舍得、执着”的劲头,着力招大引强。“十四五”期间共引进了78个项目入园,以食品加工项目为主体。二是凝心聚力推项目。围绕项目建设,创新机制和举措,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46亿元,工业总产值547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80个,新建成57家企业投产,多个项目被列为市重点项目建设观摩案例。三是想方设法扶项目。从解决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2条”举措,全面降低企业成本。持续推进“千人帮千企”行动,帮助企业争资700多万元、银行授信融资1.5亿,引进专业人才100多名,解决问题70多项
6、3、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强化资本运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加园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一是积极培育财源。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创税激励政策,促成银企对接融资,制定新入园企业融资财政贴息补助办法,帮助企业争取上级退税和项目资金,实施“一对一”精准培育帮扶。全力推进“帮代办”服务,主动对接企业要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扶持企业成长壮大,形成支柱财源,推动园区财政税收增长。二是盘活存量资产。采取引进重组、“腾笼换鸟”等方式对落后产能、闲置资产的项目进行盘活,“十四五”期间共处置收回项目土地225亩,组织“二次招商”引进了4个项目,资产效益逐步得到挖掘和发挥。三是破解供地难题。把“坚持标准、坚持公平
7、坚持到底”作为一条铁律,全力开展园区低效用地的清零攻坚行动,推动征地拆迁、社会管理、产城建设等方面工作互联互通、紧密相连,实现土地清零1800亩、房屋拆迁91户,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强化产业准入门槛,以亩均投资强度、亩平税收等主要考核指标约定用地规模和土地价格,并采取土地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土地亩均收益。4、安全稳定不断巩固。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安全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是合力推进安全生产。按照“三个必管”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扎实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推动安全生产齐抓共管。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
8、效”。二是严抓环境保护。严格落实企业环保“三同时”,全面完成燃煤锅炉改烧生物质颗粒,加强裸露黄土整治,在建工地严格按照5个100%进行整治。督促家企业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总排污口改造,完成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建设确保污水排放稳定达标。三是加大综合管理。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项目落地、项目建设、企业矛盾协调、企业债权债务问题处置等开展维稳工作,以联村帮扶、结对帮扶等活动为契机,深入企业和群众,积极化解企业矛盾纠纷。(三)“十五五”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9、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园区经过多年发展,产业目标明确、经济体量稳步提升、竞争力逐渐增强,谋求更大的发展平台、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将使园区经济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同时,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园区将发挥本地优势,围绕食品主导产业,践行三产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共振,带动乡村振兴,更好地激发园区产业发展动能,推动园区加快发展。二、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10、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两型产业园发展的总体要求,抢抓建设省级工业集中区的战略机遇,全面提高园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做优特色、做强产业、做大园区,推动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理顺区域产业竞合关系,实行错位发展,采用规模化、本地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理念,主攻健康食品产业、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工业特色旅游。(二)基本原则1、区域协调,示范带动在长株潭一体化和湘赣边合作的区域背景下,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全面推进湘赣边区域产业合作,促进湘赣边在协调周边区域特别是浏东地区的发展,加强其在产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市政基础设施
11、等方面的全面融合。2、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规划前瞻性,既面向现实,又面向未来,树立发展观念。增强规划科学性,牢固树立规划是生产力的观念,体现规划的精准性、系统性、经济性。以县、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积极谋划发展蓝图,协调发展空间。3、产城融合,开放平台充分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园区产业,建设功能合理、设施完备的产业新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品质空间。4、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实行紧凑合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保障公众利益的城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贯彻节地、节水、节能等措施;尊重山、水、林、田、湖等自
12、然生态要素,确保人产城和谐共生。5、立足长远,引导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园区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规划区的发展,并注重近远期结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三)发展定位着眼于带动湘赣边、辐射全国,到2030年力争把园区打造为全国知名、省际领先的产业园区,园区定位为湘赣边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上腹地经济增长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成对接江西的东部新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乡村振兴新样板、城市东扩新核心的发展定位,在全市“奋进新征程,挺进前五强”的进程中彰显园区担当。1、湘赣边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立足湘赣边区位,本地资源
13、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完善大食品产业体系,集成开发食品绿色加工与低碳制造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食品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2、腹地经济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和人口迅速集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辐射湘赣边的重要发展引擎,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内先进水平。3、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以乡村振兴理念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园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园镇融合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综合服务设施,成为生态良好、功能完善、品质优雅、生活舒适的宜居新城。4、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充分借助湘赣边区
14、域合作历史机遇,发挥园区食品主导产业聚集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在打造食品产业新高地,畅通产业内循环,带动创业就业等方面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1)打造产业聚集高地。充分发挥盐津铺子、湘典、飘香、绝艺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座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高地,创响一批行业领先的知名品牌。(2)畅通产业内循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稳步推动原材料本地化,全力推进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促进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借力“网间经济”和产销对接平台,让农产品在“大循环”中流动起来。(3)打造湘赣边区域合作平台。作为“两地三园”中的一园,园区依托“一上栗共建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加快湘赣
15、边区域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四)发展目标到2030年,园区食品产业体系逐渐健全完备,食品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持续带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五)主要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推进加工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建设食品制造实验室、冷链综合物流中心。推进加工装备创制,运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人脸识别等新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升食品加工层次水平。至2030
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以上,打造国内著名品牌6个、省市知名品牌20个,建设成为省级工业集中区。2、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完备的服务设施,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吸引高素质产业人才聚集,促进园镇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3、环境生态目标严格制定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注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2030年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100%,生活垃圾无害
17、化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o4、空间发展目标建设杭长高速以北园区。向北布局园区新的增长空间,加快土地征、转、供效率,腾退低效企业,综合整治散乱农村宅基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建设园镇融合起步区。在园镇之间、浏东公路两侧布局园镇融合的功能衔接区,建设园镇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商务办公、商业商贸、医疗卫生、文体休闲等功能,打造园镇的活力中心。5、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发展目标给水工程规划。规划期内适度超前建设水源和供水工程,完善水源网络系统和城市供水系统,到2030年规划末期,区内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9%o排水工程规划。排水体制为雨
18、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到2030年规划末期,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处理要求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中规定的准IV类排放标准。电力工程规划。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功能布局特点,合理安排变电站布点,建立容量充足、传输顺畅、结构开放、灵活可靠的电力系统。通信工程规划。适度超前建设5G通信设施,满足所有通信运营商平等竞争和各类信息业发展需求,使园镇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燃气工程规划。大力发展管道供气系统,加快城市管道燃气系统的建设,逐步提高管道气化率。到2030年规划末期,燃气气化率达到100%;管道气化率至90%o积极引入天然气
19、管道供应。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供热工程规划。完成两型产业园热力厂建设并投产使用,热力厂位于食品路以东、广宇路以西、花沙大道以北地块,设计蒸汽量规模为50吨h0环卫工程规划。扩大垃圾源头分类覆盖范围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可回收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9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0%;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8%;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o综合交通规划。建立“快达慢游”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综合客运枢纽,提升自身的区域辐射力。落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道路系统,优化园镇一体的道路骨架,布局慢行路线。三、发
20、展任务坚持产业引领,以规模化、本地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主攻健康食品产业,着力培育扶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产业,把园区建成产业聚集度高、关联产业配套发展良好,具有相当规模实力和鲜明特色的专业型园区。(一)做强健康食品主导产业坚持走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道路,以促进国内大循环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绿色食品需求为目标,着力提高创新能力,践行集约发展。突出做精做专,逐步形成小园区、精企业、专产业、地产品的良性发展新格局。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衔接,构建绿色生态、供给充足、质量安全的特色现代食品工业体系,逐步实现原材料本地化率50虬食品产业门类较多,本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提出
21、了园区食品产业重点行业的发展方向。1、食品产业休闲食品制造业。稳定休闲卤制品生产,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拓展肉卤制品、豆卤制品产品种类,增强口味认同度,加大企业品牌塑造与运营,探索“企业+农户”原料本地化路径。积极引进坚果深加工业企业,本地坚果与进口坚果并重,探索无糖/低糖、低热量、高营养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混合型坚果产品、坚果代餐粉等精深加工健康产品。积极引进规模化的烘焙龙头企业,建设区域烘焙产业的中央工厂,采用“中央工厂+批发”的模式,主攻新鲜、健康的短保质期烘焙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和辐射范围。方便食品制造业。加快推进方面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自热方便米饭、自热火锅等高附加值食
22、品。整合预制菜企业资源,建设预制菜研发中心,打造“研发中心+中央厨房+城市站”预制菜供应链体系,借助“蒸菜”名牌优势,依托冷链物流,提升预制菜产品特色和竞争力。粮食加工业。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着力推进稻谷、玉米、大豆、薯类和杂粮等深加工业。依托优质的豆制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豆加工,将豆制品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加强具有营养和生理功能的发芽糙米、米胚芽健康食品的开发,进行稻米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统筹浏东地区油料作物种植,稳定传统茶油生产,增加核桃油、胚芽油、亚麻油、油菜籽、
23、花生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米糠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积极引进发展膨化、负压蒸发、热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统等制油技术,提高油料规模化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探索冷榨等高端制油技术,提高油料的附加值。肉类加工业。发挥丰富而广阔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围绕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优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果蔬加工业。大力发展果蔬汁和果蔬罐头。大力发展浓缩果蔬汁、非浓缩还原(NFC)果蔬汁、复合果蔬汁、果蔬汁产品主剂等果蔬汁品种,积极发展水果以及轻糖型罐头、混合罐头等产品。依托果蔬
24、贮藏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果蔬保鲜技术,积极发展脱水产品和扩大速冻产品的生产规模,酿酒工业。加快发展低糖、低酒度酿造果酒,鼓励发展保健型药酒产品,大力支持威士忌等洋酒生产,通过调整酵母种类、谷物原料配比和橡木材料等酿制工艺,增强“风土”特色。2、食品配套产业冷链物流业。积极扶持发展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和企业物流,加快引进国际物流大企业,科学布局规划现代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优先安排交通路网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鲜品保鲜、贮运、包装技术,重点规划建设冷链物流园区,利用靠近产地、原料地的区位优势,引入5G、物联网技术,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企业到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建设一体化的低温冷藏物流中心,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产业园 产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