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14).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14).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优化全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卫生)规划(20262030年)、市经开区(区)“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区组织编制了经开区(区)“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基本情况1 .经济社会情况区位于平原东缘、龙泉山西侧,全区幅员面积555.7平方公里,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承办地,也是国务
2、院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建成区面积97.8平方公里,辖10个街镇,123个村社区,2025年常住人口134.6万,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6.58%。,GDP1355.2亿元。2 .居民健康情况2025年,全区人均期望寿命81.57岁,比2015年提高2.76岁;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2.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05%o,比2015年分别下降35.89%、14.56%o3 .卫生资源情况(1)机构。截至2025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计539个,其中医院2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0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较2015年底增加59.59%,其中,三
3、级公立医院增加1所。(2)床位。截至2025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共计5173张,其中医院4565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2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66张。每千人口床位数3.84张。床位总数较2015年底增加19.75%,其中医院增加22.22%。(3)人员。截至2025年底,全区卫生技术人员7602人,占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总数的88.5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94人、注册护师3626人、药师(士)333人。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全科医生分别为2.30人、2.69人、0.25人。较2015年底,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师分别增加34.00%,41.7
4、3%、46.68%o(4)设备。截至2025年底,全区10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共计150台(套)。纳入120急救体系统一指挥的急救车共计14台(不含医院其他用途的救护车),其中在用负压车3台。(5)技术。截至2025年底,全区省级医学重点专科建成5个、在建2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建成4个、在建5个。(6)信息。截至2025年底,全区共有1家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7家基层医疗机构获评省基层数字化医院等级评审二星或一星单位。4 .卫生资源利用(1)医疗服务。2025年,全区总诊疗人次数共计644.67万人次,其中医院诊疗人次数259.64万人次;出院人数共计14.66万人,其中医院出院人数12.74万人
5、2)公共卫生服务。2025年,全区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49.43/10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率2.85/10万,分别较2015年上升16.72%、168.86%o5 .卫生事业投入2025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投入总费用为74517万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6.69%,卫生健康总投入较2015年增长57.88%,占比增长0.96个百分点。(二)形势和问题“十五五”期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持续推进,我区将聚焦“三个做优做强”,全面推进六大功能片区共进共兴,奋力从工业城市向公园城市、从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从小康生活向美好生活加快迈进,面对愈加复杂的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群众
6、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需求,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面临新挑战,传统烈性传染病威胁依然存在,新发传染病风险不断增加,需要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更高质量、更有韧性。二是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要求,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持续释放,“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需要我区加快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托育、养老等服务。三是中医诊疗优势、治未病优势、养生优势、康复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需要我区建立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四是省人民医院龙泉院区扩建、市中心医院和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优质省市
7、级医疗卫生项目按计划建成投用后,将为我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和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存在资源供给不足、资源布局有待完善、机构间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一是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2025年,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仅为3.84张,与全市平均7.34张、全省平均7.76张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在全市排名靠后,卫生资源与我区经济发展不匹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存在缺口。二是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有待完善,全区南部片区医疗资源相对富集,北部片区优质医疗卫生机构较为匮乏,同时全区无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门诊开设不足,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8、发展不均衡,机构间年诊疗量有较大差距,部分机构存在诊疗量持续降低、骨干人才薄弱等问题。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加快建设与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全面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为我区奋力建成成渝制造业高地和现代化
9、中心城区奠定坚实卫生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切实落实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职责、投入保障职责、管理职责、监督职责。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守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激发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活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坚持需求导向,科学配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低全社会健康总成本,推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领域和环节,科学合理调整和布局医疗卫生资源。以公立
10、医院提质增效为核心,支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升级升等。坚持统筹规划,公平可及。围绕“健康”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促进医疗机构间的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基层首诊,发挥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结合全区人口分布、地理交通条件、疾病谱、服务半径等因素,逐步均衡配置区域医疗资源。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关口前移,医防融合。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高早期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各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日常协同,建立平战一体公共卫生指挥体系。立足平时需求,同时考虑重大疫情防控和重大公共卫生
11、事件应急需要,完善设施设备,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创建省级健康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布局,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进一步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具体实现以下目标(见表1)。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具韧性。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全面建成,重大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反应、应急处置能
12、力显著提升,公共卫生基层“网底”更稳固,医防协同更高效,建成全省一流的区级疾控中心。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均衡。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基本实现,区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内高水平公立医院示范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区级医疗卫生次中心全面建成,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建成一批高水平的重点专科(学科)。3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显特色优势。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中医重点(建设)专科实现新突破,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更加便捷可及,“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4 .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更为完善。覆盖
13、从妊娠期、新生儿期、学龄前和学龄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直到生命终点,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在内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表1主要发展指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2030年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4.65预期性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建成率(%)100100预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100约束性4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00100约束性床位和人员配置5每千人口床位数(张)3.844.67预期性其中,市
14、办及以上公立医院1.080.96预期性其中,区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62.22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300.64预期性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302.99预期性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693.8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师(士)0.250.27预期性10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2.523.13预期性11医护比1:1.171:1.27预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1.841:1.62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13每千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0.500.72预期性1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约束性1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
15、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比例(%)100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1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3.434.74预期性17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57.1460预期性健康水平18人均预期寿命(岁)81.5782.42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一同比例提高预期性三、卫生资源配置规划(一)机构设置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见图I)。1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1家区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设置1家区办妇幼保健院,即区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防治机构。规划设置1家精神卫生防治机
16、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设置1支卫生监督执法大队,即区卫生健康监督行政执法大队。急救机构。设置1家急救指挥中心,即区急救指挥中心。采供血服务机构。在区第一人民医院设置1个储血点。设置1家献血屋。2 .医院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两家区办综合医院,分别为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区第二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与区中医医院一体化运行)。支持省部级、市级医院及分院区在我区布局发展。公立中医医院。设置1家区办中医医院,即区中医医院。非公立医院。鼓励社会力量在我区举办高水平医院。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一10万居民规划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按照15分
17、钟基本公共服务圈的要求,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每个镇举办1所镇卫生院,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根据相关规定,合理设置医务室、门诊部等。4.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独立设置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推动第三方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面向全区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接续性服务机构。支持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等接续性服务机构建设,为疾病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等提供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其他卫生健康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多种形式
18、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为家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府办医院镇卫生院独立设置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省部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学检验中心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市级医院病理诊断中心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村卫生室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区级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医务室急救机构省部级、市级医院分院区血液透析中心门诊部(所)采供血服务机构接续性服务机构其他公立医院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图1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览图(二)床位配置1.床位总量。到2030年,全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按
19、照4.67张规划,其中医院4.18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49张(见表2、3)0鼓励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按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现有床位情况合理配置床位,承担有医养融合任务的机构,可适当增加康复、护理床位。合理控制公立综合医院单体规模,综合医院不超过1200张。表22030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指标2025年2030年总量每千人口值总量每千人口值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1733.8472604.67医院47313.5164984.18公立医院32392.4141822.69其中:市级及以上医院14551.0814920.96区办医院178
20、41.3326901.73社会办医院14921.1123161.4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20.337620.49表3全区医疗机构床位配备指导表(张)名称2025年2022年2030年市级及以上医院145512581492区第一人民医院104110611147区第二人民医院1771831028区中医医院400400区妇幼保健院166156216区精神专科医院一一299社会办医院149221672316洛带镇公立卫生院565670山泉镇公立卫生院101010洪安镇公立卫生院424242西河镇公立卫生院5050150柏合镇公立卫生院222050大面公立卫生院232370西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24
21、0仁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2060大面洪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4350龙泉平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3050同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3036十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5058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3338东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028航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010合计5173567472602.结构分布。增量床位重点向重症、肿瘤、精神、传染等领域倾斜。力争到2030年,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公立中医医院0.64张、精神科0.19张、康复0.1张、重症0.14张配置。3.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鼓励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全院床位和护
22、士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积极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严格控制区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原则上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4.综合评价。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体系,对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建立床位池制度,打破行政区域和医院界限,统筹管理和调剂使用床位,对病床使用率不足、出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过高或病床周转次数过低的医疗机构床位要及时动态核减,进一步提高床位配置效率。原则上,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三)卫生人员配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置。按照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0.9人的目标
23、加强疾控中心人员配备。全区妇幼保健人员按照每万常住人口3.8人配备,区妇幼保健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80%o全区卫生监督人员按照每万常住人口0.3人配备。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配备至少1名公共卫生医师。到2030年,全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5人。医疗机构人员配置。综合考虑全区居民就医需求和潜在需求增长,医生工作负荷,医护比例,床护比例等因素,适度提高卫生人力配置水平,尤其是高端、紧缺卫生人才配置水平。医务人员结构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镇卫生院按每千服务人口1.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千服务人口
24、LO人的编制标准配备人员,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逐步提高至10%。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引导和规范城乡、区域之间卫生人才合理流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至少配备一名专业公共卫生医师,医务人员结构应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到2030年,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5人(其中中医类别0.7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医护比达到1:1.27。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13人。(四)医用设备配置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规划 14
