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农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农业发展规划.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农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发展区现代特色农业,培植优势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纵深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遵循中央关于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首要的位置,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千方百计指导和帮助农民开辟增收项目,结合“十四五”期间农业执行情况,特制定市区农业发展“十五五”规划。一、“十四五”农业发展运行情况(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截止2015年,全区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5.1927亿元,完成规划的108.06%,比一五”期末增加51.62%;农业增
2、加值8.9052亿元,完成规划的114.61%,比一五”期末增加50.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95元,完成规划的97.81%,比-五”期末增加88.59%。(二)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十四五”规划期间,区委、区政府根据地理位置和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果、畜、烟、菜、粮”为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五大”支柱产业,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每个项目的高速发展。1、水果及干核果产业。以优质晚熟芒果为主,配合石榴、葡萄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其特色小水果的产业发展路线,使区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到2015年底,全区已发展水果面积1
3、8.66万亩,产量9.03万吨,比“十一五”期末增加40.68%和34.78%。其中:发展芒果14.34万亩,产量4.69万吨,分别完成规划的143.4%和78.17%,比一五”期末增加80.6%和62.85%;发展石榴0.95万亩,产量1.28万吨,分别完成规划的63.33%和128%,比“H一五”期末减少27.48%和增加43.82%;发展葡萄L52万亩,产量0.4万吨,分别比一五”期末增加7.04%和21.21%;发展其它水果1.85万亩,产量2.66万吨,比“十一五”期末减少31.85%和增加2.3%o干果主要是核桃及板栗,发展核桃面积4.21万亩,产量450吨,比一五”期末增加27.
4、69%和41.51%;板栗面积2.35万亩,产量1010吨,比一五”期末增加15.8%和12.22%o2、畜牧产业。在认真抓好生猪和家禽养殖品种改良、提高肉食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扩大草食性动物的养殖规模,使市场供应得到全面改善,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截止2015年底,生猪出栏达到20.22万头,完成规划的96.29%,比一五”期末减少2.08%;家禽出栏133.27万羽,完成规划的57.94%,比一五”期末减少40.15%;牛出栏504万头,完成规划的63.03%,比“H一五”期末减少36.59%;羊出栏9.02万只,完成规划的69.38%,比“H一五”期末减少27.49%;其它肉类动物出栏
5、10.09万只,比H一五”期末增加25.8%;肉类总产量达到1.83万吨,完成规划的70.38%,比一五”期末减少20.78%o3、烤烟产业。现代烟草农业快速发展,烟农收入持续增长。20112015年的五年间,区累计种植烤烟8.93万亩,收购烟叶22.91万担。共有大龙潭、平地、啊喇、大田、同德、布德6个烤烟乡镇、22个村、累计7763户(次)烟农种植烤烟。烟农直接经济收入24025.04万元,返还烟农烟叶税和煤贴2106.37万元,烟农种烟总收入26131.41万元。实现烟叶税5285.51万元。4、蔬菜产业。蔬菜生产主要以粮菜轮作模式的传统农业稳步发展,2015年全区蔬菜面积6.82万亩,
6、产量24.15万吨,分别完成规划的104.95%和105%,比一五”期末增加9.29%和12.53%05、粮食产业。主要以改良水稻、玉米品种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受这几年干旱的影响及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有一定的下降。2015年全区播种粮食作物面积18.79万亩,产量6.54万吨,分别完成规划的98.38%和93.43%,比一五”期末减少2.69%和6.44%。(三)、特色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新增优质晚熟芒果基地6.3万亩,改建优质晚熟芒果基地3万亩;新建优质石榴基地面积750亩,改建优质石榴基地1000亩,确保了我区的农业产业基地连片扩面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区的芒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市
7、第一位;形成了大龙潭乡混撒拉片区、新街村-迤资片区、总发乡立新片区等七个集中成片的万亩芒果基地。(四)、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区46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6575.5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4万亩,新建及整治排灌渠212.97公里,整治山坪塘15座,新建500立方米蓄水池285口;硬化基地机耕道167.5公里,新建果园田间耕作道路215.136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42座,改造维护机电提灌站21座;地力培肥10.2万亩。2、农机化水平逐步提升。“十四五”期间,通过国家五年的购机补贴政策,我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五年来
8、使用国家补贴资金1128.358万元,加之配套资金总投资达3378.25万元,购买补贴机具7052台/套,其中拖拉机184台,微耕机5751台,其他机具1117台/套,新增动力40490KW,受益农户6820户。3、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总发乡立新村新建优质果树苗圃地20亩,“十四五”期间共提供合格的优质芒果苗500余万株。(五)、强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1、强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着力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
9、出“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业经济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信息提供等服务。截止2015年底,共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从业人员2901人,企业总资产达9.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66亿元);龙头企业发展种植面积9.5万亩,带动农户3.4万户,年助农人均增收400元以上。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2家(协会13家、农民合作社309家),注册家庭农场50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
10、民增收致富起了很大的作用。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构建农林水畜基层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培育和选聘村级农科员,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和引导区内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网络优势,搭建跨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公益性服务。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全区有六个种植业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四个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两个;有机产品两个;六个农副产品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26个。探索农产品电商营销
11、试点,鼓励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制定了区2015年水果创新销售模式实施方案和市区2015年水果创新销售模式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六)、土地权确登记工作进展有序。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于2014年5月在平地镇、大田镇两个镇实施试点,2015年6月全区各乡镇全面启动。2014年7月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领导小组的通知(攀仁委办【2014】61号)、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攀仁府办【2014】61号),明确了我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确权范围和主要内容、工作步骤以及保障措施。按程序采购专业技术队伍和第三方质检单位
12、通过三次公开招标,确定了省煤田测绘工程院为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航空摄影测量、确权登记服务项目和确权登记数据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及平台建设的中标单位,并顺利签订合同。2015年与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签订仁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航空摄影测量成果质量委托检验合同,10月完成航摄所有成果质检,检验合格。制定了“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流程”和统一的确权登记表册,规范操作流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提出了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相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为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依据。印制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00份和区农村
13、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手册3500份,全部发放到乡镇、村、组、农户代表和村民手中。2015年6月9日我区召开了全区农村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启动暨培训会,会后对乡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进行确权具体操作规程和确权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培训,让参与工作的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界限,熟悉掌握确权具体操作规程。加强对乡镇的指导,及时与作业单位沟通,督促进度确保任务完成,定期不定期的对乡镇人员驻村、与作业单位工作配合、纠纷调处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作业单位建立周报进度制度,作业单位每周上报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实行问题周周清,及时回复解决。截止2015年12月30日,基本完成试点乡镇(大田、平地镇)
14、土地确权验收的前期所有工作;基本完成全区13个乡镇的摸底核查工作,共计完成摸底核查约27353户农户、外业调绘约210988亩,内业量算约151258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设备安装,正在进行软件与数据成果调试。(七)、统筹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改革试点。2014年,区被列为全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资金试点工作示点县之一。省级财政打捆下达资金共13926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惠农补贴等省级以上已明确项目的财政资金9606.51万元;省级财政待安排项目资金1549万元;自主统筹安排财政资金2770.49万元。我区按照项目布局以产业优先、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
15、地区优先、项目相对集中优先、项目区群众参与度高优先的原则将自主安排资金重点安排用于边远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统筹编制了实施方案、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统筹监督管理,推行民办公助方式实施。目前项目建设已全部完成。2015年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资金下达中央、省级财政资金1.53亿元,我区按照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相结合、与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相结合、突出与在建重点项目相结合、突出群众积极性高优先安排的四个原则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经报市政府评审通过后已批复下达,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八)、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维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十四五”期间我区职能部门坚持依法查处
16、假、冒、伪、劣农资和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每月坚持对13个乡镇的种子市场以及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彻底清查一次,五年内共出动执法车辆191台次,出动执法人员800人次,共检查农资市场427个次,检查农资经营户2894户次,警告教育违规经营户63户次、打掉无证窝点14个,作出(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71份,开出没收违法物品清单71份,查收不合格农资1049.38公斤,货值金额3.5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64.34万元。所处理的违法案件没有一件提出行政复议,没有一件提起上诉到法院;经营者对没收的农资均口服心服。经过监管,农资市场进一步得到规范,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杜绝了无证经营情况和
17、流动销售情况,经营户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九)、认真抓好粮食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共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12个,布置试验点6个;引进玉米新品种15个(其中鲜食品种1个),布置试验点4个。每年均进行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在大龙潭乡和平地镇布置正规和观察试验各1个,通过勘选试验田块、筛选试验品种、设计试验步骤、测取试验数据、田间病虫害观察和采收测产等工作的开展,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了试验数据和资料,最终出具试验报告,通过试验从中筛选出优良品种在全区进行示范、推广,供经销户和农民参考,为我区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打下基础。(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得到
18、提高。一是在全区所有乡镇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和片区动物防疫检疫站;二是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全面落实禁止经营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监测工作,主要农产品农残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完成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创建工作,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证书。四是整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8306公顷,全部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证书,其中包括8万多亩省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共7类农产品)。攀西牌、石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大田石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
19、全追溯系统,已有两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入系统;六是推行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质量管理制度和兽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十一)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我区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实施,创建名牌产品。到2015年底,我区共创建农产品品牌27个,其中获省级名牌产品6个,省级著名商标4个(“”、“攀西”、“行远”、“攀西阳光”,市级著名商标3个。通过品牌和绿色食品战略的实施,使品牌与产业联动,提高了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利益,品牌带动初见成效。(十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我区第二轮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
20、进示范县建设工作沿“一线三团”(“一线”为沿214省道的总发乡、大田镇、平地镇,“三团”为214省道两翼的中坝乡、啊喇乡、大龙潭乡)组成的总发示范片、平地示范片展开。工作开展以来,示范片农民群众收入稳步增加,2013年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10662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351元的3%;2014年示范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3元,高于全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9元的2.7%;2015年上半年示范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7151元。示范片农民增收形势持续良好。二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按照“产村一体、产村相融”的模式,以现代农业(种养、干水果)重点建设为平台
21、积极培育优质产业,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示范片共计连片发展和优化提升支柱产业面积10.46万亩,其中,优质蔬菜2.74万亩,芒果、石榴、葡萄等特色干水果产业7.72万亩。新建标准化肉羊养殖场1个,发展规模化养殖户75户。组织实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区芒果基地种养结合示范园建设项目,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新增12个家庭农场。狠抓特色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大力发展阳光康养和近郊旅游业,创建五星级农家乐2家、四星级农家乐3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二星级农家乐27家,项目区一、三产实现联动相融,助农增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产业扶贫,为我区全面实现小
22、康打下坚实基础,示范区完成农村扶贫解困任务达2801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依托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集镇建设等项目,统筹推进新农村“田网、水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治理3.05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管灌建设1.57万亩、微喷灌建设1.65万亩;完成渠系建设318.7公里,整治山坪塘49口,新建蓄水池756口,新建提灌站5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5座;新建及硬化农村道路872.82公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13050户,其中使用沼气农户5154户。项目区90%的村建成较为完备的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村组道路和入户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示范片内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四
23、是村落民居更加靓丽。我区把新村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突出位置,切实搞好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精心组织,全力加快建设步伐。在已制定的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10-2030)和市区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5)等规划基础上,按照幸福美丽新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多规合一,优化调整,并新编制了平地镇迤沙拉村旅游新村建设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36个,其中新建聚居点27个,聚居农户1993户;旧村落改造提升5个,聚居农户384户;传统村落民居修缮4个,聚居农户393户。建成中坝乡团山社区、总发乡立新村等6个新农村综合体,开展了19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
24、农民完全自愿、严格依法的基础上,在中坝乡团山社区、总发立新村、大田镇班庄村等进行土地流转,建设公共绿化、生活活动广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建、修缮、风貌整治等方式,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将扶贫解困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优先帮助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建房,解决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的问题,示范片内467户农户农房建设纳入农村危房改造,2015年示范片在建廉租房15套。五是农村经济活力持续提升。深化“两个带动”作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品牌。示范片内现共有龙头企业24家,专业合作组织220个;11个农产品(品种)获得省级以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农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